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流行病学第八版第十一章-传染病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第十一章传染病流行病学(InfectionDiseaseEpidemiology)叶冬青安徽医科大学目录第一节:概述第二节:传染过程第三节:流行过程第四节:预防策略与措施第五节:免疫规划及其效果评价0102030405重点难点※流行过程及其影响因素(重点)※传染病预防策略(难点)※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的措施(难点)※免疫规划的内容(重点)第一节概述第一节概述传染病(infectiousdisease)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以及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病原体(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寄生虫等)通过感染的人、动物或储存宿主直接或间接地引起传播,感染易感者。一、定义全球传染病流行概况(1)1918年全球甲型流感流行,发病5亿以上,死亡人数超过2000万。19世纪全球传染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50%~60%。20世纪中、后期的全球传染病死亡率低于10%。1980年5月8日,WHO宣告:全球消灭了天花。1995年全球1700万人死于传染病,占死亡人数的32%。1991—2002年,WHO宣布美洲、欧洲消灭了脊髓灰质炎。20世纪末,有效控制了麻风、白喉、鼠疫等。二、流行概况第一节概述全球传染病流行概况(2)传染病仍然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全球每年死于传染病的人数约占总死亡人数的25%。新发传染病(emerginginfectiousdiseases,EID)不断出现。根据WHO统计,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约有40多种新发传染病。第一节概述我国传染病流行概况艾滋病危害严重,艾滋病病毒感染模式正在发生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播散的变化。病毒性肝炎防治形势依然严峻,控制难度仍较大。耐药性结核病流行卷土重来。新发和再发传染病频发。手足口病、感染性腹泻、流感等常见传染病发病率仍处于较高水平。第一节概述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任重道远!第二节传染过程第二节传染过程传染过程(infectiousprocess):病原体进入宿主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亦即传染发生、发展、直至结束的整个过程。病原体环境宿主传染病发生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基本条件一、病原体(pathogen)病原体侵入宿主机体后能否致病,与病原体的特征、数量、侵入的门户以及在机体内的定位密切相关。病原体的特性传染力(infectivity)指病原体侵入宿主体内生存繁殖,引起感染的能力。致病力(pathogenicity)指病原体侵入宿主后引起疾病的能力。毒力(virulence)指病原体感染机体后引起严重病变的能力。抗原性(antigenicity)或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指病原体引起宿主产生特异性免疫的能力。第二节传染过程病原体变异抗原性变异耐药性变异毒力变异病原体在宿主体外的生存力多数病原体在外界的生存力较弱,但也有一些病原体有较强的生存力。外环境中的诸多因素如光、热、干燥、氧、放射性、声波、化学物质等不利于病原体的生长繁殖。第二节传染过程二、宿主(host)宿主指在自然条件下能被传染性病原体寄生的人或动物。宿主不仅能受到损害,也能通过自身的防御机制来抵御、中和外来入侵。宿主的防御机制皮肤黏膜屏障内部屏障:吞噬作用、正常的体液屏障作用特异性免疫反应: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第二节传染过程宿主的遗传易感性:宿主的个体遗传因素也与传染病的感染有关。已证实7个麻风病的易感基因;艾滋病、肝炎、结核、脑膜炎等传染病的易感基因也陆续被发现。传染病遗传易感性的研究有望从基因水平揭示感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为传染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宿主的其他因素宿主的年龄、免疫水平、营养状况、职业、个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都可以影响宿主对病原体的反应。预防接种能使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或细胞免疫反应,提高宿主对某种传染病的抵抗能力。三、传染过程的结局感染谱(spectrumofinfection)或感染梯度(gradientofinfection)指宿主对病原体传染过程反应的轻重程度。包括隐性感染、显性感染、严重临床症状或死亡。第二节传染过程隐性感染轻型感染死亡重症感染无症状与体征有症状与体征的疾病痊愈感染结局第二节传染过程感染谱(spectrumofinfection)以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这类传染病中隐性感染者所占的比例较大,呈现出“冰山”现象(icebergphenomenon)。如脊髓灰质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脑炎等。隐性感染必须通过实验室检测才能发现。以显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这类传染病中有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感染者居多,隐性感染较少,重症和死亡病例极少,如水痘、麻疹等。以死亡为主的传染病:在这类传染病中,大多数感染者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常以死亡为结局,如狂犬病等。第三节流行过程流行过程(epidemicprocess)是传染病在人群中连续传播的过程,包括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的整个过程。流行过程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第三节流行过程病人携带者受感染动物传染源传播途径空气水食物接触节肢动物土壤医源性垂直易感人群社会因素经济政治文化宗教风俗自然因素气候地理动植物流行过程示意图血吸虫感染虫卵毛蚴钉螺尾蚴浮出水面门脉系统成虫胞蚴一、基本环节(一)传染源(sourceofinfection)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1.病人重要的传染源。病人体内存在大量病原体,又具有某些有利于病原体排出的临床症状。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communicableperiod)。传染期的长短可影响疾病的流行。