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六章-食品安全性评价
1第六章食品安全性的评价2【目的要求】掌握食品安全性评价的相关概念掌握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阶段和试验内容3食品安全性评价:是指对食品中任何组分可能引起的危害进行科学测试,得出结论,以确定该组分究竟能否为社会或消费者接受,据此制定相应的标准的过程。4目的:阐明某种食品是否可以安全食用,食品中有关危害成分或物质的毒性及其风险大小,利用毒理学资料确认该物质的安全剂量,以便通过风险评估进行风险控制。5对象:用于食品生产、加工和保藏的化学和生物物质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和保藏过程中产生和污染的物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资源及加工食品等66.1食品安全性评价原理一、毒理学基本概念毒理学是研究化学性、物理性、生物性等有害因素对生物体特别是对人体产生的危害作用及机制的科学。通过对危害的研究评价提出对各种危害因素的管理措施,保障人民健康。食品毒理学是一门研究存在或可能存在于食品中称为毒物的小分子物质的种类、含量、分布范围、毒性及其毒性反应机理的科学。7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对机体造成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Paracelsus经典之言:所有物质都是毒物,没有物质不是毒物,唯一的区别是它们的剂量。8外源化合物:存在与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外源生物活性物质”,包括人工合成和自然界存在的外源物。内源化合物:是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9毒性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对机体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毒性大小与机体接触毒物的条件有关,如接触剂量、途径和频度等。甲基汞具有亲脂性,对大脑内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毒性,但其浓度远低于肝脏和肾脏。10二、常用毒性指标致死剂量(lethaldose)是指某种外源化学物能引起机体死亡的剂量。•绝对致死剂量(LD100):指外源化学物引起一群受试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最小致死剂量(LD01):指外源化学物使受试动物群体中仅引起个别发生死亡的剂量•半数致死剂量(LD50):指外源化学物能引起一群动物50%死亡的剂量或浓度•最大耐受剂量(LD0):指药物在除急性毒性动物实验外的实验(短期重复实验、亚慢性毒性实验、慢性毒性实验)中不引起实验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11表1化学物质的毒性分级12最小有作用剂量又称中毒阈值或中毒阈剂量,指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并使某项灵敏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严格地讲,最小有作用剂量不应该叫做“有作用”剂量,而应该是“观察到作用”的剂量。因此,最小有作用剂量的确切概念为观察到最低作用剂量或观察到最低有害作用剂量。13最大无作用剂量指某种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后,根据目前的认识水平,用最灵敏的试验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对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最高剂量。最大无作用剂量又称为未观察到作用的剂量或未观察到损害作用的剂量。14每日容许摄入量(ADI):指人类终生每日随同食物、饮水和空气摄入的某一外源化学物,对健康不致引起任何可观察到损害作用的剂量。ADI=NOEL(最大无作用剂量)/SF(安全因子)•SF一般取100,200•根据ADI,再计算每种食品中安全添加剂量,保证随着食品进入人体的物质总量低于ADI15三、剂量-反应关系(一)剂量与反应剂量给予机体的数量或与机体接触的数量常以mg/kg体重、mg/m3空气、mg/L水为其剂量单位16效应(effect):指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所引起的生物学改变反应(response):指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呈现某种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比率,或者产生效应的个体数在某一群体中所占的比率。