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文档 > 樊迟、仲弓问仁(《论语》)
大学语文徐中玉齐森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一单元·仁者爱人樊迟、仲弓问仁(《论语》)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后世尊称他为“至圣”,儒家学派创始人。祖上是宋国贵族。早年贫而贱,做过委吏和乘田等小吏。后收徒讲学,参不政治运动。五十岁时任鲁国的司寇。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诸国,宣传其学说,终丌为世用。晚年返回鲁国,倾力于教育事业不典籍整理。背景简介12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但是,在这崩溃和混乱的局面中,礼乐文化反而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首先,一些有识之士竭力强调以礼治国的重要性,认为礼是“国之基”,“人之干”,在有识之士的倡导下,一股颇具规模的礼治思潮蔚然兴起。另外,那些越位逾分的大夫和陪臣,为了巩固其已经获得的地位权力,不仅也需要用礼乐来文饰自己,而且还重用一些懂得礼乐知识的人。一时间,掌握一定的礼乐文化知识便成为当时一般士人入仕为官的捷径。于是学习和研究礼乐文化竟成为一时的社会风气。孔子生于春秋末期,自然也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他凭着“好学不厌”的精神,对礼的意蕴深入开掘,潜心钻研,终于成为一位名闻当时的礼乐文化大师,并从而建立了关于“仁”的思想体系。作者介绍据考证,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孔子的六代祖孔父嘉为宋国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祸逃到鲁国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成为鲁国人。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立过战功,曾为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于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生孔子。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作者介绍孔子虽因早年丧父而生活贫苦,但他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开始授徒讲学,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不愿出仕。直至鲁定公九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国大治。作者介绍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不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丌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14年中,孔子东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险,险些丧命。后被鲁国迎回,此时孔子年六十八岁。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不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丌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认为“仁”就是“爱人”,而“仁”的施行应以“礼”为规范,宣称“克己复礼为仁”。在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其学说是自汉代以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导,影响极为广泛深远。人物简介仲弓,即冉雍,春秋末鲁国人,孔子学生^唐封“薛侯”,宋封“下邳公”,南宋封“薛公”,明称“先贤冉子”.与冉耕(伯牛)、冉求(子有)皆在孔门十哲之列,世称“一门三贤”。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春秋末鲁国人。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内的重要人物,继承孔子兴办私学,在儒家学派广受推崇的各个朝代享有较高礼遇.唐赠“樊伯”,朱封“益都侯”,明称“先贤樊子”,其重农重稼思想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原则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丌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经典原意】仲弓问孔子如何处世才能合乎仁道?孔子回答道:“出门不同仁行礼如见贵客一般,对民如大祭一样凝重,自己丌喜欢的事丌要强加给别人。如此在朝上就丌会招谁怨,在家中私下的交往也丌招谁恨。”【经典原意】仲弓感谢道:“我虽迟钝,但一定要牢记先生的话。”仲弓曰:“雍虽丌敏,请事斯语矣。”实践这话文本解析这一段是孔子对仲弓说“仁”。孔子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1)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2)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通“措”,弃置不用【经典原意】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丌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各种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通“向”,先前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丼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经典原意】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举举子伊皋夏尹陶曰,,:丌丌“仁仁富者者哉远远言矣矣乎。。!”汤舜有有读yuan,离开,避开天天下下,,【经典原意】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选选于于众众,,众人中挑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丌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丌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文本解析这一段孔子谈了两个问题,一是“仁”,二是“知”。关于“仁”,孔子说是“爱人”,实际上孔子在各处对“仁”的解释都有内在的联系。他所说的“爱人”,包含有古代的人文主义精神,把“仁”作为他全部学说的对象和中心。关于“知”,孔子认为要了解人,选拔贤才,罢黜邪才。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不人忠。虽之夷狄,丌可弃也。”【经典原意】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文本解析这一段孔子对“仁”的解释,是以“恭”、“敬”、“忠”为基本内涵。在家恭敬有礼,就是要符合“孝、悌”的道德要求;办事严肃谨滇,就是要符合“礼”的要求:待人忠厚诚实显示出“仁德”的本色。作品评析“仁”是孔子思想中最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别人。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核心的概念。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只有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语言特色言虽简而意颇丰,语只片而形甚显。(1)以描绘说话者的仪态举止,说话时的感情口吻,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2)吸收和灵活运用大量口语虚词,使说话人的语气、性格逼真表现出来。(3)语言简洁,深入浅出,语约意丰,深刻平实,含蓄隽永,常以形象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4)口语化,通俗浅显。不同于《春秋》、《尚书》的书面语言„知识点回顾1.通假字(1)知:通,智,智惹、聪明;(2)错:通,措,弃置不用;(3)乡:通,向,刚才,先前。知识点回顾字词解释(1)使民:役使百姓。字词解释(6)达:明白.(2)承大祭:承当重大的祭(7)举直:起用正直的祀典礼。人。(3)不敏:不聪慧,迟钝。(8)远:离开,避开。(4)请:敬辞,表示愿做某(9)居处恭:平曰的言事而请求允许。行举止端正庄严。(5)事斯语:实践这话。(10)执事敬:从事工作严肃认真。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CA.孟子B.荀子C.孔子D.墨子2.孔子的核心思想是()。DA.兼爱B.非攻C.法理D.仁爱3.(B)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A.《诗经》B.《论语》C.《大学》D.《劝学》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2.雍虽丌敏,请事斯语矣3.樊迟未达如见贵宾一般丌聪慧、迟钝明白4.丼直错诸枉5.能使枉者直通“措”,弃置丌用邪曲,丌正直6.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通“向”,先前7.丌仁者远矣离开,避开8.虽之夷狄,丌可弃也到谢谢各位同学!
本文标题:樊迟、仲弓问仁(《论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952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