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中国石油大学历年石油地质学考题及答案汇总
1999年博士生入学试题一、名词解释1、氯仿沥青“A”2、孔隙结构3、排替压力4、隐蔽油气藏5、生物气6、油藏地球化学7、前陆盆地:位于皱褶山系前缘与毗邻克拉通之间的沉积盆地,它包括从山前拗陷到克拉通边缘斜坡的过渡区。前渊盆地、山前拗陷、山前拗陷—地台边缘拗陷、山前拗陷—地台斜坡等概念都属于前陆盆地范畴。8、油气藏描述9、控制储量10、流体封存箱:异常压力流体封存箱:指沉积盆地内(1分)由封闭层分割的(1分)异常压力系统(1分)。箱内生、储、盖条件俱全,常由主箱与次箱组成。有两种类型,一为超压封存箱,孔隙流体支撑盖层及上覆岩石—流体的重力;另一为欠压封存箱,岩石基质支撑盖层及上覆岩石—流体的重力。二、问答1、叙述现代油气成因模式,并简要说明我国陆相油气成因理论研究的进展2、举例说明我国东西部含油气盆地类型及其油气藏分布特征的差异3、围绕勘探的任务和目标,试述不同勘探阶段石油地质综合研究的内容和主要方法4、试述影响碎屑岩储层储集物性的地质因素5、讨论烃源岩的排烃机理6、试评述“含油气系统”,并举例说明7、试论述现代油气有机成因理论的主要观点8、试论述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及其地球化学特征答、(1)成因类型:有机成因气和无机成因气。有机成因气包括生物气、油型气(腐泥型气)、煤型气(腐殖型气)。另外,有人对有机成因气除分为上述几种外,还划分出了低温-热催化过渡气以及陆源有机气等(2)地球化学特征:无机成因气,取决于具体成因,一般非烃成分含量较高,可含少量甲烷。来自深源的无机气一般含较高的氦、氩等。生物化学气,成分主要为甲烷油型气:依其源岩成熟程度分石油伴生气、凝析油伴生气和裂解干气。石油伴生气和凝析油伴生气的重烃气含量高。过成熟的裂解干气,以甲烷为主,重烃气极少。煤型气:主要为甲烷。其凝析油重,常含有较高的苯、甲苯以及甲基环己烷和二甲基环戊烷。另外,煤型气常含汞蒸汽陆源有机气是指成气母质是介于油型气和煤型气母质之间的过渡型,其特征也如此,是陆源有机质,多位分散III型有机质生成的,现在一般归于煤型气。低温-热催化过渡气:介于生物生气阶段于热催化生油阶段之间,其地化特征也是两者的过渡9、油气成藏历史研究的主要方法及原理10、试述残留盆地油气藏形成的基本特点11、试述非常规天然气藏的类型及特点12、试比较分析前陆盆地与箕状断陷盆地石油地质条件和油气藏类型及其分布特征13、试述非构造油气藏的基本类型和形成条件,并以断陷盆地为例说明其分布规律14、试述前陆盆地的特点、石油地质条件及油气藏分布特征,并举例说明之答:(1)前陆盆地的特点前陆盆地是位于褶皱山系与毗邻克拉通之间的盆地。它包括从山前拗陷到克拉通边缘斜坡的过渡区。前陆盆地形成于挤压构造环境。前陆盆地结构不对称,靠近造山带一侧较陡,在其演化过程中遭受强烈变形作用;盆地近克拉通一侧较宽缓,与地台层序逐渐合并。由造山带向克拉通方向,前陆盆地可划分为三部分:褶皱-冲断带、深凹(坳)带及稳定前陆斜坡和前缘隆起。褶皱-冲断带带有褶皱推覆体、叠瓦推覆体等类型,下部常见双重构造;前缘隆起部位常发生挠曲应力产生的张性或张扭性断裂;盆内构造样式以台阶状逆断层及相关褶皱为特征,冲断方向自造山带指向克拉通。前缘隆起、冲断带上的不整合较为发育。前陆盆地的沉降中心、沉积中心和边缘尖灭线迁移是前陆盆地的基本特征。典型前陆盆地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基础上。(2)前陆盆地石油地质条件前陆盆地是世界上油气资源最丰富的一种盆地类型。它具有两类烃源岩层系,即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型和前陆坳陷型烃源岩层系。无论是大陆边缘型还是前陆坳陷型烃源岩,其成熟的生油中心总是靠近深坳带一侧,受造山期间的挤压以及地层负荷的作用,深坳陷部位的油气沿断层、不整合面或渗透储层向上或向克拉通一侧进行运移。前陆盆地的储集岩体总体山也可分为两大体系,即下部以台地相为主题的储集体系和上部以陆相碎屑岩为主体的储集体系。背斜构造圈闭、断层圈闭合地层圈闭是前陆盆地内最为普遍也最为重要的圈闭。背斜构造圈闭主要为一些逆冲断层相关褶皱,分布在靠近盆地逆掩冲断带一侧。断块圈闭,既有裂陷阶段形成的由正断层构成的断块圈闭,亦有后期受造山运动影响在逆掩冲断作用下形成的由冲断层构成的断块圈闭以及早期正断层反转形成的断块或在前缘隆起轴部张扭性断裂形成的圈闭等。