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1.1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11.3对外贸易和生产要素流动本章主要内容11.2对外经济关系中的价格、汇率和关税11.1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11.1.1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一国内部社会分工向国外的延伸和继续。国际分工与国内分工的关系联系:一国对外经济开放和生产要素国际间流动是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正如国内分工的存在是商品交换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一样;国际分工的存在则是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的必要条件和基础,是一国内部社会分工向国外的延伸和继续,是生产的国际专业化,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社会分工的发展超出国家界限广泛发展的结果。区别:第一、国内分工是一切社会形态所共有的,而国际分工则是在社会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即资本主义阶段才出现的。第二,国内分工是各国国民经济范围内的劳动分工,而国际分工则是以各国国民经济为基础,超越国家界限形成的社会分工。第三,国内分工的发展主要决定于各国本身的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而国际分工则取决于整个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地发展和生产国际化的程度。第四、国内分工一般不受其他国家权力和制度的限制,而国际分工则必然受到各国的政策、法律和其他上层建筑因素的制约。总之,国际分工既是国内分工的外延,又是高于国内分工的一种国际化社会分工。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上,因国际分工的内容和形式不同,其具体的制约因素也不尽相同。一般而论,国际分工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一个是各国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条件,另一个是由各国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具体分析)首先,自然条件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的基础,同时也对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影响更大。自然条件的差别会造成不同国家生产领域的差别。这种自然条件的差别,曾经引起了早期的、萌芽状态的地域分工和国际分工。自然条件的差别是国际分工产生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决定性的条件。在传统的农业社会,虽然各国之间存在着自然条件的差异和与此相适应的生产领域的差异,但是它们在经济上基本处于孤立和封闭状态,相互之间很少发生经济联系。由于没有稳定的媒介和便利的运输手段把不同生产领域联系起来,因而也就不会发生国际分工。其次,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自然条件的差异只是为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可能性和必要性,而不能使国际分工变为现实。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可以使原来的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发生变化。因此,我们既不能忽视自然条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也不应不适当地夸大自然条件的作用。社会分工的历史表明,社会分工是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为前提的,社会生产力地提高,是促使分工发展的内在动因。只有当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了一定水平,市场扩大到相当大的规模时,分工才会超出国家界限向国际领域扩展,国际分工才得以产生和发展。第三,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虽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它不能直接决定国际分工的性质。国际分工作为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的必要前提和条件,总是同各国的经济制度和国际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它必然受到各国经济制度和国际生产关系的制约。因此,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和国际生产关系决定着国际分工的性质,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内容和形式。国际生产关系是各国生产关系超越国家和民族界限形成的,是在各国国民经济之间建立起来的诸关系的总和。所以,国际生产关系的结构和性质首先取决于各国民经济的结构与性质。国际分工的演进国际分工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经历了较长的过程。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不发达,虽然邻近国家之间也出现了国际商品交换,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还没有出现。到资本主义初期,由于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以及地理大发现,国际分工得到发展,但仍局限于一定范围,尚未形成广泛的国际分工。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出现后,既要向国外输出大量商品,又要从国外输入大批原材料,特别是机器大工业所创造出来的交通、通讯手段为广泛的国际分工的形成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际分工又不断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出现,有力地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增长,使国际分工在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战前形成的传统的国际分工,是以工业制成品生产国与原料、食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为主导的国际分工,是一种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的传统国际分工。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国际分工的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的发展趋势是: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逐步发展为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分工;各产业部门间的分工发展到各个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进而发展到以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分工;由市场自发力量决定的分工,越来越向由跨国公司和国家所组织的分工方向发展。随着新的信息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国际分工将日愈深化和更加多样化。各国之间、各产业部门之间、各部门内部的分工将越来越细,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将越来越密切。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世界市场的内涵:国际分工的发展引起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是世界各国之间各种交换关系的总体。世界市场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一个地理概念,它反映的是世界各国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通过国际交换而形成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供求关系,因而是一个经济概念。世界市场分世界商品市场、世界金融市场、世界劳务市场。世界商品市场是世界市场的主体,其他两种市场是为商品市场发展服务的,所以我们这里所讲的主要是世界商品市场。世界市场与国内市场的关系世界市场是在各国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是,世界市场并不是各国国内市场的简单总和。