传染期是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第三节流行过程病人的病程分期(1)潜伏期(incubationperiod)是指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临床症状或体征出现的这段时间。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用途:根据潜伏期的长短判断病人受感染的时间,用于追溯传染源和确定传播途径;根据潜伏期的长短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期限;根据潜伏期的长短确定免疫接种的时间;根据潜伏期来评价防制措施的效果;潜伏期的长短会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一般潜伏期短的传染病常以暴发形式出现,潜伏期长的传染病流行持续时间较长。第三节流行过程第三节流行过程(2)临床症状期(clinicalstage):病人出现特异性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时期。传染性最强的时期。(3)恢复期(convalescenceperiod):病人的临床症状已消失,机体处于逐渐恢复的时期。此期病人开始产生免疫力,一般不再具有传染性,如麻疹、水痘等。但有些传染病(如乙型肝炎、痢疾等)病人在恢复期仍可排出病原体;少数传染病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时间可很长,甚至维持终身,如伤寒。第三节流行过程2.病原携带者(carrier)包括带菌者、带毒者和带虫者。潜伏期病原携带者(incubatorycarrier):指潜伏期内携带并可向体外排出病原体的人。少数传染病存在潜伏期病原携带者,如麻疹、痢疾、霍乱等。恢复期病原携带者(convalescentcarrier):指临床症状消失后仍能在一定时间内向外排出病原体的人。可分为暂时性病原携带者和慢性病原携带者。健康病原携带者(healthycarrier):从未患过传染病,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取决于携带者的类型、排出病原体的数量及持续时间、携带者的职业、行为习惯、生活环境、活动范围和卫生防疫措施等。第三节流行过程3.受感染的动物脊椎动物与人类之间可以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称为人畜共患疾病(zoonosis)。以动物为主的人畜共患疾病:狂犬病、森林脑炎、钩端螺旋体病等。以人为主的人畜共患疾病:人型结核、阿米巴痢疾等。人畜并重的人畜共患疾病:血吸虫病等。真性人畜共患疾病:牛绦虫病、猪绦虫病等。动物作为传染源的流行病学意义,取决于人与受感染动物的接触机会和密切程度、受感染动物的种类和密度,以及环境中是否有适宜该疾病传播的条件等。伤寒玛丽第三节流行过程伤寒玛丽第三节流行过程(二)传播途径(routeoftransmission)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过程。外界病原体需借助媒介物(vehicle)或者传播媒介(vector)才能进入易感宿主体内。1.传染病的传播方式水平传播(horizontaltransmission):病原体在外环境中借助传播因素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垂直传播(verticaltransmission):病原体通过母体直接传给子代。第三节流行过程传播途径疾病空气传播流感、肺结核经水传播伤寒、血吸虫食物传播痢疾、霍乱接触传播淋病、疥疮节肢动物传播疟疾、西尼罗热土壤传播炭疽、破伤风医源性传播丙肝、艾滋病垂直传播梅毒、艾滋病2.传染病传播途径第三节流行过程2.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经空气传播(air-bornetransmission)经飞沫传播(droplettransmission)、经飞沫核传播(dropletnucleustransmission)、经尘埃传播(dusttransmission)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流行特征①传播途径容易实现,传播广泛,发病率高;②有明显的季节性,冬春季高发;③在没有免疫预防人群中,发病呈周期性;④居住拥挤和人口密度大的地区高发。第三节流行过程经水传播:饮用水传播和疫水接触传播。经饮用水传播所致传染病的流行特征①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有饮用同一水源史;②除哺乳婴儿外,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差别;③如果水源经常受到污染,则病例终年不断;④停用污染水源或采取消毒、净化措施后,流行即可平息。经疫水接触传播所致传染病的流行特征①病人有接触疫水史;②发病有地区、季节和职业分布差异;③大量易感者进入疫区,可引起暴发或流行;④加强个人防护和对疫水采取措施对控制疾病传播有效。第三节流行过程经食物传播(food-bornetransmission)作为媒介物的食物可分为本身含有病原体的食物及被病原体污染的食物。经食物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①病人有进食相同食物史,不食者不发病;②病人的潜伏期短,一次大量污染可引起暴发;③停止供应污染食物后,暴发或流行即可平息;④如果食物被多次污染,暴发或流行可持续较长的时间。第三节流行过程经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directcontacttransmission):没有外界因素参与,易感者与传染源直接接触而导致的疾病传播。间接接触传播(indirectcontacttransmission):易感者接触了被病原体污染的物品所造成的传播,又称为日常生活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①病例多呈散发,但可在家庭成员之间传播而呈现家庭中病例聚集的现象;②卫生条件差、卫生习惯不良的人群中病例较多。第三节流行过程经节肢动物传播(arthropod-bornetransmission)又称虫媒传播(vector-bornetransmission),指经节肢动物机械携带和吸血叮咬来传播疾病。传播媒介是蚊、蝇、蜱、螨等节肢动物。包括机械携带和生物学传播。机械携带(mechanicalvector):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非吸血节肢动物的体表和体内存活,但不在其体内发育。节肢动物通过接触、反吐和粪便将病原体排出体外,污染食物或餐具等,感染接触者。第三节流行过程生物学传播(biologicalvector)①吸血节肢动物叮咬血液带有病原体的感染者,将病原体吸入体内,通过再叮咬易感者传播疾病。②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经过一段时间的增殖,节肢动物才具有传染性。从节肢动物吸入病原体到具有传染性的这段时间,称为外潜伏期(extrinsicincubationperiod)。经节肢动物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①有一定的地区性,病例与传播媒介的分布一致。②有明显的季节性,病例消长与传播媒介的活动季节一致;③某些传染病有职业分布特征;④有一定的年龄差异,老疫区儿童病例较多;新疫区病例年龄差异不明显。第三节流行过程经土壤传播(soi
本文标题:流行病学第八版第十一章-传染病流行病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314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