与逆冲断层有关的断块圈闭主要发育在受冲断作用比较强烈的山前地带;与正断层活动有关的断块圈闭,一是发育于早期的裂谷盆地内,二是发育在靠近地台一侧。前陆盆地的地层圈闭主要发育在靠近地台一侧,多期构造升降会形成多个不整合面。另外前陆盆地地层总是向克拉通台地方向逐渐超覆,因此,不整合是前陆盆地常见的合重要的一类圈闭。(3)前陆盆地的油气田分布主要是受圈闭展布特点的控制。在靠近冲断带一侧或冲断带内,主要是背斜和断层圈闭油气藏;在靠近克拉通一侧的前缘斜坡带主要分布砂岩体上倾尖灭或地层超覆油气藏以及与张性和张扭性断层有关的大块油气藏;在前缘斜坡带也存在因基底冲断作用形成的基底卷入型厚皮构造圈闭。在平面上,前陆盆地内的油气围绕生油气中心呈条带状分布于平行造山带的构造带上。由于造山带活动以及冲断带不断挤压,盆地内油气藏会受构造运动而不断调整、改造和再分布,因此,前陆盆地也是油气藏遭配合比较严重的一类盆地。(4)实例略15、简述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及其石油地质意义答:含油气系统是沉积盆地中一个与某一确定烃源岩有成因联系的所有烃类分布范围所构成的天然系统,它包括已形成的油气藏及油气聚集成藏所必须的一切地质要素和作用。含油气系统可看作是介于含油气盆地(或含油气区)与油气聚集带(或成藏组合)之间的一个油气地质单元。油气系统研究的关键在于将盆地中的有效烃源岩系、储层、盖层、上覆岩系等基本地质要素与圈闭形成、油气形成、运移、聚集、保存等成藏作用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以动态演化的观点来阐明其演变特征。即,它强调的是过程研究,突出关键时刻时油气运聚趋势的研究。含油气系统研究对有利区带或成藏组合的评价优选,圈闭有效性的地质评价和勘探目标的经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16、简述含油气盆地评价研究的任务与主要内容答:(1)任务:含油气盆地评价是油气勘探的起点。其任务是搞清盆地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优选出有利的含油气带。(2)主要内容:a、盆地结构研究,包括盆地结构、边界,盆地构造层序、盆地构造运动历史、盆地类型与构造特征及构造单元划分;b、基本石油地质条件研究,包括沉积层序和沉积体系,烃源岩层系与生油坳陷,储集层位及储集体类型和特征,区域盖层特征,圈闭样式与分布;c、油气系统以及,包括沉积埋藏史、构造演化史、烃源岩生烃史等过程以及;d、油气资源评价;e、区带地质评价与经济评价,优选勘探方向。17、试述碳酸盐岩储集空间的基本类型、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2000考试题及答案(试卷一)一、试述烃源岩评价的内容和方法。答:通常我们将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为生油岩,又叫做烃源岩。对烃源岩的研究和评价包括:一烃源岩的地质研究烃源岩的地质研究包括烃源岩的岩性、岩相以及厚度的研究,而岩性特征是研究烃源岩的最直观的标志。1、粘土岩类烃源岩主要包括泥岩、页岩粘土岩等,是在一定的稳定水体中形成的,环境安静缺乏氧气,浮游生物和陆源有机胶体能够伴随粘土矿物的堆积、保存并且向石油转化,富含有机质和低价铁化合物,颜色多呈暗色。2、碳酸盐岩类烃源岩低能环境下形成的富含有机质的石灰岩,生物灰岩和泥灰岩为主,多呈灰黑、深灰、褐灰及灰色,隐晶粉晶机构,颗粒较少,多呈厚块状,水平层理和波状层理发育,一般最有利的生油相是浅海相、三角洲相和深水湖相。陆相盆地中,深水湖泊是最有利的生油岩相,其中又以近海地带深水湖盆的泥岩型生油条件最佳。在空间上最有利的地区是湖盆中央的深水地区,在时间上最有利的是沉积旋回中的持续沉降阶段。二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研究作为有效的烃源岩,首先必须具备足够的有机质,良好的有机质类型以及一定的有机质热演化史。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研究,第一步是测定岩石中可溶有机质和不溶有机质的含量。