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谢地《政治经济学》第四版课件2016年修订: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第二篇经济制度篇人们相互交往的经济形式,无不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制度的基础之上的。分析社会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制度,才能从复杂纷繁的社会现象中深刻地揭示社会经济运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经济制度是指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制度的经济基础。人类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经历依次更替的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占有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发生作用的必然过程。列宁指出:“马克思认为经济制度是政治上层建筑借以树立起来的基础,所以他特别注意研究这个经济制度。”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章主要内容4.1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生4.3剩余价值的分配4.4资本积累和两极分化4.2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4.1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生4.1.1资本主义前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以前,人类社会已先后经历了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等。原始社会的产生大约在三百万年以前,在地球生物界长期进化过程中产生了人类,并随之诞生了人类最初级、最漫长的社会——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生产力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其特征是:首先,劳动者对自然界的认知水平低,劳动能力低下;其次,劳动对象范围狭隘,主要是在狩猎与采集的基础上从事原始畜牧业与原始农业,手工业则是原始社会晚期才从农业中逐步分离出来的;第三,劳动工具简陋,为了同大自然斗争,谋取生活资料,原始人最初所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未加琢磨的石器。在长期劳动过程中,劳动工具逐步地得到了改进,出现了经过琢磨的石器,如石刀、石斧等,金属工具的使用较晚。原始社会生产关系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状况,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其特征是:第一、集体劳动。因为原始人的劳动工具十分简陋,征服、改造自然能力低下,只有集体劳动,才能存活下来。劳动的基本形式是简单协作,许多人共同进行一种生产活动,并按性别与年龄进行自然分工;第二,生产资料公有。原始社会的集体劳动,决定了生产资料必然归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自然形成的各个共同体即氏族公社所有;第三,劳动产品平均分配。这是低下的生产力状况及集体劳动、生产资料氏族公社所有制决定的。当时,人们集体劳动的全部成果,只能免强维持生存,几乎没有剩余产品,不实行平均分配就会破坏集体的生产、生活乃至生存的基础。总和起来,这种社会经济制度叫做原始原始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和奴隶社会的产生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金属工具的使用,两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产生与发展,这种生产关系逐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金属工具的使用,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个人与家庭的劳动日益变得可能而现实,氏族成员劳动成果的差异也日益明显,相互之间的物质利益矛盾也日趋尖锐,私有制已是呼之欲出。这是原始社会向高一级社会形态演进的内在根据。社会分工的出现,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发展对原始社会的解体起了催化剂的作用。接上页这种交换最初往往是以部落、氏族首领为代表在生产不同产品部落、氏族之间进行,交换的产品还是公共所有与占有。后来,在经常的交换中,氏族首领开始把交换产品据为己有,引起私人占有某些物品的现象。随着金属工具使用和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品交换扩展到氏族内部,并在物物交换的基础上产生一般等价物货币,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发展。这使得以氏族公社为基本经济单位的封闭式生产关系逐步为私有制和私人劳动取代。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人阶层独立化以后,氏族成员之间的贫富分化日趋严重,阶级分化越发明显。一方面,氏族首领利用权力占有大量的生产资料,并且占有使用氏族战争中的俘虏作为奴隶,成为奴隶主;另一方面,普通氏族成员和广大劳动者则日趋贫困破产沦为奴隶。这种情形逐步扩展并成为社会存在和发展基础时,奴隶社会出现了。奴隶社会的基本特征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存在剥削制度的社会。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及作为劳动者的奴隶本身,强制奴隶劳动,并且攫取奴隶的全部剩余劳动和一部分必要劳动。这是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奴隶占有制的经济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制度。奴隶社会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奴隶占有制度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促进了奴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表现在:第一,劳动力的数量增加,有利于经济发展。在原始社会末期,氏部或部落战争中的俘虏往往被杀掉,破坏了劳动力这一生产力的基本因素。在奴隶制下,俘虏变成奴隶,保护了劳动力资源,为社会提供劳动、创造财富,有利于生产力的进步;第二,奴隶主占有大量的生产资料和奴隶,有可能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组织大规模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强制奴隶劳动促进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促进奴隶社会经济、文化、科学、艺术的发展,造成古代文化的空前繁荣。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缺陷奴隶制在空前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日益暴露出其致命的缺陷:首先,奴隶主对奴隶的极端残酷的剥削、压迫,使劳动力再生产只能在萎缩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因素被破坏;其次,残酷剥削导致尖锐的阶级对立,奴隶们以破坏工具,虐待牲畜的方式对奴隶主阶级进行反抗,阻碍了奴隶主把一些生产效率更高的劳动工具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去;接上页第三,全社会以劳动为耻,破坏了社会的生存基础。在奴隶社会,奴隶主鄙视体力劳动,奴隶们仇视劳动,破产的小生产者不愿意劳动;第四,在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农民与手工业者受到奴隶主经济的排挤,再加上商人资本与高利贷资本的盘剥,日趋破产。由于农民与手工业者是奴隶制国家兵役的主要负担者及主要纳税人,其破产造成了奴隶制国家军事力量的衰败和经济没落。奴隶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与封建社会的产生奴隶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推动了社会经济制度的演进与发展。这突出地表现在奴隶社会末期,在奴隶的反抗下,奴隶主贵族不得不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如奴隶主改变经营方式,把大庄园的土地分成小块给变成自由民的奴隶和破产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一定数量的地税,实行所谓隶农制。