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厦门市商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厦门市商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文章来源:2006-12-3112:21文章类型:原创内容分类:政策第一部分十五商贸业发展基本情况十五期间,厦门市商贸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商贸系统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期初预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并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质量和效益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商贸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一、总体情况对外贸易快速发展。进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100.5亿美元增至2005年的285.8亿美元,年均增长23.2%。其中出口总额从58.3亿美元增至172.7亿美元,年均增长24.3%;进口总额从41.7亿美元增至113.1亿美元,年均增长22.1%。国内贸易平稳增长。按经济普查口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0年的147.7亿元增至2005年的271.9亿元,年均增长13.0%。我市副食品供应保障实现了从数量质量型向质量安全型方向转变,城乡市场食品供应充足,品种丰富,价格稳定,食品的质量卫生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全市治理餐桌污染36项指标全面达标。走出去战略加速推进。截止十五期末,全市累计境外投资项目111个,投资总额3584.7万美元(其中中方投资2918.5万美元),境外投资项目分布在25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境外投资710.9万美元;对外劳务营业额从2000年的6619万美元增至2005年的8000万美元,年均增长3.9%。国企改革基本完成。截至2005年年底,95家国有商贸企业(含供销社集团、物资集团及所属企业)已完成改制的有88家企业,占全部商贸企业数的93%;正在实施的有7家企业。二、主要成效民营企业发展迅猛,多元化市场格局加速形成。民营企业出口比重从2000年的7.3%提高到2005年的21.2%;进口比重从2.2%提高到7.1%。传统、发达及新兴三大市场出口比重分别从2000年的43.2%,43.9%和12.9%发展为2005的42.0%,43.7%和14.2%;新兴市场进口比重从2000年的8.7%提高到2005年的20.7%。机电和高新产品出口比重增加,一般贸易进口比重加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分别从2000年的42.6%和14.8%提高到2005年的43.7%和21.7%。一般贸易进口比重从2000年的35.3%提高到2005年的44.1%。境外企业综合实力逐步提高,带动出口的作用明显。境外企业平均资产总额、销售总收入逐步增长;境外企业投资主体的结构有所改善,一些具有核心产品、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通过境外投资做大做强。全市21家主要境外企业2005年共带动出口超过3亿美元。外派劳务人员素质提高,形成一些优势行业。我市外派劳务人员的结构已从建筑、渔业、电子装配等为主转向海员、飞机维修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工种为主,并形成了海员和游轮服务生、飞机维修两个优势行业,其外派人数已占到外派总数的70%以上。流通领域对外开放进展顺利,现代化水平提高。引进了沃尔玛、好又多、麦德龙、百安居等一批实力强、知名度广的商业企业。连锁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发展迅速,限额以上连锁企业总数和连锁门店数分别从十五初期的27和196个发展到2005年的38和500个,其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从十五初期的5.5%提高到2005年的13.1%。流通领域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专业市场建设初见成效。商业网点布局从中山路等老城区逐步向新区扩展,初步形成二路三圈(即中山路、禾祥西路和中山路商圈、江头商圈、火车站富山商圈)中心商业区格局;先后引进了大型超市、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专业店、便利店等多种新型业态。专业市场建设初见成效,建成一批专业市场,区域辐射力不断增强,中埔蔬菜农产品批发市场、闽南果蔬批发市场、高崎畜禽蛋批发市场等三家市场被列入国家级定点批发市场;亿元市场从2000年的8个提高到2005年的15个。我市于2005年被商务部等七个部委列为全国深化流通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会展业快速发展,品牌展会培育初见成效。建立了会展业发展促进体系,会展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会展服务走向标准化、规范化,办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展览项目和展览面积连年增长,已经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会展城市。2005年,全市举办各类展会44个,展览面积达42.4万平方米,比2000年增长了1.7倍。除9·8投洽会和台交会外,厦门礼品展、石材展、食博会、体博会等专业展会的影响、规模逐步扩大,效益逐步提高,品牌展会的培育初见成效。2004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认为,厦门会展竞争力居全国第7位,会展综合排名居全国第10位。食品安全信用体系逐步完善,餐饮市场持续升温。制定出台了《厦门市生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蔬菜农残、瘦肉精等36个指标全面达标,治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建立起市、区、镇三级生猪屠宰管理体系,初步建立肉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全市城乡定点屠宰肉品履盖率达96%;初步建立了以物流配送中心为核心,以大卖场、农贸市场和众多连锁便利店、专业店为基础的食品供应体系;食品安全工作成效明显,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和全国三绿工程争创城市。餐饮市场快速发展,餐饮业零售额年均增长近10%,舒友、牡丹、鹭发进入全国餐饮百强。基本完成国有商贸企业改革,企业效益和竞争力提升。95家国有商贸企业改革改制工作全面铺开并已基本完成,全面清理了企业债权债务,妥善安置职工,企业效益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有效盘活了国有资产。截至2005年底,累计处理债权债务10多亿元,分流安置职工近9000人。三、存在问题自主出口品牌仍然少,机电和高新产品出口比例偏低。出口增长主要依赖量的扩张,依赖劳力的低成本竞争,缺乏自主品牌、核心技术的支撑,不利于可持续性发展。创建出口品牌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机电、高新产品出口比例在十五期间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和全国相比,比例仍偏低,而且主要依赖外资企业出口,缺乏一批本土生产性骨干企业做支撑。进出口不平衡,进口速度偏慢。十五期间我市进口年均增长22.1%,低于出口年均增幅2.2个百分点,累计顺差达164.8亿美元。主要是由于我市经济腹地小,辐射力不强,以产顶进的进口替代效应明显,进口贸易后劲不足。走出去意识需进一步提高,工程承包业务进展不大。