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一物理教学体会-PPT精品文档
高一物理教学体会苏州一中物理组彭兆光过程与方法新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课程功能的转变传授知识新课程改变了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一、新教材十分强调科学探究在科学课程中的作用科学探究是一类教学活动,也是一种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探求精神是与生俱来的。科学教育应该保护并发扬青少年的探究精神。科学探究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提出)问题、提出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的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教材中探究分三类第一类:完整探究带有“探究”两字为标题的探究课,分别为:(1)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3)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4)探究功和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5)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涉及所有或大部分的要素的探究称为“完整的探究”,而只涉及少数要素的探究称为“部分的探究”。科学探究不全是实验探究,也可以是没有实验的理论探究。通过自己的探索,变未知为已知,这样的教学活动就是科学探究。第二类:局部探究虽然没有“探究”两字,但具有探究要素。例如,必(1)P10讲质点时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实际物体的运动是复杂的,如果物体都是一个个只有质量、没有大小的“点”,问题就简单了。那么,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做这样的“点”呢……例如必(2)P58(潜移默化为后面第一宇宙速度的学习埋下伏笔)思考与讨论:驾驶员与座椅间的压力是多少?地球可以看做一个巨大的拱形桥,桥面的半径就是地球的半径。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速度大到一定程度时,地面对车的支持力是零?这时驾驶员与座椅之间的压力是多少?……(探究式学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分析论证、以及评估、交流与合作)例如必(1)P56强相互作用的引入说一说:质子带正电,但质子(与中子一起)却能聚在一起构成原子核。根据你的推测,原因可能是什么?(探究式学习――提出问题)例如必(1)P66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教材的不同写法代表了不同的教学理念原来的教材-侧重验证图示为橡皮条GE在两个力的共同作用下,沿着直线GC伸长……所以力F等于F1和F2的合力。在力F1和F2的方向上各作线段OA和OB,使它们的长度分别表示力F1和F2。以OA和OB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量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可以看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用对角线OC表示出来。新课标教材-侧重探究图甲表示橡皮条GE在两个力的共同作用下,沿着直线GC伸长……所以力F等于F1和F2的合力。我们需要研究的是:合力F与分力F1、F2有什么关系?探究时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1.几个力的方向是沿着拉线方向的,因此要把拉线的方向描在木板的白纸上。2.几个力的大小由所挂砝码决定,用力的图示法在纸上画出表示几个力的箭头3.怎样表述合力的大小、方向与分力的大小、方向的关系?建议用虚线把合力的箭头端分别与两个分力的箭头端连接,也许能够得到启示4.得出你的结论后,改变F1和F2的大小和方向,重做上述实验,看看结论是否相同探究性的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结论是未知的。这样就增加了实验的难度。教材在适当环节给出提示,帮助学生沿正确的方向前进,但又不直接给出结论,以保持学习的探究性。第三类:理论探究从教学活动的角度讲,高中物理中的科学探究不全是实验探究。教材安排了几个典型的、没有实验活动的科学探究,例如必(2)P14—16第五章第五节“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必(2)P49—51第六章第六节“探究向心加速度大小的表达式”等。对于不涉及实验的探究活动,教材也关键处用提示的方法,既使学生能够不太困难地走下去,又保持了教学内容的探究性。探究教学理念为的是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深刻领悟科学本质。这样的目的,只通过少数几堂课,少数几次实践,是不可能达到的。应该是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必须把探究式教学渗透到实际教学中去,用探究式教学的理念改造传统教学。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可以是每堂课安排部分探究要素让学生体会。比如某节课主要是安排如何提出问题的;另一节课安排如何在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假说的;实验课上安排如何利用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等等。完全可以做到不多占用课时,切实贯彻探究式教学。至于综合性的探究活动可以放到课外实施,仍然是必要的。科学探究的活力在于每个具体的探究都与另一个不一样,它不是僵死的教条,无论是科学研究中的探究还是科学课程中的探究,都是这样。因此,教材中不追求某种探究的“模式”。二、新教材加强了实验的教学新教材加强了实验的教学,体现之一是它把实验与其他教学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不再规定所谓的“必做”实验。凡是《课程标准》做出:“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要求的,教材都安排了学生实验。新教材没有对实验的具体做法、使用的器材等做出硬性的规定。这样就可以使师生因地制宜地进行实验教学,便于提出不同的实验方法,有利于实验设计的教学,使师生更注重实验中的科学思想,而不是背诵实验的器材、步骤等条文。新教材尽可能地对同一个实验推荐几种不同的实验方案,供师生选择,例如必(2)P39—40第六章第三节探究平抛运动特点的实验教材推荐“参考案例(有3种方法)”等。新教材中实验分四类。第一类:节的标题中有“实验”二字的共4个,分别为:(1)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2)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3)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4)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是全体学生都必须完成的。