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外国城市建设史个人整理笔记
外国城市建设史第一篇古代的城市第一章城市的起源1.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城市开始形成2.城市的定义:城市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和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3.城乡规划法中的城市:建制镇、县级市、地级市、直辖市4.城市的条件:①聚集性:一定的人口密度;②经济性:二、三产业为主,非农人口比重大;③社会性:社会综合实体5.城市的特征:①以人为主体;②高度集中;③中心作用;④多样性与复杂性第二章古埃及的城市1.古埃及人的宗教哲学对城市建设的影响:认为人在现实世界是极为短暂的,而人死后,灵魂是永生的,所以皇帝的陵墓和庙宇成为主要的建筑物。2.代表城市:孟菲斯古城、卡洪城、底比斯、阿玛纳城3.孟菲斯古城:四周布满堑壕,城防坚固厚实。(战乱引导城市发展出新的职能——防御)4.卡洪城:阶级差别在城市规划布局中的反映5.古埃及城市建设的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①在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②最早运用功能分区原则(卡洪城、阿玛纳);③最早应用棋盘式路网(阿玛纳),对其后古希腊希波丹姆规划形式的形成有重要影响;④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阿玛纳),规划中引用了对称、序列、对比、主题、尺度等建筑构图手法。第三章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城市(古巴比伦)1.古代西亚文明城市建设:①宫殿常与山岳台邻近,山岳台往往又与庙宇、仓库、商城等在一起,形成城市的宗教、商业和社会活动中心;波斯城市世俗建筑占主导地位;②为避免水患和潮湿,两河流域地区的大型建筑,一般都建造在高大的土台之上。2.代表城市及特点:①乌尔城:有城墙、城壕的卵形城市;分区明显;内城为宫殿和僧侣府第;以山岳台为核心的公共中心②巴比伦城与新巴比伦城:跨河两岸;矩形平面,双重城墙,设九门;城里规划整齐,路径明确(新巴比伦空中花园——希腊人称之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③爱克巴塔纳:其城市规划布局反映宇宙观④帕塞波里斯:雄伟的宫殿建筑综合体;平面组和井井有序第四章古印度与古代美洲的城市1.古印度城市特点:①住宅和城镇开始制定规划准则;②用罗盘定朝向,城内土地分块要按某种规格进行,城市中心是块高地,后来代之为塔楼;③城市主要干道和建筑物按照当地主要风向取正南北向。2.古印度代表城市及特点:①达罗城:平面为正方形,有3条南北大道和2条东西大道,分划如棋盘;分两部分,稍高的是卫城,东侧是较低的原市街地②哈拉巴城:西城中央有高地城堡,设置行政中心;北部有仓库和劳动人民居住地;计划性周密③华氏城:古印度奴隶制国家最有名首都;具有商业及战略上的重要性3.古代美洲3个巨大的文化中心及代表城市:①墨西哥地区(特奥蒂瓦坎城):都市、宗教中心;②古代玛雅地区(提卡尔城,奇清依扎城);③古代印加地区(马丘比丘城):保留大量印加庙。4.古代美洲城市特点:从选址来看,很少考虑交通方便,主要考虑距肥沃土地的远近,就地取材是否方便,水源如何等等。第五章古希腊的城市(重)1.古代希腊的城市规划思想:①对思想城市的追求-理性、秩序;②唯物主义思想;③城邦,社区精神;④人本主义;⑤积极和丰富的公共空间;⑥追求理性主义——希波丹姆模式2.古希腊文化经历的时期: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古希腊文化与城市建设的黄金时代、城市文明达到高峰)、希腊化时期3.爱琴文化的城市:克里特岛、迈锡尼(城市建设演变的显著特点:城墙的发展)4.希腊古风时期古典时期的圣地建筑群与卫城的区别:卫城圣地建筑群氏族政治、军事和宗教中心宗教纪念性场所防御性为主公共活动为主位于高地或山顶与地形和自然景观相结合同自然环境不相协调空间构图比较活泼,考虑观赏需要总结:①政治、军事和宗教中心②位于高处的神圣之地③建筑不考虑环境关系,以防御为目的总结:①利用地形灵活构图②以神庙为构图中心③考虑从视线变化5.城市建设的市民参与传统可以上溯至古希腊的城邦国家6.古典时期城邦四大发展动因:①唯物论;②奴隶制民主;③科技发展;④没有宗教特权阶层阻挠7.