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初二语文测试卷---苏州市第一中学校
初二语文测试卷002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____第一部分(22分)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①翡(cuì)②和(mù)③精(yì)求精④一语双(ɡuān)2.下面的句子中每句都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①他兴至勃勃地走进一家酒店,以为能看到某人在用弓轻轻触动小提琴的弦,但看见的却是有个人正用手指的指尖,敲着一只杯子的杯口,使其发出清翠的响声。②每当北京举办世界名画展览时,便有许多默默无闻的青年画家节衣缩食,自筹旅费,从全国各地风尘扑扑来到首都,在名画前流连往返。错别字改正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家、篇名。(10分)①呜呼!其真无马邪?。(《马说》)②?归思方悠哉。(韦应物《闻雁》)③临风一唳思何事情?。(白居易《池鹤》)④巢成雏长大,。(葛天民《迎燕》)⑤抽刀断水水更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⑥人不寐,。(范仲淹《渔家傲》)⑦枯藤老树昏鸦,,古道……(马致远《天净沙秋思》)⑧斯是陋室,。苔痕上阶绿,。(刘禹锡《》)4.下面是一篇议论文习作中的一个语段,加线的句子提炼得还不够好,试根据语段的需要,修改这个这个句子。(2分)音乐能改变人的心情。音乐,无论是低回的,还是热情奔放的,我们都能从中获得启示。从《从头再来》中,我懂得了如何去面对挫折,面对失败;从《生命交响曲》中,我领略了生命的雄壮……正是这些音乐,时时在我们身旁,才使我们的心灵逐渐走向成熟。[答],,,。5.下面是水的密度随温度变化的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写出相关结论。(2分)答:第二部分(38分)阅读《核舟记》中的一段文字,完成6—10题。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两项是【】【】(4分)A.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板》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B.其人视端.容寂东坡右手执卷端.C.而竖其.左膝其.真无马耶《马说》D.珠可.历历数也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E.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语.时了不悲《人琴俱亡》7.用现代汉语翻译“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2分)[译文]8.选文用词准确、凝练,一字一词,各有其妙。请结合下面的句子(任选一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①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②舟尾横卧一楫。[答]9.课文说王叔远的作品“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在旁批中又注“三人各具情态,栩栩如生”,请结合选文,试指出选文中的东坡、鲁直、佛印三人各具怎样的情态。(2分)[答]10.选文介绍核舟语言准确、生动,这来于作者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像。请从选文中找出一句作者想像的句子,并体会其妙处。[答]阅读《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中的一段文字,完成11—12题。沙漠里真有魔鬼吗?在那时人们的知识水平看起来,确像是有魔鬼在作怪。但是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以后,便可把这种光怪陆离的现象说清楚。这种现象在大戈壁夏天中午是常见的。当人们旅行得渴不可耐的时候,忽然看见一个很大的湖,里面蓄着碧蓝的清水,看来并不很远。当人们欢天喜地向大湖奔去的时候,这蔚蓝的湖却总有那么一个距离,所谓“可望而不可即”。阿拉伯人是对沙漠广有经验的民族,阿拉伯语中称这一现象为“魔鬼的海”。