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及其各自的主张。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3、了解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探究:什么是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及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思考探究•请阅读教材导读和p10阅读与思考,思考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稷下学宫1.经济:铁、牛的使用,井瓦,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分封、宗法、礼乐制崩溃;诸侯争霸、战乱四起、政治分裂、新兴地主崛起。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尚未统一,学术环境宽松。3.阶级:“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文化:教育垄断被打破,私学兴起,文化下移,造就大批学士。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学以致用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私学的兴盛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④社会的剧烈变革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D学以致用2.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社会经济发展使知识分子队伍壮大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大变革C.统治者重视利用各家思想维护统治D.政治局面的安定有利于各派思想的发展B二、内容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E、兵家1、生平2、主要思想a.思想核心:仁政•b.人性论:性本善c.道德修养:“养浩然之气”儒家:孟子“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地位影响:被尊为“亚圣”,有《孟子》经典著作备注:朱元璋一边读《孟子》,一边看到不称心处就骂:“这老头要如生在今日,岂能放过他!”根据朱元璋的标准,认为应该删去的,都一一给予注明,结果共删去《孟子》全书85处,剩下170余节,編成《孟子节文》,于洪武五年(1372)颁发各级学校,作为钦定的教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儒家:荀子1、生平:2、主要思想:a.哲学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人性论“性恶论”c.治国思想:礼法并施君舟民水3、地位影响: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材料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材料二、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材料三:“治之经,礼与刑。”“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1、春秋战国时期在人性论上持截然相反观点的思想家是:A、孟子和荀子B、孟子和老子C、老子和孔子D、荀子和墨子学以致用学以致用2.下列言论是孟子思想的体现的有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③“制天命而用之”④“人之初,性本善”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B学以致用3.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命题,突出地体现了他(1)“性恶论”的主张(2)礼法并施的政治主张(3)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4)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人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A、(1)(2)B、(3)(4)C、(2)(3)(4)D、(1)(2)(3)(4)B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民本思想异人性论爱人仁政仁义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学以致用•1.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思想分歧的根源是•A、二人所处时代不同•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C、谈论的问题不同•D、两人有矛盾B1、“齐物”2、“逍遥”3、天与人“不相胜”(荀子:制天命而用之)4、文学成就道家:庄子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庄子快死的时候,他的弟子准备厚葬他。庄子说:“天地就是我的棺材,日月星辰就是为我陪葬的玉石珠宝,世上万物都是上天送给我的东西,难道陪我安葬的东西还不齐备吗?”弟子担心地说:“可我怕老鹰、乌鸦吃了你呀!”庄子却说:“露天会让乌鸦吃掉,埋在土里也会被蚂蚁吃掉,从乌鸦嘴里抢来给蚂蚁吃,为什么这么偏心呢?”在庄子看来,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更是自由和解脱,所以他在死神面前能够如此洒脱,如此风趣。“齐物”——“逍遥”——“无所恃”这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秦始皇是多么重视韩非的法家思想理论。秦始皇也正是全面、彻底、果断地实施了韩非的这一法家治国理论,才终于统一了七国、成就了高度集中统一的中央极权秦王朝。韩非出生于韩国的贵族世家,可是他的法家治国理论虽经多次推荐依然不被韩王采纳,却被当时韩国的敌国秦国的秦始皇所赏识,并专门发兵韩国将韩非这个治国人才夺了回去。为了得到一个人才而专门发动了一场战争,法家:韩非子学以致用•1.韩非言:“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对以上言论的理解正确的是•A.其“法治”思想体现了社会公正的原则•B.其“法治”思想的实质是君主利用“法”巩固专制统治•C.他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其“法治”思想打击了权贵势力,维护了人民利益B孙武灵活利用战略战术。重视人的作用,利用和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强调懂得战争的规律。三、影响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儒政、道哲、法变革”孔子孟子荀子庄子墨子韩非子孙膑无为、逍遥仁仁政制天命而用之兼爱、非攻懂得战争的规律严刑峻法古为今用---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儒家——推崇“人治”,“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请问: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如何遏制学生自修说话的现象?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自我觉悟。1、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主张上截然对立的思想家是()A、孔子和老子B、孟子和荀子C、荀子和庄子D、荀子和韩非子2、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的先秦思想家是()A、老子B、孔子C、墨子D、孟子3、关于墨子及其思想评价不正确的是()A、创立了严密组织,他是墨者团体第一个巨子C、其思想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征引D、战国以后其思想继续备受人们重视B、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4、战国时期,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思想家是()A、韩非子B、庄子C、孟子D、墨子5、战国时期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主张变法革新,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的是()A、荀子B、孟子C、墨子D、韩非子6、对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评价不确切的一项是A、诸子百家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造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B、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C、墨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D、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史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7、“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A、政治上倡导“无为而治”B、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C、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D、认为矛盾双方不能互相转化孟子墨子荀子庄子
本文标题:2019精选教育岳麓书社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共39张PPT).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941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