古典时期的雅典规划特点:希波战争以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目标是把它建成一个宗教文化中心,并纪念希波战争的胜利;城市背山面海,城市布局不规划,无轴线关系;广场无定形,建筑群排列无定制,社会功能齐全;城市街道曲折狭窄,结合地形自发形成;建筑类型甚为丰富,为强调给公民平等的居住条件,以方格网划分街道。8.雅典卫城:①空间序列效果;②雅典全盛时期纪念碑;③历经40年建成;④名为卫城实为圣地建筑群和公众活动场所;⑤布局自由灵活,顺应观景需要;⑥设施平民化。9.对比古风时期,古典时期的卫城有何演变和发展?雅典卫城发展了民间圣地建筑群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顺应地势的同时照顾到山上山下的观赏,它出色地体现了希腊民主政治的进步,平民对现实生活的讴歌,和城邦对自己的力量的信心。10.希波丹姆规划型式主要思想(原则):①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的城市结构型式;②城市中有公共空间,城市典型平面中有两条垂直大路从城市中心通过;③把城市分成3个主要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④私宅地段划分3种住区:工匠住区,农民住区,城邦卫士与公职人员住区11.米利都城(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典型城市):①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城市路网采用棋盘式;②两条主要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③中间开敞式空间呈L形,有多个广场,市场及城市中心位于三个港湾附近,城市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部街坊面积较小,南部街坊面积较大;④城市分为4个功能区:宗教区、商业区、公共建筑区12.希波丹姆规划型式的影响意义:积极影响消极影响①几何化、程序化,典雅的规划型式满足了大规模城市建设中简便化的要求;②确定了一种新的城市秩序和城市理想①使规划从“杂乱”,有机走向典雅、呆板,甚至为了形式美而不顾自然地形;②对城市活力及城市发展产生限制13.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变化及特点:①新的城市中心是喧嚣的广场;②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特征是与广场规整、划一。从城市功能分区、道路系统、邻里住区的划分,一直到市中心与广场的规划布局都是严格按几何和数的规律进行规划设计的;③城市广场去边设置敞廊,沿一面或几面。开间一致,形象完整;④希腊化时期的城市主体建筑突出建筑主体性(利用层高及建筑体系);⑤城市环境卫生条件好14.希腊化时期的城市及建设特点:普南城亚历山大城①城市面积小;②建于4个不同高程的宽阔台地上;③城市按希波丹姆规划型式进行建设,由单纯棋盘式发展为注重道路与建筑与环境协调①古代世界最大最美的城市;②古代最大的藏书机构;③法洛斯岛上的灯塔是世界上最早的灯塔第六章古罗马的城市(重)1.罗马城市规划思想:①强烈的使用主义:不善于利用地形,而是强力地改造地形;②开敞空间和秩序感:罗马在城市总体空间的创造,对建筑群体秩序的把握和创造和高超的空间设计手法,使其成为后世的典范;③大比例模数手法:超人的空间尺度和规模远远超过了实际需求2.罗马病:指重视城市在享乐方面的建设,而忽视了城市文化和精神的功能,物质的繁荣与精神的空虚3.古罗马经历的三个时期:伊达拉利亚时期、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帝国时期(鼎盛时期)4.伊达拉利亚时期城市建设特点:①统一的模式修筑城市;②城市建于山岩或高地之上;③以宗教思想为指导,城市地区的划分极为明显。5.城市的奠基仪式:①选址;②划分地区,地区再分地块;③确定街道走向;④城市奠基仪式6.罗马共和时期的城市建设及特点:罗马营寨城古罗马城和罗马共和广场庞贝城①方正的城墙②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③中间的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南西北4门④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⑤典型:北非城市提姆加德①自发形成②没有统一合理的规划③共和时期的罗马广场是由广场群组成,是城市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周围房屋较乱④广场建筑物彼此在形式上与整体不甚协调,其建筑群体现了政治军事权力的逐步增长①原来是规则的营寨城市,后逐渐发展为古罗马的重要商港和休养城市,整个城市以火山为中心统一构图②城市平面不规则,略似椭圆形,工程设备很好,道路坚固③广场边缘建造一圈两层高柱廊,使广场总体完整7.