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穴位注射疗法-(2)
湖北中医药大学齐凤军医学博士教授穴位注射疗法又称“水针”,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所谓“水针”,是相对于原来针灸所采用的“金针”而言。这种疗法始创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在蓬勃的搞中医现代化。于是很多医生在临床中尝试用注射器代替原来的金针,很快,这种方法拓展到穴位封闭,等很多治疗领域。并取得了巨大发展。由于使用了现代提纯的药物,这种疗法又不同于传统的针灸。因为,药物进入经络,其治疗规律和传统的针灸治疗规律不尽相同。但两种疗法都是以传统经络理论为基础进行的。现代医学还不能解释经络理论。用传统的经络理论也不能完全解释和指导现代的“穴位注射疗法”。在临床中,“穴位注射”可以治疗哮喘、美尼尔综合症、硬皮病、白塞氏综合症等国际疑难病,对妇科康复尤其有效。也许有一天,穴位注射可以成为中医在临床中重新获得主导地位的有效手段。作用(1)止痛作用大量的临床资料和实验结果证实,穴位注射与针刺一样,可以兴奋多种感受器,产生针感信号,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脊髓和脑,产生诱发电位,这种诱发电位可以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局部刺激信号进入中枢后,可以激发许多神经元的活动,释放出多种神经介质,其中有止痛作用的5-羟色胺、内源性吗啡物质,这些物质的释放起到了止痛作用。(2)防御作用穴位注射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主要是因其针刺可以激发体内的防御机理有关。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外来抗原物质和自身变形物质,以维持机体外环境相对恒定所产生的一系列保护性反应。(3)调整作用穴位注射对人体的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调整作用。如对消化系统的调整作用,主要表现在可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调整消化液分泌,调整胃肠蠕动等方面,其调节作用是双向的,当功能亢进时,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缓解;当功能低下时,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增强。效应机制1.放大作用:很多实验表明,穴位对药物有放大作用。即相同剂量的药物在穴位注射产生的药效,要强于皮下或肌肉注射甚至静脉注射;或者达到同样药效时,穴位注射的剂量要小。2.三重作用:(1)即时效应,在进针数分钟及数小时内产生。多为针刺和药物注入对局部刺激而引起;(2)慢效应,可在治疗数小时至1d内出现,与药物在穴区进行生物化学作用有关;(3)后作用,是在前两个治疗效应基础上调动和恢复患者自身的调节功能而实现。这种初期为机械刺激效应,通过经穴的传导得到即刻效应,中期为药物化学效应及后期的后作用效应,则使经穴与药物的综合作用得到发挥。这就必然使穴注后疗效的有效期得到延长,使疾病在这个较长的治疗过程中得到更彻底的治疗。穴位注射时药效的发生与持续,有经穴功能的参与和协调。在这个过程中,经穴和药物的亲和性、归经性、直达性、趋病性、速效性及延长性等特殊功能,促成了穴注的高效和速效,在穴位注射治疗机理中起到了关键作用。3.双向作用:研究者发现,不同经穴对不同药物反应性不同,经穴有辨别性的接受化学性刺激的性质或者说穴位组织对注射药物有一定的辨识作用,这正是药物的归经理论表现所在。在穴位注入有相对特异性的药物,这种药物的性味与此经穴具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即归于此经,就能显著地加强穴注药物的效应;相反,如果注射进入的药物被识别不利时,穴组织能够减弱或者纠正这种不良效应。穴位注射当以经络为载体,把药物运送到相应区域或部位,从而发挥药物和经穴的双向作用,使药效得到加强,并且更迅速、持久。显药效的发生与发展有经络功能的参与和协同,有一定的循经性,遵循经穴——脏腑相关原理。临床机理至今尚无突破性进展,有以下几个角度的探索。1.经络是连续液相为主的多孔介质通道,穴位给药可通过此通道发挥作用。张维波等研究大鼠任脉组织液压波的传播,发现经脉组织能够较好地传递液体压力波动,支持经脉是一种以液相为主的连续多孔介质通道,而穴位注射的药物将通过这一液体通道特异性地作用于靶组织。药物被约束在经脉中而不向经脉外扩散,从而保证了药物的浓度,再加上组织液沿经脉的运输作用,药物可较快地到达病患的部位,这种传递渠道比通过血液的全身性扩散其药物作用浓度要高,其特异性好,副作用小,因而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2.第二信使参与。研究者检测小鼠内关、足三里穴位注射胰曲素后血清cAMP、cGMP水平变化。发现内关穴位注射药后cAMP、cGMP水平明显下降;足三里穴位注射药后cAMP水平明显上升而cGMP水平明显下降。认为第二信使cAMP、cGMP部分参与穴位注射胰岛素时的信息传递。3.自体血含有的丰富物质:自体血用于穴位注射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相关文献也并不匮乏。其作用机制普遍被认为是血液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抗体、激素、酶类及丰富的血细胞,注人穴位后持续缓慢刺激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促使释放更多的免疫球蛋白,拮抗组胺,抑制变态反应和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淋巴循环,调节内分泌紊乱状态,增强微循环,营养皮肤,提高抗病能力,使气血津液充足从而起滋润肌肤到消炎、消肿、促进皮损消退,渗液停止等作用。