这一魔鬼的幻术到了]9世纪初叶,才被法国数学家和水利工程师孟奇所戳穿。孟奇随拿破仑的军队到埃及去和英国争夺殖民地,当时法国士兵见到这“魔鬼的海”极为惊奇,就去问孟奇。盂击深深思考以后,便指出:沙漠中地面被太阳晒得酷热,贴近地面的一层空气温度就比上面一两米的温度高许多。这样由于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影响,人们产生一种错觉,空中的乔木看来像倒栽在地面上,蔚蓝的天空倒映在地上,便看成是汪洋万顷的湖面了。若是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低而上层高,短距离内相差七至八摄氏度,像平直的海边地区有时所遇见的那样,那便可把地平线下寻常所见不到的岛屿、人物统统倒映在天空中,成为空中楼阁,又叫做海市蜃楼。11.“这一魔鬼的幻术到了]9世纪初叶,才被法国数学家和水利工程师孟奇所戳穿”一句中的“戳穿”可以换为“揭露”吗?为什么?[答]12.下列对选段的理解中,不够正确的一项是()A.选段从科学的角度解说沙漠中“光怪陆离”现象的原因。B.孟奇运用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原理,科学地说明了“魔鬼的海”以及“海市蜃楼”的成因,深入浅出,富于趣味。C.“魔鬼的海”的成因是因为:贴近地面的气温与上面一两米的温度有高低之差,使光线折光和反射,于是蓝天“倒影在地上”,成为“汪洋万顷的湖面”。D.海市蜃楼现象只出现在海边地区,文中用海边地区出现的“海市蜃楼”作类比,准确、清楚地说明了“魔鬼的海”这一奇怪现象。阅读《敬业与乐业》中的一段文字,完成13—14题。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感。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闷。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13.仔细阅读选文,试分析最后一句中“人类理想的生活”指的是怎样的生活?(2分)[答]14.作者认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你赞同这中说法吗?请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答]阅读苏更林《谁染枫林醉》中的几段文字,完成15-17题。为什么晚秋的枫叶会变得满山锦绣、遍地彩霞呢?宋人杨万里有诗云:“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说是枫叶在一夜间偷饮了“天酒”而“醉”成了红色。这虽然为枫林红叶增添了几分神秘和浪漫,但并没有道出枫叶变红的确切道理。到底“谁染枫林醉”呢?现代科学认为,植物叶片的颜色取决于其中所含的色素物质,如叶绿素、叶黄素、花青素、胡萝卜素等等。这些色素物质往往会随着植物成熟期的不同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从而呈现出各自具有鲜明特征的颜色。叶片中含有较多叶绿素时就会呈现绿色,含有较多叶黄素时就会呈现黄色,而含有较多的花青素时则会呈现紫、蓝、红等不同的颜色。这是因为花青素是一种水溶性植物色素,独特的化学结构使其颜色多变。花青素的基本结构母核是花色基元。由于其中的氧原子是4价的,所以它和它的衍生物具有碱的性质,即能够与酸性物质作用生成盐;而花青素又是花色基元的羟基取代衍生物,因而,它又具有酸的性质,即能与碱性物质作用生成盐。花青素的这种结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随介质pH值改变而改变结构并从而改变颜色的可能性。试验证明,花青素在酸性介质中呈现其表征的红色。而枫树的叶片细胞液呈现酸性,春夏季节由于枫叶中一般只含有叶绿素而不含有花青素,所以此时的枫林还是郁郁葱葱的绿色;可到了深秋季节,由于气温骤降,光照减少,使得叶片内光合作用制造的淀粉不能完全适合叶片,这样就造成叶细胞内糖分的积累,从而促进了花青素的形成。由于枫叶细胞液的酸性环境,花青素呈现红色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15.结合现代科学的认识,请指出到底是“谁”把深秋季节的枫林染醉了。(2分)[答]16.仔细阅读选文,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引用杨万里的诗句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以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B.