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再别康桥第1页共2页徐志摩(1896-1931),原名章垿,浙江海宁人。他是新月派的盟主和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从1922年自英国留学归来,到1931年因飞机失事身亡,他的诗歌创作只有十年,留下的诗集有四本:《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和《云游》。徐志摩不但是诗人,他还出版过小说散文集《轮盘》,剧本《卞昆岗》等。他的散文感情炽烈,想象丰富,飘逸浪漫,其词藻比诗还华美,以至有点“浓的化不开”,极富感染力。徐志摩于1921-1922年曾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院进修,对剑桥的感情很深。剑桥所体现的英国式文明,形成徐志摩所向往、追求的“康桥理想”(现通译剑桥)。但是,归国后,军阀统治下旧中国的黑暗现实,使他的“康桥理想”幻灭。《再别康桥》是徐志摩1928年秋再度游历英国后在归国海轮上写的。在诗里他以缠绵凄婉的笔调,抒写了自己对康桥无限留恋和依依惜别的心情,微妙地展露了因“康桥理想”的幻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徐志摩十分注意艺术技巧。在《再别康桥》里,他敏锐地抓住“金柳”、“波光”、“青荇”、“星辉”等具体而生动的形象,勾勒出无比美丽的康河晚景,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三者融汇在一起,创造了耐人寻味的意境,表露了自己对过去憧憬的留恋和眼前的离愁别绪。诗篇格调轻盈柔和,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梦幻般的情调。诗行齐整,声调回环往复,语言轻倩柔美,意象明丽流转,富有音乐性与动态美。《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11月6日重游康桥后归国的海轮上,后收入《猛虎集》,是徐志摩最有影响的代表性诗篇。康桥即剑桥,诗人曾三次到过剑桥:一次是1920年至1922年,在剑桥大学研究院就读;第二次是1925年,诗人游历欧洲时再次来到剑桥大学;第三次是1928年秋天,他和王文伯一起到英国游历,又来到剑桥,在归国途中的海轮上写下了这首《再别康桥》。此时的徐志摩,因理想(爱、美、自由、民主)在残酷黑暗的现实面前撞得粉碎,已沦为一个悲观主义诗人,这就注定了《再别康桥》的基调是悲观失望的。全诗通过过去(满怀理想)和现在(理想破灭)的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理想破灭后悲观绝望的心境,只不过这种情绪被淹没在离愁别恨之中,淹没在对康桥的无限留恋之中。1.简析《再别康桥》的独特情致及艺术技巧。答:在《再别康桥》这首诗中,诗人以康桥的自然景致作为直接抒写对象,表达了诗人对旧情的眷恋和珍视,也表达了做梦时的惆怅、落寞的情怀,康桥已经化成了旧日情思的象征。诗人的情意完全融解在康桥的山光水色之中--“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看似飘逸、洒脱的姿态下,却蕴藏着深沉的忧郁和难言的苦闷。康桥自然景物的人情化,诗人主观感情的自然化,在这里融为一体,情意浓浓。在这种物我融为一体的境界中,令人感悟到一种悠远而又执著的意念:人不能伴景长生,但情却能与景永存;人间总有别离,而性灵却天长地久。徐志摩十分注意艺术技巧。在《再别康桥》里,他敏锐地抓住“金柳”、“波光”、“青荇”、“星辉”等具体而生动的形象,勾勒出无比美丽的康河晚景,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三者融汇在一起,创造了耐人寻味的意境,表露了自己对过去憧憬的留恋和眼前的离愁别绪。诗篇格调轻盈柔和,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梦幻般的情调。诗行齐整,声调回环往复,语言轻倩柔美,意象明丽流转,富有音乐性与动态美。2.《再别康桥》如何体现了徐志摩独抒性灵的艺术风格?答:徐志摩诗歌创作的基本艺术个性是真挚的独抒性灵。他的诗歌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其艺术风格表现在:一、构思精巧,意象新颖。如《再别康桥》,康桥周围有名的景物很多,但诗人却着力描写康河,认为“康桥的性灵全在一条河上”。