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课件(共26张PPT)
宋明理学儒学的新突破和发展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一、理学产生的背景1、儒学本身存在的严重不足和“儒学危机”(1)儒学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由于孔子本人罕言“性与天道”,所以如何从哲学本体论上论证儒家思想的正当性与必然性成为儒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孟子从“四端”说出发,对儒家的性善论作了论证,荀子则从性伪说出发对性恶论作了论证,董仲舒把儒家道德嫁接在讲究阴阳家的世界观上,对儒学作了谶纬神学式的论证。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样论证要么是“不备”(不够充分,如孟子),要么是“不明”(混乱不清或者错误,如荀子与扬雄),而董氏谶纬神学化的论证更是粗浅,不值一论。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始创人是释迦牟尼,西汉末年经中亚、西域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广泛流行。【教义:人生是苦,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中国化:禅宗)】道教: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和道家学说相结合,形成了道教。【教义:奉行老子为教主,神仙体系是玉皇大帝,修行炼丹,追求长生不老。】——三教并行。“尊道、礼佛、崇儒”——儒学独尊西汉魏晋南北朝——受到挑战隋朝——三教合归儒唐朝佛道儒相互吸收发展儒学危机(2)儒学危机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红花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是一家。三教图(清)丁云鹏2、唐末五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出现社会伦理纲常失序,道德混乱的局面,不利于大一统政治的稳定和巩固。(1)政权更迭频繁(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君权神授”受到冲击,“君为臣纲”无法体现。(“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耳。”)(2)道德失范,伦理纲常沦落。(统治者带坏社会风气,如唐太宗、高宗、玄宗)(3)文化沦丧,导致知识分子信仰坍塌,丧失气节。(如五代的儒生冯道就是谁给利益,就为谁服务。没有一点气节,毒害社会风气。)在这种情况下,理学家要求正君心,正民心。3、宋代儒学复兴运动唐代韩愈复兴儒学运动(1)政治思想上:反对佛教,复兴儒学。(2)文学上:古文运动。宋代儒学家掀起儒学复兴运动,理学产生。宋代儒学复兴的原因(1)两宋时期,中央集权加强,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统治者要求通过调整统治者思想以适应维护统治秩序的政治需要。(2)魏晋以来,儒佛道三教趋于融合,儒教吸收了佛道的有益成分,发展为更为理性化、思辨化的儒学体系。(将孔子旧体系中不能从世界本原解释的缺陷弥补。)(3)宋代“重文轻武”的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激励了学者们积极关注国计民生的热情,学术活跃。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吸取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使文人受到重视,社会地位空前提升,激发其社会责任心,以天下为己任。(4)宋代学者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独立思考,大胆立论,互相启发。科举产生的知识分子们,对于儒家经典大义不断探究成为一种社会潮流。(5)儒学家处于革除时弊,拯救文化,整顿人心,重树人伦和儒家价值的社会责任感,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代表人物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其核心是理。道佛儒(根本)目的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核心二、程朱理学主要开拓(奠基)者——“理学五子”:邵雍、张载、周敦颐、程颐、程颢。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代表作《四书章句集注》。2、理学程颢程颐(1)二程理学(北宋,洛派)“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万事皆出于理”“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同理,理先物后。(核心)2)“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道德观)3、思想主张二程学说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4)格物致知(认识论):通过观察、接触探究世界万事万物,在体会各种事物表象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事物所蕴含“天理”的感悟和认识。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3)仁是万物俱生的。(3)朱熹理学(南宋,闽派)1)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伦理观)2)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道德观)“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朱熹理学集大成者3)理气论。理是本原,理先于气而存在,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4)社会政治观:存天理,灭人欲5)认识论:发展“格物致知”梅花、松柏、竹子、荷花、莲花等都具有人的品质。3)心性论:基本观点是“心有体用”、“心统性情”。“心统性情”理论认为性是心之本,情是心之用,心是包括体用的总和。提出“道心”“人心”的范畴,认为“道心”即天理,恶的人心就是人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现代汉语词典》朱熹:“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程颢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对程朱理学的总结:1、以理为本,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但又主张探究客观事物,从而明确伦理道德,属于客观唯心主义。2、天理=人伦=三纲五常,重塑儒学的核心精神,重建社会秩序,同时又为封建统治和等级制度制造理论依据。3、“存天理,灭人欲”,主张控制人的过分的欲求,但又压制人的自然欲求,一定程度上压抑了人性,束缚了人和社会的发展。(为封建统治和等级制度服务。)程朱理学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立,塑造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的文化品格。三、陆王心学-----理学的发展1、心学:宋明时期,主张心为宇宙万物的本原的儒家学说。2、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心学奠基者);明朝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3、心学产生的背景(1)统治者的提倡与重视(与宋明时期的阶级矛盾尖锐有关。)(2)强化思想统治的需要,(3)王阳明等人的努力,弘扬儒学精神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心即理也。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墟墓兴衰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滴到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陆九渊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内容南宋(陆九渊)明朝(王阳明)“心”的阐释(宇宙观)“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天都万物都在心中。“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天理就是良知。“心”的获得(认识论)发明本心,内心反省在日常生活中直接领悟(不同于理学中要求去探索、接触一个物,就是直接领悟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三纲五常”,即天理。)“致良知,心外无理”。凭借本性和直觉来认识天理。4、心学的主张类别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同思想主张哲学范畴道德观实质异世界本原哲学范畴认识论影响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都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都属于理学范畴,都是对儒学的新发展都强调意识第一,物质第二,同属唯心主义思想体系都主张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行为都以儒家纲常伦理约束社会,遏制人欲,维护专制统治外在的“理”内在的“心”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格物致知内心反省朱子学派探究: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1、回归孔孟,回归经典,更加注重《论语》《孟子》等经义,否定后人的附会之说。(将汉代儒生加诸在儒学中的附会之说彻底抛弃。)2、主张探寻儒学精神的实质,重建儒家思想核心价值,强调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3、重视思辨,强调人的个人修养和完善。宋明理学的评价•材料一: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材料二:鲁迅:“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戴震:“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1、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家庭、国家的和谐共处。四、宋明理学的评价积极性2、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的不懈追求。3、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有利于文明社会的发展进步。4、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和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华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消极性1、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3、夸大了“心”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之风。2、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本文标题: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课件(共26张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362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