有能力走出去的企业境外投资的紧迫感和意识不强,在有自主品牌、经营上规模企业中,仅有厦华、夏新等少数企业走出去。内资制造业薄弱也影响了走出去战略的速度。对外承包劳务业务进展不理想,对外承包劳务经营主体发展滞后,目前只有6家企业具备经营权,实体企业仅1家,由于本市缺乏大型工程建筑施工企业,客观上限制了我市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发展。缺乏大规模流通企业,专业市场辐射力不足。由于我市人口规模所限,我市社会零售总额总量小,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最后;流通企业组织化程度低,小、散、差问题突出;专业市场规模不大,发展水平不高;流通业基础设施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监管难度加大,市场应急保障亟需加强。现有的食品流通法律法规不适应食品流通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再加上市民对食品安全的要求和关注度逐步提高,食品安全的监管难度也进一步加大。国内相继发生的禽流感、口蹄疫、猪链球菌等重大疫情,以及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都可能对食品安全、市场稳定以及群众生活构成重大影响,也对市场应急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部分十一五期间商贸业发展目标及措施十一五期间是我市开创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领先优势,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研究制定十一五期间我市商贸业发展的基本思路,确定新的发展主题、发展目标和发展任务,关系到商贸业在我市经济格局中找准立足点,在新平台上实现新发展的重大问题,对于提高我市入世应对水平,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促进我商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形势分析未来一段时期,我市商贸业发展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机遇和挑战并存。从国际上看,由于世界经济转暖,国际市场需求进一步增加,贸易自由化进程不断推进,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但国际原油价格高位波动,汇率波动压力增大,对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会进一步突显,我国经济增长既面临发达国家的阻力,也面临周边及新兴市场的竞争。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处于较快的增长期,商贸业发展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但外部资源和能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粗放型增长方式有待改变,贸易磨擦进入高发期等对我国的对外贸易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我市看,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增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领先优势,加快构筑经济特区中心城市,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部署,工业载体建设在推动我市工业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必然会促进我市外贸的发展;新设立投产的大型外资企业,如DELL二期、友达电子等将拉动我市未来几年外贸的增长;区域港口一体化建设、区港联动的实施、海铁联运的实行,将大大优化我市的港口环境;漳龙高速、赣龙铁路、龙梅铁路、温福铁路和福厦铁路等的相继贯通,使我市在全国交通网络中从终点变为中点,这将使我市的经济腹地大大拓宽,我市辐射能力进一步扩张到赣东、粤北、闽北,这些都将给我市商贸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但我市资源约束矛盾日益突出,我市商贸业赖以发展的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产业集群规模小,产业链较短,商品附加值较低,国际市场集中度过高;国内消费仍将受人口规模、旅游人数、新区市场建设等因素的制约,这些都给我市商贸业的持续发展增加了难度。二、指导思想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和我市加快构筑海峡西岸中心城市,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努力实现对外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国内贸易、副食品保障的全面发展。统筹对外贸易和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出口和进口,努力实现商贸业的协调发展。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优化出口商品、市场结构,加快转变商贸增长方式,创建出口品牌,培育出口骨干企业,推动工贸结合,培育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出口产业,扩大发展区域和领域,寻找新的增长点,妥善处理贸易争端,积极改善贸易环境;优化商业布局,调整商业业态,完善市场体系,做大做强会展业,进一步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努力实现商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三、发展目标1、对外贸易。至2010年,进出口总额达592亿美元,年均增长15.6%。其中:出口值达382亿美元,年均增长17.2%;进口210亿美元,年均递增13.2%。2、国际经济合作。十一五期间,年均境外投资额1000万美元以上,到2010年境外企业带动出口达7亿美元以上,争取跨国经营达到一定水平的公司达5-8家;争取到2010年,承包劳务营业额1亿美元,年派出劳务4000人,其中较高素质劳务人员比重在80%以上,本地劳务人员50%以上。3、国内贸易。至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01亿元,年均递增13%。4、副食品保障与安全。争取到2010年,全市屠宰加工产业化凸显,屠宰量超过200万头,比2005年增加一倍。大力推进生鲜物流中心建设,力争把我市建成肉类、蔬菜、水产品、果品等放心食品的区域性批发聚散中心,食品安全更有保障。四、主要措施1、完善促进体系。积极研究制定符合世贸规则的地方外贸扶持政策,出台进口财政扶持政策,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创建出口品牌,引导企业用好用足中央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信贷等外贸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内贸扶持政策,设立流通体制改革专项资金、会展业发展等资金。尽快制定国内流通方面的地方法规。2、营造发展环境。促进贸易便利化,推动改善口岸通关基础条件,建立口岸大通关物流信息平台,推进口岸电子执法系统建设,深化通关作业改革,改进监管模式,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提高口岸大通关效能。并加强与检验检疫、财政、税务、外管、土地、工商、质检、金融、保险等相关部门的协调,争取它们对商贸发展的支持,共同营造良好的商贸发展环境。继续主办外经贸服务日,组织各对外贸易服务部门和机构现场宣讲,为企业排忧解难。3、壮大经营主体。筛选、培育一批以民营企业和内资生产企业为主
本文标题:厦门市商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047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