17剂量-反应关系毒理学的重要概念,如果要确定机体的某种损害作用是由某种外源化学物所引起,除过敏反应外,一般应存在剂量-反应关系。18剂量-反应关系类型量反应(gradedreponse)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变化的程度可用计量单位表示,效应的观察结果为计量资料,如血清谷丙转氨酶改变多少单位质反应(quantalreponse)没有强度的差别效应的观察结果为计数资料,不能用具体的定量数值表示只能用“阴性或阳性”、“有或无”来表示,如死亡或存活19剂量-反应曲线剂量-反应关系可以用曲线表示,以剂量为横坐标,以表示量反应强度的计量单位或表示质反应的百分比为纵坐标,建立曲线基本类型:直线S形曲线抛物线20直线型化学物剂量的变化与效应强度或反应率的改变呈正比见于某些体外试验中的一定剂量范围内,在生物体内较少见21抛物线型曲线先陡峭后平缓,最初随剂量增加,曲线增高急速,随后变得缓慢,呈抛物线型。如将剂量换为对数值,则抛物线型曲线呈一直线常见于剂量-反应曲线22S形曲线型曲线先平缓、后陡峭,最后趋于平缓,呈“S”状,表明在低剂量范围内,随着剂量增加,反应或效应强度增高较为缓慢,剂量较高时,反应或效应强度也随之急速增加,剂量继续增加时,反应或效应强度增高又趋于缓慢多见于剂量-反应关系中23四、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化生物转运: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及排泄。生物转化:代谢过程消除过程:由于代谢和排泄过程通常是不可逆的,故合称为消除过程。24(一)生物膜与生物转运1细胞膜由流动的双脂层和嵌在其中的蛋白质组成。2磷脂分子以疏水性尾部相对,极性头部朝向水相组成生物膜骨架3蛋白质或嵌在双脂层表面,或嵌在其内部,或横跨整个双脂层,表现出分布的不对称性。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25生物转运的方式简单扩散被动转运生物转运→滤过主动转运特殊转运促进扩散胞饮其它特殊转运吞噬26(二)食品毒物的吸收吸收:化学物经各种途径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液的过程,称为吸收。吸收的主要途径:胃肠道、呼吸道、皮肤1、消化系统吸收——胃肠道吸收◆胃肠道是毒物吸收的最重要途径之一,毒物在胃肠道中的吸收可在任何部位进行,但主要在小肠。◆吸收的方式主要通过简单扩散,还可通过滤过,胞饮或吞噬和主动转运系统272、经呼吸道吸收肺是呼吸道中主要的吸收器官,经肺吸收的毒物主要是气态、挥发性液体以及气溶胶。经肺吸收的毒物不经肝脏的生物转化,直接进入体循环而分布到全身。气体、蒸汽与气溶胶的吸收不同283、经皮肤吸收皮肤不具有高度通透性经皮肤吸收的毒物有芥子气、路易式毒气、沙林等化学武器以及许多农药(有机磷农药),如氧化乐果、磷胺等29(三)食品毒物的分布与蓄积1、分布(1)食品中毒物的转移和分布是指在消化道被吸收的毒物,通过各种生理屏障经血液循环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器官的过程。(2)影响毒物在体内分相的因素各组织器官的血流量毒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毒物与组织的亲和力、血脑屏障以及体液pH和毒物的理化性质302、蓄积(1)蓄积作用包括两种方式:物质蓄积和功能蓄积(2)储存库:血浆蛋白储存库;肝,肾储存库脂肪储存库;骨骼储存库31(四)有毒物质的生物转化生物转化:系指毒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变化。对于大多数毒物来说,在体内经生物转化后失去毒理活性,并被酶转化为极性高的水溶性代谢物而利于排出体外。生物转化部位:主要在肝脏。32(五)食品毒物的排泄1排泄:是指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向机体外转运的过程。2排泄的途径经肾脏排出(毒物的主要排泄器官)经肝脏排泄(主要的生物转化器官)经肺排出(主要排泄挥发性物质)其他排泄途径(消化系统、乳汁、脑脊液、头发、指甲、汗腺、唾液)336.2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安全性毒理学评价:通过动物实验和对人群的观察,阐明待评物质的毒性及潜在的危害,决定其能否进入市场或阐明安全使用的条件,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减小其危害作用、保护人民身体健康的目的34食品安全性评价原则凡属我国仿制的化学物质,如多数国家已允许使用,并有安全性证据,或WHO已订有ADI,同时又能证明我国产品与国外产品一致,一般进行第1、2阶段后,即可进行评价,并允许用于食品,制订使用卫生标准。