罗马帝国时期的城市建设:Ⅰ罗马城:罗马城建设的成就集中在中心地区广场群与建筑群,但城市总体布局比较零乱,它是由许多点凑合而成,而未形成完整的系统。Ⅱ罗马帝国广场:①广场成为皇帝们为个人树碑立传的纪念场地,皇帝雕像占广场中央主要位置;②广场形式逐渐由开敞转为封闭,由自由转为严整;③广场的建筑实体从属于广场空间,由广场上的方形、直线形和半圆形的空间组成;④以奥古斯都广场和图拉真广场为主体Ⅲ阿德良离宫:运用实体和空间的观念在自然背景中组织复杂庞大的建筑群体的范围,整个建筑群被安置在几个台地上,以适应复杂的地形Ⅳ营寨城(提姆加德、兰培西斯、阿奥斯达):军队短时期内建成的,共同特征是按照罗马军队的严谨的营寨方式建造的,方格形城市路网,在主要道路起讫点和交叉处,常有壮丽的凯旋门。Ⅴ列柱街和城市工程:城市工程设施达到很高水平,除道路外,古罗马在桥梁、城墙、输水道等建设中都有突出成就。Ⅵ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重点):本书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统一了理性原则和直观感受,理想的美和现实生活的美,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①关于城址选择:必须占用高爽地段,必须有利于避浓雾、强风和酷热,要有良好的水源供应,有丰富的农产资源和便捷的公路或者河道通向城市。②关于建筑物选址:探讨了建筑物的性质和城市的关系,地段四周的现状、道路、地形、朝向、风向、阳光、水质、污染等等。③关于街道的布置:研究了街道和常风向的关系,与公共建筑位置的关系。④提出理想城市模型:平面为八角形,城墙塔楼间的距离不大于箭射距离,使防守者易于从各个方面击攻击者。城市的路网为放射环形系统。市中心广场有神庙剧中。为避强风,放射形道路可不直接对向城门。⑤意义:维特鲁威的理想城市模式对其后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有极重要的影响。(理性原则、有比例关系、城市要有直接的美感、军事防御原则)第二篇中古的城市第七章西欧中世纪封建城市1.中世纪西欧城市类型:要塞型、城堡型、交通型2.三种类型城市选址、规模、产业人口分布的共同特点:①一般都选址于水源丰富、粮食充足、易守难攻、地形高爽的地区,四周以坚固的城墙包围起来;②随着经济发展,市区不断扩大,因而又不断扩建城墙,城市受城墙的束缚,往往规模很小,人口少;③城市发展,城墙外产生城郊区,主要是手工业者居住的市街地,同行者多聚居一条街。3.城市选址与发展:①易守难攻之地;②后期突破城墙发展4.城市空间特色:①封闭、防御性强;②密度高、街道狭窄;③中心感强;④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协调5.西欧中世纪封建城市规划思想(重点):Ⅰ以教堂为中心:教堂座位这个欧洲时期最高技术和艺术成就,成为唯一的纪念性和标志性建筑,城市以教堂和广场为中心向周围发散,广场均采取封闭构图;Ⅱ自然主义和非干预行为:城市没有统一的规划,基本毫无逻辑,不存在明显的功能分区,城市总体布局结构非常自然;Ⅲ丰富的景观和亲和宜人的特质:中世纪的城市尺度比罗马要小得多,城市是自发形成的,以环状与放射状为多,以后工商业发展,也建造了一些方格网城市,道路网常以教堂广场为中心反射出去,并形成蛛网状的放射环状道路系统,城市弯曲街道既可挡冬季寒风,防夏日暴晒,又具有丰富多变的视觉效果;Ⅳ中世纪城市和谐而统一的美,事实上是城市社会生活高度有序化的客观反映,而不是形式上的空间秩序设计的结果。6.意大利中世纪城市(广场)及特点:将西罗马防御性据点转变为工商业城镇;最先进的城市公共建筑佛罗伦萨(西格诺利亚广场)威尼斯(圣马可广场)锡耶纳(坎波广场)城市:①平面为长方形,路网较规则;②城市最初仅在阿诺河的一边,后来越过河向四周放射,成为自由布局;广场:①象征城市共和国独立而带有纪念意义的市民广场;②市民举行庆祝仪式用的;③从街道望入广场总是封闭的。城市:①城市水系作枝节状分布,一条大河从城中弯曲而过,形成以舟代车的水上交通;②城市建筑造型活泼,色彩艳丽,美丽的水上街景;广场:①拜占庭式教堂;②与总督府毗邻相协调;③钟塔造型别具一格,显示当时海上
本文标题:外国城市建设史个人整理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191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