这些实验的规模比较大,而且多是定量的,一般要用时较长,需两课时左右才能完成。第二类:节中的“实验”栏目也是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的,但多是定性的实验,可以做随堂实验处理。第三类:“演示”栏目“演示”栏目也是实验,往往由于器材等原因,只能由教师做给学生看,但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努力让学生动手操作,做随堂实验处理。对新教材实验的处理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重原理、重方法、重探究过程,二是学会选择器材.第四类:“做一做”栏目此类实验,但大多属于拓展性内容,其中有的器材不一定是各校都有的,有的器材则可用日常用品代用。这些实验可根据具体情况在课下选做。这些实验尽管不要求每个都做,但教学中应该在宏观上有所规划,总体上安排若干个,有要求、有检查,而不要一概不做。三、新教材加强了学生的活动加强教学的交互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这次教改的一大任务。“改变学习方式”的核心是让学生不做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做一个主动的“探索者”。这里说的探索当然包括常说的科学探究,但不限于此,学生的活动也不限于实验活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该主动地动脑、动手,发生疑问、进行思考、动手操作,相互讨论,等等。新教材“演示”栏目和“实验”栏目里只写用什么器材、进行什么操作、注意观察什么,而几乎都没有把实验的现象写出来,更不写由此得出的结论。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练习观察,并从观察中自己得出结论。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观察与推理的能力,而且会逐渐形成观察与思考的习惯,不做思想的懒汉。新教材中有“思考与讨论”栏目,它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学中千万不要为了赶进度而用一两句话把结论告诉学生。例如必(1)P30第一章第五节图1.5-3的思考与讨论,教学目的是介绍v-t图象的倾斜程度与加速度的关系,但这里不是由教师正面讲述,而是从一个问题出发,即从直线的倾斜程度出发,进行讨论。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勤于思考、勇于质疑的习惯。例如必(1)P15,第一章第二节的“思考与讨论”要求学生从一个实例出发思考矢量相加的法则,学生可能不大容易说出完整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没关系,说不出来也不要告诉他们,学生只要结合实例认真考虑了,即使说不出来,也一定会有某种程度的领悟。在教材的安排上,这时还不要求学习矢量相加的法则,这个法则要在以后接触更多的矢量之后才正式学习,但这里的思考会埋下一颗种子,到适当时刻就会萌发。例如必(1)P40—42公式x=v0t+at2/2的得出:老师拿来了一位往届同学所做的“探究小车的运动规律”的测量记录(见下表),表中“速度v”一行是这位同学用某种方法(方法不详)得到的物体在0、1、2……5几个位置的瞬时速度。原始的纸带没有保存。位置编号012345时间t/s00.10.20.30.40.5速度v/(m·s-1)0.380.630.881.111.381.62以下是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老师:能不能根据表中的数据,用最简便的方法估算实验中小车从位置0到位置5的位移?学生A:能。可以用下面的办法估算:x=0.38×0.1+0.63×0.1+0.88×0.1+1.11×0.1+1.38×0.1=……学生B:这个办法不好。从表中看出,小车的速度在不断增加,0.38只是0时刻的瞬时速度,以后的速度比这个数值大。用这个数值乘以0.1s,得到的位移比实际位移要小。后面的几项也有同样的问题。学生A:老师要求的是“估算”,这样做是可以的。老师:你们两个人说得都有道理。这样做的确会带来一定误差,但在时间间隔比较小、精确程度要求比较低的时候,可以这样估算。要提高估算的精确程度,可以有多种方法。其中一个方法请大家考虑:如果当初实验时时间间隔不是取0.1s,而是取得更小些,比如0.06s,同样用这个方法计算,误差是不是会小一些?如果取0.04s、0.02s……误差会怎样?欢迎大家发表意见。推导:用v-t图象导出匀变速运动的位移公式(P41)四、新教材比较注意思维的逻辑性物理学是一门成熟的精密科学,实验事实是它的基础,逻辑关系构成了它的理论结构,两者缺一不可。新教材在可能的程度上按物理学本来的面目展现给学生,使学生看到,这是人类三百多年来创造的一个有代表性的学科,它满足了人类的求知欲,它为我们奠定了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例如必(2)P48,关于做匀速圆周运动物体的加速度的方向问题,本来可以只从小球在水平桌面运动时的受力体验出发,得知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力的方向,由此推断一切做匀速圆周运动物体的加速度的方向。但是,这个思路是从少数几个实例得出一般性的规律,有可能是以偏盖全,得出的结论并不可靠。我们不应该使学生在不经意间形成这样的思维习惯。教材中则是利用加速度和矢量运算的知识,在普遍情况下得出做匀速圆周运动物体的加速度的方向,这样得出的论断才具有一般性。在这之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出的物体受力方向,也才具有一般性。例如必(1)P78—79:在实验研究物体的加速度与它受力的关系时,几次实验的a-F直线都不会完全经过原点,但会十分接近原点。当然可以采用更精密的实验手段,但那时我们对精确度的要求应该更高,于是它还不会完美地经过原点。适当的时候就要敢于相信,真正的自然规律应该是a∝F。在谈到伽利略把沿斜面下滑物体的运动规律外推到自由落体时,牛顿在把作用于行星与太阳间的引力推广到地球与月球、地球与地面物体,甚至推广到任何物体之间时,以及在确定物体动能的表达式时,教材从思路到行文都做了类似的处理。人类的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不是通过演绎得来的,单纯的演绎不能得到新的认识。普遍性的规律也不是通过简单的归纳得来的,归纳得出的结果只适用于跟原型一致的场合。猜想与假设是人类对自然规律某些特征所持的信念,这些才是创造性思维中最活跃的因素。过去我们关于科学精神的教育主要是辛勤与严谨,这两方面的确是不可缺少的。新教材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这种活力不限于物理学的研究和学习,它会表现在学生未来生活的方方面面。五、新教材在很多地方利用了极限的概念在现代科学中,静与动、曲与直、变与不变、部分与整体等辩证关系,都需要用
本文标题:高一物理教学体会-PPT精品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381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