凡我国创造的新化学物质4个阶段试验凡属与已知物质(指经过安全评价并允许使用)的化学结构基本相同的衍生物前3个阶段试验决定第4阶段试验采用分阶段的原则,即各种毒性试验按一定顺序进行。35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一、参照标准:《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GB15193-2003二、分四阶段试验:第一阶段:急性毒性试验第二阶段:遗传毒性试验(蓄积毒性、致突变试验)第三阶段:亚慢性毒性和代谢试验第四阶段:慢性毒性试验(包括致癌试验)36第一阶段急性毒性阶段目的:了解受试物毒性强度、性质和可能的靶器官,为选择进一步毒性试验的剂量和毒性判定指标提供依据项目:测定经口LD50结果判定:当LD50<10倍人的可能摄入量时:应放弃当LD50>10倍人的可能摄入量时:进入下一阶段毒理学试验当LD50为人的可能摄入量10倍左右时:应进行重复试验,或用另一方法验证37急性毒性:指人或动物一次或24h之内多次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在短期内所发生的毒性效应,包括致死效应试验设计要点动物选择剂量分组染毒途径试验期限观察指标38第二阶段遗传毒性试验目的:对受试物遗传毒性和是否具有潜在的致癌性进行筛选项目:Ames试验为首选小鼠骨髓微核试验或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小鼠精子畸形试验睾丸染色体畸变分析或显性致死试验39结果判定3项为阳性:可能具有遗传毒性和致癌性,应放弃2项为阳性:且短期喂养试验有显著毒性作用,应放弃;如短期喂养试验有可疑毒性作用,则根据重要性和可能摄入量权衡利弊1项为阳性:从备选遗传毒性试验中选择2项试验所选2项均为阳性,应放弃1项为阳性,短期喂养试验和传统致畸试验未见明显毒性和致畸性时,进入第三阶段4项均为阴性:进入第三阶段40主要致突变试验Ames试验微核试药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试验显性致死试验染色体畸变试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程序外DNA合成试验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小鼠淋巴瘤试验41第三阶段亚慢性毒性试验目的:观察较长时间以不同剂量水平喂养后的毒性作用性质和靶器官;初步确定NOEL;为慢性毒性和致癌试验的剂量选择提供依据;了解受试物对动物繁殖及对子代的致畸作用项目:90d喂养试验和繁殖试验结果判定:NOEL≤100倍人的可能摄入量:表示毒性较强,应放弃100倍<NOEL<300倍:进行慢性毒性试NOEL≥300倍:进行安全性评价42第三阶段代谢试验目的:了解受试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的速度及蓄积性了解有无毒性代谢产物形成寻找可能的靶器官为选择慢性毒性试验的动物种系提供依据43第四阶段慢性毒性试验(包括致癌试验)目的:了解长期接触受试物后的毒性作用,尤其是进行性或不可逆的毒性作用了解是否有致癌作用确定NOEL,为最终评价受试物能否用于食品提供依据结果判定:NOEL≤50倍人的可能摄入量:表明毒性较强,应放弃50倍<NOEL<100倍:经安全性评价后再作决定NOEL≥100倍:可考虑用于食品44致癌试验一、短期试验(筛选作用)1、致突变试验Ames试验姐妹染色体交换试验小鼠淋巴瘤试验2、细胞转化试验观察细胞形态、细胞生长能力、生化表型等变化,以及移植于动物体内能形成肿瘤的能力453、哺乳动物短期致癌试验小鼠肺肿瘤诱发试验大鼠肝转变灶诱发试验小鼠皮肤肿瘤诱发试验雌性SD大鼠乳腺癌诱发试验二、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46目前,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更合适的食品风险评估方法,这也是食品安全研究新的领域。评价食品的安全不能用危害的有无,而应该是风险的高低,将风险尽可能的降低致可接受的水平练习题1、体对化学毒物的处置可简单的分成相互有关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四个过程。属于生物转化的是哪个过程?()A.吸收B.分布C.代谢D.排泄2、机体解毒可以有几种不同的途径,主要取决于有毒物质的()。A.化学性质B.物理性质
本文标题:第六章-食品安全性评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938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