花青素的独特的化学结构使它往往能够随介质的pH值改变而改变颜色。C.形成花青素的主要原因是深秋气温骤降,光照减少,叶片内光合作用制造的淀粉造成叶细胞内糖分的积累。D.大自然中的植物之所以呈现出万紫千红的景象,主要取决于植物叶片所含的花青素。17.文中画线的句子语言表达十分准确,请举例加以说明。(2分)[答]阅读下边一篇文章,完成18—23题。苏州的识者对于向往已久的大好河山的古迹,逐渐就形成了三种态度。一种是死心死意的回避。衡阳的石鼓书院已经变成了歌舞厅,我可以不去,打死也不去。庐山上已经建满了横七竖八的房子,挖得满目疮痍;可以,我此生不必“见庐山真面目”。另一种是想去而怕去,譬如苏州河。对苏州河的联想是幽幽的水光映着月色,温柔的橹声里有轻轻的人生的叹息。到了上海,人们说:“苏州河,臭来兮!”脸上作出恶心的表情,使我胆颤心惊。走到黄浦江畔,知道再走一段转个弯就是苏州河,但我停住了脚步。第三种,就是想去、怕去,而又不得不去,譬如虎丘。虎丘为什么一定得去呢?不是因为吴王阖闾葬在那里,下葬三天,有白虎蹲踞其上;不是因为梁高僧竺道生曾在千人石上讲道。我不能不去虎丘,是因为两个前辈曾经用最美丽的中国文字对我描述虎丘的中秋夜晚。袁宏道说,平常“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虎丘已游人如织,到中秋,苏州人倾城而出,从“衣冠士女”到蔀屋贫户,穿上最好的衣服,带着席子毯子和美酒,从千人石上至山门,铺排开来,“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然后,一个显然未经过组织,完全自动自发的音乐演唱会就开始了。每个角落里都有人唱歌,上千上百的歌者,各唱各的,结果“声若聚蚊,不可辨识”。渐渐地,歌者的竞技心起,变成音乐比赛,音色较差的就被自然淘汰。当“明月浮空,石光如练”时,“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上千的听者,凝神倾听。夜更深时,只剩“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到最后“月影横斜,荇藻凌乱”时,整个虎丘上“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比袁宏道晚三十年的张岱在多年之后也盘坐千人石上,倾听到三鼓,看见“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听者寻入针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比张岱晚三百年的我来到虎丘,虎丘的盆景老树郁郁苍苍,栽培的杜鹃花豪华绚烂。如织的游人在石块间跳来跳去,苦苦寻找摆姿态摄影的地点,尽尽“到此一游”的义务。我站到远处,想将那宋朝的斜塔尽收眼里,却突然听到公鸡啼声,就在身后。三只比人还高颜色斑斓的大公鸡正扯着喉咙喔喔叫,鸡头随着电流控制一节一节地对人点头。每隔几分钟就啼叫、点头。原来满山都是电动的巨型鸡鸭鱼兔,当然也少不了转来转去的米老鼠。“中秋夜有音乐会吗?”我问苏州人。苏州人不知道,“没有吧?”他说。走到出口,发现苏东坡老先生像个测字先生一样坐在路边为人盖章;电流操纵的蜡人苏东坡僵硬地抬起手腕,僵硬地在我的门票上盖下“到此一游”的证明。①要离开虎丘,才知道我到虎丘其实不为看风景古迹,而为了看一个文化,一个美感充沛的文化。在一个月光灿亮的夜晚,苏州人不约而同来到山头赏月品酒听曲。有那么多的民间音乐家即席演唱,而“听者方辨句字,藻鉴随之”,人人都是有点儿素养的评鉴家。当最精湛纯熟的歌者吐音时,千人石上肃静无声,听者神驰,只能默然点头或者慨然泪下,歌声余音在明月山冈里袅袅不绝。这是艺术欣赏至高的境界。张岱忍不住叹息:“使非苏州,焉讨识者?”苏东坡傻瓜兮兮地笑着,对所有离开虎丘的人机械地点头;他的眼睛突出像人工培殖的变形金鱼。②我从他电动的手掌下取回门票。苏州古城已毁。花了两千年时间沉思琢磨而成的历史风貌只需要两年的时间就可以彻底消除,不留一点痕迹。③苏州的识者啊,到哪儿去了?(作者龙应台,选文有删改)18.为什么“我”打死也不去衡阳石鼓书院,却不得不去虎丘?(2分)[答]19.下面对文中句子的理解,哪一项是比较正确?(2分)A.“死心死意的回避”中其实饱含着作
本文标题:初二语文测试卷---苏州市第一中学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144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