隶农制的出现表明奴隶社会已经开始了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规定性是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归封建地主阶级所有,但封建地主不完全占有直接生产者农奴或农民。其基本特征:第一,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封建地主拥有大部分土地的所有权,并籍此对无地或少地的农奴或农民进行剥削;第二,超经济强制是封建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条件。所谓超经济强制,是指由于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地主对农民享有的经济以外的种种特权,如可以任意驱使、打骂、惩罚,甚至处死农民。这使封建地主得以无偿剥削作为小私有者的农民的劳动;第三,封建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形式。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而获得的收入。封建地租及其主要形式封建地租是封建地主凭借土地所有权和借助于超经济强制无偿占有农民剩余劳动的形式,主要有三种形式,即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这三形式的依次更替标志着由生产发展水平决定的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不同发展阶段,反映了封建社会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劳役地租劳役地租是与封建社会初期比较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一种较原始的地租形式。在这种地租形式下,封建地主一般是直接经营土地的,农民要用自己的牲畜和农具在规定的期间到地主的庄园里为封建地主提供无偿劳动,余下的时间在自己的地上进行劳动。由于农民的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在时间、空间上截然分开,剥削关系一目了然,农民在封建庄园里为地主劳动没有积极性,效率低下,劳役地租逐步为实物地租取代。实物地租在实物地租形式下,地主不再经营土地,而是把土地租给农民,定期向农民收取一定的实物作为其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由于地主不再直接占有农民的剩余劳动,而是直接占有农民的剩余劳动产品,农民的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在时空上已无法分离,农民可以有较大自由来支配自己的劳动时间。同时由于地主与农民已就地租额达成事先的合约,农民产出增加后,可以在实物地租额以外为自己争得有利的分配结果。因而农民比较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役地租与实物地租都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货币地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生活中货币作用的日趋广泛,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地主逐步改用向农民征收一定数量的货币的方法来体现其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实物地租逐步为货币地租替代。货币地租是实物地租的转化形式。在货币地租形式下,地主把土地租给农民,农民以在市场上出售产品的货币所得缴纳地租。这使得农民不仅能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时间,而且可以根据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灵活地安排生产经营方向,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封建社会,不论是实物地租,还是货币地租,地租额都是比较高的,不仅包括了农民的剩余劳动,而且也包括了相当部分的农民的必要劳动。较之实物地租,货币地租对农民的剥削没有减轻,而且这种地租形式本身也在促进农民的破产和分化,为未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创造条件。4.1.2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芽到了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扩大,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封建生产关系以其固有的保守性与封闭性,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障碍。这在客观上要求冲破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和自然经济的藩篱,建立有利于私有制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在这个背景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逐渐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1)最初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后期简单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商品生产者的主客观条件不同,生产同种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差别很大。但价值规律要求同种商品只能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价值来交换。这使得少数生产条件较好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而大多数生产条件较差的商品生产者则日趋贫困与破产。简单商品生产者的分化是工业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2)商业资本对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它不仅促进自然经济的瓦解,加速小生产者的分化,而且通过直接剥削,控制家庭手工业者成为工业资产阶级形成的另一条重要途径。最初,商人收购分散的手工业者的产品,利用其垄断地位压低价格;后来,又以手工业者生产上所需要的原材料来偿付贷款。这样,商人就从买和卖两个方面隔断了小生产者与市场的关系,使之从属于自己;最后,商人向手工业者提供包括劳动工具在内的重要生产资料,手工业者则按商人规定的日期、规格、数量和质量提供产品,领取一定报酬。这样,小手工业者逐渐失去了经济上的独立性而沦为雇佣工人,商人包买主则成为工业资本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3)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地租形式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的转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已经在农业中出现了。随着实物地租逐步变为货币地租,地主和农民之间的人身隶属关系逐渐变成单纯的契约关系;同时,由于农民已经被卷入了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加速了分化过程:一方面,少数富裕农民购买土地,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成为农村中的富农;另一方面,贫困农民失去土地后被迫出卖劳动力。富农经济表上述由小生产分化及商业资本控制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经济生产关系还是十分幼稚的,还保留着封建制度下的旧形式,且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比重也很小,因此,只能算作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资本主义经济的充分发展是在资本原始积累之后实现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的两个基本经济条件一是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二是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进行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显然在不断地创造着这两个条件。但仅仅依靠这种自然分化机制来发展资本主义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了加速资本主义的发展,必须形成强制性的制度变迁机制,加速两个基本条件的形成过程。
本文标题:谢地《政治经济学》第四版课件2016年修订: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281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