而写康河,诗人重写金柳,青荇和清泉。音律和谐,富于音乐美。他认为“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内含的音节的匀整与流动”,音节是诗的“血脉”。在他大量的四行一节的抒情诗中,徐志摩常常使用重叠、反复、排比、对偶等手法。如《再别康桥》开头的短短四行中,三次反复“轻轻的”,造成缠绵中不乏轻快的韵律,在节奏感之外平添了韵律感。二、章法整齐,灵活多样。徐志摩是新格律派的代表诗人,十分讲究诗形和章法。他的诗虽以四行一节式较多,但从整体上看节式、章法、句法韵脚等都各有变化,不太拘泥、讲究诗形而不能为其束缚。整饬中有变化,呈现出灵活多样的体式。如《再别康桥》每节四行,隔行押韵,一、三行稍短,大抵六字,二、四行稍长,大抵八字,诗行有规律地长短错落,又大段整齐,匀称。三、词藻化美,风格明丽。徐志摩的诗思极富想象力,自然也容易表现为文词的丰富,词藻的华丽、浓艳。荡漾在波里的金柳的艳影,随水流起伏的青荇,“被揉碎在浮藻间”的晚霞……织成了色彩明丽的画面,使《再别康桥》呈现出温柔纤丽的情韵。听课笔记:再别康桥第2页共2页1、分析本诗以生动的形象表现康河美景和融情入景,创造意境的艺术特色。答: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注重形象思维,主张将真实的感情通过丰富的独特的艺术形象来创造出诗歌所需要的意境,并通过这种意境来抒发情感,来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再别康桥》写的是诗人离别时的愁绪,突出的是一个“别”字。诗歌重点用来写景(康桥和康河),诗人敏锐的抓住了经典的形象,比如“金柳”“青荇”“波光”“清泉”“彩虹”“星辉”等具体形象,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勾勒出康河的景观,对撑篙的回忆更能体现出诗人的情感——理想破灭后的伤感和无奈。诗歌巧妙的把气氛、感情、景象三者融为一体,创作出了耐人寻味的意境,委婉、含蓄的表露出了离愁别绪,因此使诗歌显得轻盈柔和、优美婉转,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梦幻般的情调。2、简析本诗首尾两节在语言上的特点及其所表达的情绪。答:在语言上,徐志摩喜欢用叠字强化感情,营造了一个宁静、忧郁的别离气氛,定下了全篇的感情基调。这样就产生了轻盈、柔和、回环的音乐美感,朗诵时富有一种音节的节奏感、韵律感。它把诗人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无奈的感伤;寂寞、落寞的感情表现的特别真切、生动和感人。3、简述《再别康桥》作为现代格律诗的特点。答:《再别康桥》在写作形式上章法整齐、诗行整齐,形式多变;在声调上是回环往复,语言轻柔美丽、意向鲜美,富有一种动态的音乐美;诗歌采用的是生动的口语、新颖的比喻,而古诗中顶针的表现手法在这儿也有所体现,因此它丰富了新格律诗的内涵。4、徐志摩与康桥的关系和《再别康桥》抒发的眷恋、惜别和哀伤的情怀。徐志摩曾三次来到康桥,第一次是1921年到1922年,他从美国来到剑桥大学研究院进修。学习期间形成了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和文艺观。对于爱、美与自由的单纯信仰,产生了他为之倾心的社会理想。换言之,剑桥所体现的英国式文明,形成了他所向往追求的康桥理想。他把康桥当作他“生命的源泉”“精神的依恋之乡”。兴趣也转向文学,喜爱写诗。回国后写诗《康桥再会罢》。第二次1925年4月重游,归国后写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是1928年8月,写下了《再别康桥》。诗人三次离别康桥时的感情也迥然不同,第一次依恋,第三次再别时心情大不相同,因为回国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统治下的旧中国,使他痛感康桥理想主义的破灭,以由“单纯的信仰,流入了怀疑的颓废”。所以在《再别康桥》中,已然找不到写《康桥再会罢》时的那种热切依恋。虽然也歌咏了康河的美,但更多流露出自己孤独寂寞的情绪,诗人以缠绵凄婉的笔调,微妙展露了因“康桥幻想”幻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
本文标题:206再别康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140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