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将英美文化带入小学英语课堂
将英美文化带入小学英语课堂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却又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一门语言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历史,宗教,社会,等级,风俗,信仰,道德的种种影响和制约。所以,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必须了解和学习这门语言背后的文化,才能真真正正在交流过程中避免不同文化差异带来的“cultureshock”。小学英语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阶段,也是重要阶段。在学习之初,就应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英语课堂中向学生不断灌输文化差异。本篇论文主要讨论了将英美文化导入英语课堂的原因,方法原则以及具体方面。从三个论点出发,逐一阐述。关键字:英美文化,英语,导入,原因,方法,原则一.将英美文化导入英语课堂的原因为何要将英美文化导入英语课堂呢?主要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同的文化在对话之间总会产生一定的cultureshock,即文化冲突。为了解决这一冲突,必须了解这两种文化背后的内涵,这样,才不至于造成误会,甚至是矛盾。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AnIntroductiontotheStudyofSpeech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中西方的差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西方文化崇拜个人主义,崇拜个人奋斗,以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相反,中国文化却提倡谦虚谨慎。然而,中国式的谦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解。例如,西方人常常会由衷的赞美:Youlookbeautifultoday.这时,被赞美的人只要表示感谢就可以了。而不理解这种文化差异的人,就会被中国人由来已久的谦虚谨慎给绊住,立刻回答:No,youaremorebeautifulthanme!这种略带虚伪的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在他们看来,这是很奇怪的,同时也是非常不礼貌的。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2.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它要求人们跟长辈或上级、甚至同辈说话时,要用敬语,否则就认为用词不当而失礼甚至显得高傲;谈及自己时则要用谦词,如不使用,也会被认为没有礼貌。谈及这里,我想到了曾经听过的一节公开课。那节课是讲到家庭人物关系及称谓的,老师讲到了“父辈的长辈在英语中一律用uncle来表示,而母辈的长辈在英语中一律用aunt来表示”。(中西方对称谓的差异本质上是因为中西方对血缘关系的重视程度不同,而老师却没有讲到这一点。)我听到后面有学生问道“为什么”。而声音太小,老师没有听清,这种文化差异就被最终略去不讲。后来跟这位老师沟通,老师虽然也承认这个缺失,却并不以为意,认为只要考的好就行,文化方面的东西说了也没什么用。我觉得这种思想是很危险的。如果没有这种跨文化意识,今后在交流的过程中,一定会产生很多的文化冲突,甚至导致矛盾。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低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3.社会礼仪差异巨大。西方社会是注重隐私的,因而讨论私密的个人问题是被禁忌的。他们见面打招呼一般谈论天气,流行,小孩教育等无伤大雅的话题,而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家庭情况等问题的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等等都是被禁忌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群体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密切,在各个地方都有一个熟人圈子,而中国本身是一个熟人社会。多数人都热衷于谈论各种各样的话题,其中包括个人问题。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呢?”来打招呼,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认为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Morning!”或“GoodAfternoon”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Aniceday,isn’tit?”二.将西方文化导入英语课堂的原则和方法1.导入原则在英语教学中强调英语国家文化背景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将西方文化导入课堂的重要原则之一。无论哪一个英语话题,其后必然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自己首先有着良好的英语国家文化的背景知识,并且在思想上了解其重要性,才能在课堂上自然得导入知识。有很多学生平时成绩很好,但在真正交流的过程中,就会卡壳,不知道说什么。所以作为老师,一定要向学生强调英语国家文化背景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降低难度,由浅入深。在涉及到某些话题时,牵扯到宗教原因和社会原因,这就比较复杂。初中的学生很难理解。老师在这是就要做有复杂到简单的工作。比如在讲到英国节日时有Easter(复活节),ThanksGivingDay(感恩节)和ChristmasDay(圣诞节)等。由于这些都牵扯到宗教或历史原因,非常复杂,所以应该化繁为简,由浅入深,将宗教故事融入到课堂当中,学生也易于理解。2.导入方法首先,在英语课堂上必须不断使用各种方法对西方文化进行渗透。比如创设英语环境,使用交际法、结构主义教学法等教学策略,既注重语言形式和语言结构的等知识文化的传授,又重视语言的使用技巧等语用文化的传授,并且对融入教学各环节中的文化因素(包括西方社会风俗习惯和行为模式的内容)多加以归纳整理,注重加强中西方文化的比较,帮助学生超越本土文化,从异质文化的角度来观察事物,并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去自己探索思考,总结异同。比如以外国节日为例,可以创设这样一个语言环境:请英国朋友来中国过春节,为他讲解中国春节的文化,并请他介绍英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学生在任务的引导下,可能会不断探索,直到了解西方某个节日文化的内涵。另外,在练习口语时设计出有意义的和有特定文化背景的交际场景让学生练习口语,比如在讲到西方礼仪的时候,可以假设这样一个情景:邀请外国朋友来家里就餐。可以在课堂上演英语小短剧,不恰当的不符合文化习惯的,老师最后指出,这样,既生动有有趣,加深印象;在单词、词组、语言点的教授中多提提其与其相关的常用的口语习语、谚语、成语、名言名句、典故这些内容不仅不会给课堂增加负担,而且会使英语课生动有趣。比如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one’s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Pandora’sbox(潘多拉之盒是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可以融入古希腊罗马神话。在讲解精读课文时,多介绍相关文化,知识背景,不少课文涉及英语国家文化和历史,我们可以因势利导给予着重介绍,让学生加以了解。3.仅仅靠课堂上来了解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在课后下大工夫。我在这方面有一些小小的心得体会。在讲到某些文化点的时候,我会要求学生分组做一份相关资料的整理,大概为期两周时间。学生可以利用报刊,书籍,互联网。要求有主题,有目的。最后,会分组进行一个文化知识展示,这样,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也锻炼了他们互相合作和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英语国家图片、实物,让学生了解这些国家的艺术、雕刻、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获得较为直观的文化知识。而且可以用更有效的手段如英文原声电影、电视节目、录像、多媒体等给学生一个更为真切的语言环境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民情习俗,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如各阶层人们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样的房子,如何与朋友交往,进行什么娱乐活动,什么节日对他们最重要,在节日里如何庆祝,甚至说话的表情、手势等等,让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有所了解。我记得曾经给学生放过英国BBC拍的《傲慢与偏见》,我让学生在看的过程中记下他们深感疑惑的地方,学生提出“为什么伊利莎白的母亲那么想把她的女儿们都嫁出去,而且为什么房子和财务最重要落到一个远房亲戚的手里”。我因势利导,讲到了英国文化中重要的部分。英国那时实际上也是一个男权主义社会,女子是没有继承权的,而且女子应该早早嫁人而不能拖累娘家,嫁后随夫姓。同学们开玩笑说,这还不如中国呢。总之,英语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一样,只要我们充分重视,并认真研究如何把相应的文化知识同步贯穿在课堂语言教学之中,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参考文献:(1)汪玉玲:《文化与词汇》,《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7月,第7期(2)李强.《文化多样性与英语教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本文标题:将英美文化带入小学英语课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000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