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件第三章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封建帝制的覆灭中华民国的建立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一)深刻理解近代中国革命的必要性;•(二)把握辛亥革命发展的基本脉络,深刻体会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三)了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四)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国情,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和历史使命感。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重点与难点•重点:(一)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充分认识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二)了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方案的基本内容、意义与局限。•(三)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原因和教训。•难点:•(一)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二)如何评价认识三民主义?•(三)辛亥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方案三、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二)清末“新政”及其破产(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加强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英国侵入中国西藏地区•列强在中国厮杀争斗1、帝国主义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辛丑条约签订后,外国列强继续在中国争夺势力范围。1904年爆发了日俄战争,战后,俄国势力退到东北北部,日本占据东北南部。1903年,英国侵略西藏,随后,西藏变成英国的势力范围。1906年4月,中英在北京订立条约,英国在西藏取得许多特权,但承认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04年,德国与英国在长江流域的洞庭湖和鄱阳湖发生武装对峙,美、法也准备将军舰开进长江一带湖泊,最后以德国妥协结束冲突。外国列强在中国追求攫取更多的经济权益,1902—1903年,英、美、日三国先后强迫清朝廷签订新的《通商行船条约》,使英、美、日扩大了对华商品输出的权利,并进一步取得在华设立工厂、开矿等特殊权利,加剧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到20世纪初,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经济势力急剧上升,他们在华工业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加强了对中国路矿权的控制,已经操纵了中国经济命脉,成为操纵中国政治、军事的重要手段。同时,他们垄断了中国金融业,控制了中国关税权。•1903年-1904年英军入侵西藏1904年-1905年日俄战争列强在中国开银行,垄断中国的金融、财政。图为汇丰(英)、花旗(美)、东方汇理(法)、道胜(俄)、德华(德)、正金(日)等外国银行在中国发行的钞票。自1859年起,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一职即由英国人担任,直到1927年。图为19世纪末的上海海关大楼。1909年《民呼日报》发表的反映帝国主义掠夺中国铁路权益的漫画20世纪初期,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如:罢工斗争,抗捐抗税、抢米风潮,1903年的拒俄运动、1905年的抵制美货运动、1903年开始的收回利权运动。辛亥革命前,外债、赔款及一切捐税压得劳动人民无法生活下去,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其尖锐。图为上海出版的《民呼日报》刊登的一幅漫画。2、人民群众反抗斗争日益高涨103次199次188次112次149次226次1905年1906年1907年1908年1909年1910年群众的反抗斗争风起云涌1910年长沙抢米风潮(二)清末“新政”及其破产1.废除科举、兴办学堂、提倡出国留学2.振兴商务、奖励实业3.改革官制,编练新军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光绪三十一年(1905)关于废止科举的谕令杨柳青年画:宣传废除科举制,提倡建立新式学堂,以挽救国弱民劣局势。废除科举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状元资本家张謇塑像1894年,张謇考中状元,任翰林院修撰。甲午战后,为了实现“救贫”、“塞漏”的抱负,在南通开始“实业救国”的实践。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张謇的大生集团不断扩充。他参与了清政府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章程的制定。北洋新军仪仗队湖北新军仪仗队改革官制,编练新军“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弥”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5《钦定宪法大纲》光绪和慈禧死溥仪上台撤军机处,设责任内阁19111901宣布“新政”革命形势高涨1908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和帝国主义间接统治中国的代理工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后果:清政府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人民无法照旧生活下去。(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设立厂矿的数目和投资额增加;•发展较快的是轻工业,其中以棉纺织、面粉加工等行业最为显著;•设厂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江浙、两湖和广东三个地区,三个地区共设厂251家,占民族资本企业总数的一半以上。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力量是一批接触了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一)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乃自取“文以载道”之义),谱名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幼名帝象,后化名为中山樵,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民主先行者,也是中华民国建国元勋,死后被国民政府奉为国父。孙中山一生的几个重要时期:早年在夏威夷,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学习,1894年上书李鸿章,同年创立兴中会,1905年8月被推为中国同盟会总理,创立三民主义学说,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4年组织中华革命党,1915年与宋庆龄结婚,1919年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1924年再次改组中国国民党,1925年去世,1929年6月1日奉安于南京中山陵。(一)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孙中山对革命的抉择语:1894年,“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主张,遭到拒绝。