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 自考00469教育学原理简答
1.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2.教育规律:教育规律就是对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3.历史法:是指从事物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去进行考察,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4.教育调查:是了解教育情况、研究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5.实验教育学:是20世纪初欧美的教育学者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一种教育学。1.广义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或是无组织,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2.狭义教育:狭义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带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指狭义教育。4.教育者:凡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统称教育者。5.受教育者: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1.遗传: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2.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身体发展包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联的,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基础,心理发展也影响着生理发展。3.环境:环境是指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影响的外部世界。4.遗传决定论:遗传决定论认为,人的知识、能力和个性等如同他们的眼睛、牙齿和手指一样,是自然赋予的,是先天得来的,人的发展过程只不过是这些内在的遗传因素的自我展开过程,环境的作用仅在于引发、促进或延缓这种过程的实现。5.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人的心理发展的差异百分之九十是由教育决定的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的自身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2.教育结构: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和专业的组织形式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1.教育目的: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2.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跃、主动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3.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所谓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4.德育:德育是引导学生领悟无产阶级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5.智育:指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6.体育: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体质的教育。7.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8.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9.全面发展教育:指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坚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9。全面发展教育:指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坚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1.教育制度:广义的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是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制度。2.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是狭义的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3.终身教育:指人的一生应该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永远和接受教育联系在一起。4.中等教育:指全日制普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职业中学、技工学校、农业中学及其他半工(农)半读中学、业余中学。5.义务教育:是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也称普及义务教育或强迫教育。6.双轨学制:指一个国家同时存在两种不同形式的学校系统,以完成各自的教育任务的学校教育制度。1.课程:课程是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等。2.课程论:课程论是研究学校课程设置体系和内容结构的理论。举凡关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安排指导思想、原则和方法等均属于课程论研究的范围。3.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分科课程是指运用单一学科的知识所组成的课程,它强调一门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独立性。综合课程是指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科知识而组成的课程。4.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指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选修课程是指容许学生个人选择学习的课程。5.直线课程与螺旋式课程:直线课程是指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体系组织起来,其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的课程。螺旋式课程是指将特定的学科内容在不同学习阶段重复呈现,逐步拓展与加深的课程。6.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是自己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即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习得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种环境就是一种非正式的、潜在的课程。7.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8.综合实践活动: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教育技术,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9.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进入实际的社会情境,直接参与并亲历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领域,参与社会和社区实践活动,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体验性学习,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10.劳动与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该领域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1.教学: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2.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1)科学性和思想统一性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3)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的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地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4)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育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循序渐进原则:是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6)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7)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8)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1)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2)谈话法:谈话法又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3)读书指导法: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4)练习法: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反方法。5)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事物、直观教具或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6)实验法: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展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7)实习作业法:实习作业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8)讨论法: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9)研究法:研究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4.传授-接受教学:是指教师通过语言传授和示范操作使学生接受、掌握系统知识与技能的教学。5.问题-发现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独立研究来发现、获取知识的教学。6.教学组织形式: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7.班级上课制: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8.道尔顿制:道尔顿制是美国的H.H.柏克赫斯特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建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这里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由于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志趣不同,他们各自的学习任务和内容当然就不同,甚至彼此不相干;学习任务按月布置,完成后再接受新的学习任务。9.分组教学制:所谓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10.特朗普制:特朗普制是近年来美国学校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由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提出的。这种教学形式试图把大班、小班和个人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实行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11.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过程和结果为评定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1.德育: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2.德育原则: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3.德育途径:指学校为了向青少年学生施加教育影响而组织进行的各个不同方面的活动和工作都是德育途径。4.德育方法:指用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培养他们的品德的方法。5.修养: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6.陶冶:指通过创设良好的情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7.疏导原则: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
本文标题:自考00469教育学原理简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011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