第二步是确定干酪根类型以及可溶抽提物的化学组成;最后依据光学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来分析有机质的演化阶段,烃源岩的有机化学指标包括:1、有机质丰度:岩石中有足够数量的有机质是形成油气的物质基础,是决定岩石生烃能力的主要因素,目前常用的有机质丰度标准主要包括有机质含炭量(TOC)、岩石热解参数,氯仿沥青”A”和总烃(HC)含量等。(1)有机碳含量(TOC):是指岩石中残留的有机碳含量,又称剩余有机碳含量,以单位质量岩石中有机碳的质量百分数来表示。岩石中有机碳含量与剩余有机质含量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一般将剩余有机碳乘以1.22或1.33即为所含剩余有机质含量百分比。(2)氯仿沥青”A”和总烃(HC)含量:氯仿沥青”A”是指岩石中可抽提的有机质的含量;总烃含量包括氯仿沥青”A”和芳香烃组分的总和,这两者常是有机质丰度指标之一。2、有机质的类型不同类型的有机质(干酪根)具有不同的生烃能力,形成不同的产物,这种差异与有机质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有关。I型干酪根生油能力强II型干酪根生气能力强,III型干酪根生油期的能力都较差。另外,还可以根据生油岩可溶组分组成特征,生物标志物特征研究有机质的类型。生油岩中可抽提物的相对含量是生油岩有机质母岩性质和演化经历的反映,因此生油岩中可溶抽提物组成特征对划分有机质类型也有参考意义。3、有机质成熟度成熟度是表示沉积有机物向石油转化的热演化程度。目前评价烃源岩的成熟度的常规的地球化学方法包括镜质组反射率,孢粉碳化程度,热变指数,岩石热解参数,可溶抽提物的化学组成特征。(1)镜质组反射率(R0)镜质组反射率于成岩作用关系密切,热变质作用越深,镜质组反射率越大,在生物化学生气阶段低于0.5%,随埋深增加逐渐变化,热催化生油气阶段为0.5%,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约为2%。(2)热变指数:通常我们用孢粉、藻类的颜色变化来标度:1级:未变化,有机残渣呈黄色;2级:轻微热变质,有机物残渣呈橘色,3级:中等变质:有机物残渣呈棕色或褐色;4级:强变质,呈黑色;5级:强烈变质,除有机物残渣呈黑色以外,岩石也有变质现象。石油、湿气和凝析气生成阶段的热变质指数介于2.5~3.7之间。另外,烃源岩的研究还包括一些新方法:1、有机相法:有机相类似于沉积相,可以跨时而不受到地层或岩石单位局限,它包括有机质类型,来源以及沉积环境三个因素,但以有机质类型最主要。原始有机物类型:是决定烃类生成的主要因素;来源:分为水生、陆生和再循环有机碎屑,常为不同来源的有机物的混合;沉积环境:对有机质丰度及类型有重要影响,可分为陆地、湖泊、三角洲、大陆架和开阔海等环境。将有机相分为:藻质相、无定形相、草木相、木质相和媒质相。在实际地质环境中,大多数烃源岩所含有的有机质不是单一型,而是以不同比例混合的Rogers提出了半定量法:(1)将有机质细分为无定形、细分散状、藻质、草本、半丝质藻、木质和煤质7类。(2)按其在有机质中的含量分为三级:60%优势;10~30%次要;10%少量;(3)每一类型按照含量等级给定不同的数值,变化范围从-60~+60;(4)数阶范围解释:-85~-15生气区;-15~+15生油气区;+15~+85生油区。2、热解法:法国石油研究院设计的烃源岩评价仪已经在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用100mg岩样热解,利用图谱显示的P1,P2,P3三个峰,峰面积分别为S1,S2,S3。P1峰:3000C下蒸发岩样中的游离烃,代表已经生成经运移后残留在烃源岩中的烃类。峰面积S1表示游离烃含量;P2峰:干酪根热解生成的烃类,峰面积S2表示烃源岩的剩余生烃潜量。P3峰:岩样热解时生成的CO2,,峰面积S3反应热解生成的CO2,量。S2/有机碳=氢指数,氢指数与有机碳均高,生烃潜能大。S2/有机碳=氧指数,Tmax:干酪根热解产生最大量烃的时候的温度,称干酪根的最高热解峰温。其高低与有机质类型紧密相关。烃源岩的热解分析还可以半定量的评价生油、生气能力,Tmax还可以作为成熟度指标。3、测井解释法:我们可以利用测井解释来确定烃源岩。当压实条件相同时,烃源层与
本文标题:中国石油大学历年石油地质学考题及答案汇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225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