•“以和平方法,无可复施”,“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1866—1925)“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代替旧政府”,“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1904年)(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1878-1966)吴玉章东亚风云大陆沉,浮槎东渡起雄心。为求富国强兵策,强忍抛妻别子情。1、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活动陈天华是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人士,《警世钟》、《猛回头》为其代表作。这两部书以强烈的爱国精神和革命勇气,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已迫在眉睫,指出清朝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号召全国各阶层民众团结起来,实行革命,“杀那洋鬼子”,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瓜分豆剖迫人来,同种沉沦剧可哀。太息神州今去矣,劝君猛省莫徘徊。-《猛回头》尾声陈天华(1875-1905)《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是为了反驳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止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中反对革命排满、主张立宪保皇的立场,宣传革命而作。章炳麟(1869-1936):著名资产阶级革命派人士他总结了革命思想发展的理论,吹响了鼓舞革命志士继续前进的号角,对以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理论影响作用。邹容(1885~1905)“呜呼!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为地球上名国、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2、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中国同盟会1905年,华兴会部分成员在日本合影.前排左边1黄兴,左3胡瑛,左5柳阳谷;后排左1章士钊,左4刘揆一。光复会同盟会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政党1.有统一的革命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2.有自上而下的全国统一的领导机构,中央成立总部,国内外各地设支部;3.有全国革命党人公认的领袖——孙中山;4.主张采取武装斗争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中国同盟会(1905)孙中山手书中国同盟会纲领。兴中会(1894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华兴会、光复会(1904)其他革命团体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三民主义基本内容基本任务及进步性进步缺陷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在国内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实行民族革命。没有从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完成政治革命。没有提出推翻地主豪绅阶级的统治。民生主义平均地权防止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富分化与对立,达成社会革命的目的。带有浓厚的空想色彩,在实践上缺乏社会基础。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民主义的发展变化比较复杂: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时,三民主义得到充分阐释,代表人物是:胡汉民,汪精卫,朱执信孙中山革命受挫后,总结革命经验,构建革命理论,代表作有:《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孙中山晚年政治思想的转变(新三民主义)胡汉民朱执信汪精卫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美各国以独立。洎自帝其国,威行专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起。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檀场时代也。是三大主义皆基本于民,递嬗变易,而欧美之人种胥冶化焉。——《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288页•第一、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积极意义:推翻帝国主义代理人清政府,具有一定的反帝意义。•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口号;反满掩盖了反封建的实质;大汉族主义色彩。三民主义学说及其评价:•第二、民权主义-创立民国•积极意义:结束专制政体表达了民众的愿望;标志着民主思想进入新阶段;法治思想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局限性:热爱人民,却不相信人民,认为民主、自由、平等的权力,要靠资产阶级的恩赐。•第三、民生主义-平均地权•积极意义:反映了农民的要求;一定程度上起了动员农民的作用。•局限性:乌托邦式的纲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平均地权,实行社会革命?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革命派宣称满族非中国臣民,满族入主中原,中国早已亡国,满族入关后对汉民族实行血腥统治,故“反满”和暴力革命十分必要。反满是要“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不会引发内乱、招致外国干涉和瓜分。改良派宣称满族早就是中国臣民,清朝取代明朝,只是政权的更迭,不是亡国,满族入关后已和汉民族同化,故“反满”和政治变革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改良派的主张掩盖了清朝政府的种种罪恶。(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革命派认为自由、平等是人的本性,通过革命实践,人民的政治程度可迅速提高,推翻了满清贵族的统治,一定能够建立世界上最完善的“共和政体”。改良派宣称中国国民没有自治能力,政治改革只能循序渐进,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是必经的阶段,不能“躐等”。(三)要不要社会革命革命派主张“平均地权”,“土地国有”,在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改良派宣称革命派的主张破坏了私有制的“自然法则”,将妨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阻碍社会文明的进步。辩论基本上澄清了进行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在中国必须进行一场革命,革命固然会有牺牲,但是这种牺牲更多的是带来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更多的是给
本文标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件第三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992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