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简介形象题咏保护返回纵观群佛,在这绵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几米,小至几公分的石雕,巨石横亘,石雕满目,蔚为大观。他们的形态,神彩动人。有的居中正坐,栩栩如生,或击鼓或敲钟,或手捧短笛或载歌载舞,或怀抱琵琶,面向游人。这些佛像,飞天,供养人面目、身上、衣纹上,都留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艰辛。这些佛像与乐伎刻像,还明显地流露着波斯色彩。这是我国古代人民与其它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即今第16-20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昙曜五窟以大佛著称,窟内主像形体高大,气势雄伟,高度均在13米以上。这些造像既保留了古印度犍陀罗艺术和中亚秣菟罗艺术风格,又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特征,佛像服饰沿袭古印度和凉州地区的外观,容貌则摹拟当时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特点。•第20窟的露天大佛,对大家来说十分熟悉,他往往作为云冈石窟的标志。主像高达13.7米,是云冈石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被誉为“云冈石窟的外交官”。•大佛的衣纹成阶梯状排列,线条简洁,显示出一种粗重厚实的质感,反映了犍陀罗造像和中亚牧区服装的特点。中期石窟(现编号的第1、2、3、5、6、7、8、9、10、11、12、13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第三窟佛像17米的云冈最大佛(第5窟)晚期(第4窟、14窟、15窟和11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龛)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秀骨清像”的源头。第四窟返回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录了当年云冈石窟的壮景:“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所眺”。冰心万亿化身,罗刻满山,鬼斧神工,骇人心目。一如来,一世界,一翼,一花,一叶,各具精严,写不胜写,画不胜画。后顾方作无限之留恋,前瞻又引起无量之企求。目不能注,足不能停,如偷儿骤入宝库,神魂丧失,莫知所携,事后追忆,亦如梦入天宫,醒后心自知而口不能道,此时方知文字之无用了返回由于石窟地处大同煤田之中,大量的工业粉尘沉降在石雕表面,一是深入石雕表面,难于去除并产生视觉污染;二是易于吸附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污染气体和水蒸气,在一些金属离子的催化下,形成酸性环境,对石雕表面产生腐蚀;三是粉尘中的盐和腐蚀生成的盐进入石雕表面孔隙,产生结晶压力,导致石雕表面劣化。在人为破坏和煤尘威胁后,风化已成为目前困扰云冈石窟的主要病害超脱红尘,难逃黑尘作为1600多年前北魏政权为数不多的历史标本,50000余尊云冈石佛现在却面临彻底消失的危险。专家预言,如果不对云冈石窟进行保护,“可能就是几十年甚至几年的寿命”。如何让这些1500多岁的石佛继续保持鲜活的容颜,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标题:云冈石窟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271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