两者之间既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差异和不同质的规定性。第一,各国国内市场的形成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前提,只有各国内市场发展到一定饱和程度,才有可能使商品交换关系突破国家界限而扩大到世界范围。第二,各国的国内市场是一个国家内部交换关系的反映,是国内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但是,世界市场是以国家为媒介并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际商品交换关系的反映。第三,国内市场要受到每个国家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制约和影响,而世界市场则受到世界各国经济和政策的相互影响和制约。总之,世界市场是反映流通领域国际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经济范畴。世界市场的发展历程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从国内扩展到国外,市场也就开始具有了国际性。而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市场是在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伴随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世界市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世界市场的形成阶段。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密切联系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虽然当时有一些商品通过商人同其他地区或国家进行交换,但由于社会分工不发达,地区间的割据和各国间的闭关自守,尚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首先打破了封建割据而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随后由于国际分工的发展,各国间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各资本主义强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掠夺落后国家,甚至利用暴力和超经济的强制手段打开落后国家的门户,从而在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出现了世界市场的萌芽。18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产业革命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商品市场上的统治地位,在这个阶段,商品市场是世界市场最成熟和最主要的部分,货币市场还没有摆脱对商品市场的严重依赖,资本市场尚未形成。商品资本的国际化构成世界市场的主要基础是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第二,世界市场的成长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电力、内燃机、汽车制造及化学等工业为代表的第二次产业革命爆发了。这次产业革命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对于农、矿原料的需求迅速扩大,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卷入到世界市场之中。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是扩大资本积累的强有力杠杆,积累的扩大使垄断资本财团实力增强及过剩资本增长。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大量资本越出国界,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寻找有利的投资场所。资本输出成为垄断资本统治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坚实基础,以借贷资本为投资主体的世界资本市场趋于形成。资本市场的实质是生产资料和生产过程的国际转移,它使各国的社会再生产环节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日益交织在一起,经济生活国际化为各国在经济上建立了更广泛、更密切的联系。资本市场的确立,标志着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第三,世界市场的成熟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的迅速发展,世界市场的发育进入了成熟阶段。其基本特征是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都在高度成熟的状态下运转,而且它们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业已形成体系完备、反应灵敏的高效率的市场机制。货币市场已不再仅仅是被动地反映商品与资本两个市场的供求状况,而且逐渐脱离这两个市场和轨道独立进行运动。资本市场的发展日趋成熟,主要表现在市场规模的稳步扩大、资本流动性增强、资本来源与流向日益多元化。此外,劳务市场、技术市场、外汇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日臻完善,也是世界市场进入成熟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世界市场的新发展二战后以来,随着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国际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世界市场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1、世界市场结构日趋复杂化。首先,从世界市场构成的国家经济类型看,战前的世界市场基本上是资本主义一统天下,资本主义的各种经济规律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几乎都从属于、服务于资本主义的国际生产和交换,广大亚非拉国家是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它们的对外贸易几乎完全由宗主国控制。战后国际形势发展了深刻变化,随着殖民体系的崩溃,涌现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使世界市场的国家构成发展了变化,世界市场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等各种不同经济类型国家的市场体系所组成。此外,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各个发达国家在世界市场上所处的地位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即由战前和战后初期美国占有绝对优势地位,变成美国、日本、欧盟三足鼎立争夺世界市场的局面。其次,就商品市场的构成类型看,战前主要是以开放性的自由竞争市场为特征,其市场类型有商品交易所、国际拍卖行等。战后世界商品市场的类型不断增多,如跨国公司内部垄断市场,补偿贸易(补偿贸易:买方以产品偿付进口设备、技术、专利等费用的一种贸易方式。即买方对进口设备等暂不付现款,用进口的技术设备所制造的产品来偿付。其偿付方式分为“返销”和“回购”两种。前者是以进口的技术设备所制造的产品全部或一部分偿付,即直接以产品偿付。后者因进口的技术设备不生产有形的产品,即以其它的商品间接偿付。),租赁贸易(租赁贸易:也称“租赁信贷”。由租赁公司以租赁方式,将商品交付给承租人使用,按期收取租金的一种贸易方式。出租商品一般是机器设备、大型交通运输工具以及电子计算机等价格昂贵的商品。),加工贸易等国际专业化协作市场。2、世界市场的垄断日益加强,竞争更加激烈。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而居于统治地位后,世界市场成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垄断组织统治和竞争的场所。各国垄断资本把本国市场控制在自己手中以后,为了避免在激烈的竞争中两败俱伤,组织国际卡特尔以实行对整个世界市场的垄断。卡特尔是指生产和销售同类商品的资本主义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以瓜分销售市场、确定商品价格等方面达成协定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联合。战前国际卡特尔的势力和影响较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卡特尔组织仍广泛存在,但它们垄断世界市场的作用已有所减弱,这是因为跨国公司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成为垄断资本统治和争夺世界市场的主要形式。战后许多产品的市场实际上
本文标题:谢地《政治经济学》第四版课件2016年修订:第十一章--对外经济开放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281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