治疗范围:风湿、类风湿、颈肩腰腿痛、滑膜炎、跟键炎、神经末梢炎、头痛、面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骨股头早期坏死、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过敏性鼻炎、(脑血栓、脑梗塞、脑出血)后遗症等疑难病症。尤其对疼痛重者1-2天见效,轻者7天可愈。静脉注射现代研究表明,穴位注射疗法可以在小剂量的情况下,在短时间内产生大剂量静脉注射等强度或者更强的药效,这似乎有悖常理,推测是药效与穴效的特殊整合作用。尤其是穴位主治作用与药物药理作用相一致时,表现出最强的穴药疗效,具有穴效药效“叠加效应”。还有研究表明,穴位注射给药还有药效长的特点,推测缓慢吸收的药物持续刺激相关穴位,起到与针刺特定穴位类似的功效。穴位注射药物按常理应当在血液中达到阈值浓度后才能有效,静脉注射药物无吸收过程,因此静脉注射药效快速强大。穴位注射后的血药浓度与静脉注射相差很大,但可在短时间内达到和静脉注射同样甚至更强的效果,说明其不同于一般的给药机理和途径。穴位药效既具有药物原有药效学特性,又见效快,在未吸收或未达有效血浓度前即产生强大的药效且该药效可与无吸收过程的静脉注射相同甚至超过。这种既快速又强大的初始药效与血药浓度无明显相关,也与神经系统的完整性无明显关系,说明穴位注射药效与经络参与有关,从穴位药效的特征中探索经穴的本质是经络研究的一个新的突破口。穴位注射作用包括针刺样作用、药物循经作用、药物与腧穴相互作用等,对其机理的研究应当继续深入。常用药物(1)维生素制剂:维生素制剂:如维生素B1、B6、B12,维生素C、K3等。其他常用药物:如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生理盐水、利多卡因注射液,注射用水等。许多供肌肉注射用的药物也可考虑作小剂量穴位注射。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强的松,曲安奈德、抗生素类:庆大霉素,甲硝唑,病毒唑营养类:常用的有5-10%葡萄糖溶液、生长因子,胶原蛋白,胎盘组织液、(2)中草药制剂:丹参针、当归针丹参针、当归针有活血祛瘀的作用,通过中医的经穴体系注射给药,可使药物作用增强,“通则不痛”。常用于椎动脉型、交感型的颈椎病。其中气滞血瘀型用丹参针;寒湿型或气血不足型选用当归针。现代医学研究:局部用药可促进机体血液循环,扩张周围血管,改善外周血液分布,修复已受损的生物膜,从而减低组织损伤,重建组织内环境稳定,缓解血液循环障碍,具有抗炎、镇痛的作用,并可改善脑部供血。穴位注射疗法数十年来被临床广泛采用,所用药物亦多变化,把中西药物中适用肌肉注射的大部分注射液,也扩充进去,如当归、丹参、葛根素、黄耆、红花、板蓝根、鱼腥草、柴胡、威灵仙、徐长卿、夏天无、肿节风、丁公藤等,从数十年来临床应用资料来看,穴位注射疗法按注射内容可以下几种:◎穴位注药有中药、西药以及中西药物混合制成的针剂。◎穴位注水如生理食盐水、注射用水及低浓度的葡萄糖溶液等。◎穴位注液即穴位注射组织液◎穴位注气亦称穴位充气疗法,常用氧气、空气等。◎穴位注血即抽吸患者血液注射于穴位上。◎穴位注油◎用某种植物油,如花生油、生姜油等。操作方法常用穴位有研究者分析了国内55篇相关文献,总结发现使用频率最高的4个主穴依次是足三里、曲池、肺俞和血海,配穴频率最高的两个是血海和大椎。从主穴使用频率较高的4个穴位来看,主治病症集中于荨麻疹、痤疮、银屑病和鼻炎。足三里:主穴40频次,主治痤疮、荨麻疹、银屑病、编应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慢性丙肝、白癜风、肠易激综合症、慢性乙肝、肛门瘙痒、皮肤瘙痒、老慢支、支气管哮喘、湿疹。曲池:主穴25频次,配穴1频次,主治荨麻疹、痤疮、银屑病、慢性丙肝、白癜风、变应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黄褐斑、肩关节周围炎、皮肤瘙痒、老慢支、支气管哮喘、湿疹。肺腧:主穴16频次,配穴1频次,主治慢性荨麻疹、痤疮、支气管哮喘、银屑病、变应性鼻炎、白癜风、过敏性鼻炎、黄褐斑、皮肤瘙痒、荨麻疹。血海:主穴15频次,配穴2频次,主治荨麻疹、痤疮、银屑病、白癜风、黄褐斑、皮肤瘙痒、湿疹。操作方法穴位注射患者取正坐位,每次取2~4穴,皮肤常规消毒,取5ml注射器抽取注射液2ml左右,在穴位上斜刺约10~15mm,缓慢提插至有针感,抽吸针筒无回血后,注入药液(每穴注入药液0.2~0.4ml),隔日一次,6-10次为一疗程。注意事项①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防止感染。②使用穴位注射时,应该向患者说明本疗法的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如注射局部出现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或不适感持续较长时间,但是一般不超过1天。③要注意药物的有效期,并检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④风池穴近延髓,故应严格掌握针刺角度和深度,针刺深穴应控制在颈围的1/10内,向鼻尖方向刺0.5~0.8寸,以免伤及延髓。脊髓两侧腧穴注射时,针尖斜向脊髓为宜,避免直刺引起气胸。⑤药物不宜注入脊髓腔。误入脊髓腔,有损伤脊髓的可能,严重者可导致瘫痪。⑥年老体弱及初次接受治疗者,最好取卧位,注射部位不宜过多,以免晕针。[2]⑦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穴等,不宜用穴位注射法,以免引起流产。上工治疗三份病七份调养为长寿下工治疗七份病三份自愈看运气
本文标题:穴位注射疗法-(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395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