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学考版)
-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早期政治制度:指秦朝之前(即先秦)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夏、商、西周等时期的政治制度。重点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学考要求〗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基本内容;B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C〖知识结构〗一、夏商朝政治形式1、“三皇五帝”的传说与“禅让”制:2、夏朝:“家天下”制度(王位世袭制)确立,血缘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3、甲骨文资料反映商代信仰系统、制度文化(如宗法制)、和经济生活。二、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背景、基本内容、影响2、宗法制:背景、基本内容、影响〖重点知识梳理〗一、西周分封制B1、背景: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牧野之战,周击败商军主力,商朝灭亡,西周建立,疆域扩大。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基本内容:(1)周天子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臣属,让他们建立诸侯国;诸侯对臣属也进行分封,形成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2)分封对象:子弟和功臣及先代贵族,其中分封的主体是子弟。(3)主要封国:鲁国:是周公之长子的封国,是姬姓贵族封国位居最东;燕国:是召公之子的封国,是深入东北最远姬姓贵族;宋国:是商朝旧贵族微子的封地等(4)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权利: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可见诸侯国是地方实体,分封建制蕴含着分裂割据的危机。②义务:对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有利于稳定西周政治秩序。3、影响(1)使西周分封制使周的文化形式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有利于稳定当时政治秩序,有利于拓展疆域,镇抚各族,从而使西周走向强盛。(2)诸侯国仍是地方实体,故仍蕴含分裂割据的危机,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诸侯势力的增强,出现了诸侯的争霸的的局面,分封制逐渐瓦解。二、西周宗法制B1、产生:商朝已开始实行宗法制。2、基本内容(1)含义(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政治制度。(2)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3)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秩序。确立严格的大、小宗关系。3、评价:(1)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强化王权,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之一,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C1、神权与王权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史实:夏朝的“家天下”制度,商代的宗法制,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都有按血缘关系传承或分配政治权力的特点。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史实:西周实行分封制,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2-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考要求〗1、秦的统一。B2、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B〖知识结构〗一、秦的统一(“六王毕,四海一”)1、统一的过程2、统一的意义二、秦朝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首创皇帝制2、中央官制:实行“三公九卿”制(“百官公卿”)3、地方行政制度:全国推行郡县制(“海内为郡县”)三、汉承秦制,有所损益〖重点知识梳理〗一、秦的统一(“六王毕,四海一”)B1、统一的过程(1)灭六国(六王毕):从前230年至前221年,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权。(2)拓展疆域(四海一):①前215年,派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修直道;筑长城。②修灵渠,南平岭南:置岭南郡等四郡,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③修“五尺道”,征服“西南夷”:在西南夷地区任命官吏,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2、秦统一的意义:(1)结束分裂战乱,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人民生活的安定。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发展奠定基础。(2)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二、首创皇帝制:B1、名称由来:三皇五帝2、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3、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内容三、地方行政制度:全国推行郡县制(海内为郡县)B1、渊源: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郡、县地方行政区划2、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1)概况:①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县隶属于郡。②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官职,分掌行政、军事、监察职责。③郡县长官都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2)作用:①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②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最主要的差别是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学考要求〗1、汉代州刺史的设置B2、唐的三省六部制B3、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B4、元朝行省制度B5、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D〖知识结构〗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君权的强化与相权削弱1、汉代“中朝”的形成2、唐代三省六部制3、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3-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1、秦代郡县制2、汉代州的设置3、元朝行省制度三、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发展要求):(汉代州刺史的设置是考试要求)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发展要求)〖重点知识梳理〗一、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君权与相权)1、汉武帝限制相权的措施(1)频繁换相;(2)“中朝”制度的形成2、唐三省六部制B(1)名称与职能:①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门下省还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政的场所。②六部: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和赋税)、礼部(礼仪、科举)、兵部(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国家工程建设)。(2)影响:①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决策过程中的失误,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②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实际上使宰相的权力有所分散,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③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3、宋朝中央政治制度(1)设置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2)分割相权的措施B①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宰相的行政权;②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称枢密使,分宰相的军权;③设三司,管财政,长官称三司使,分宰相的财政权。★概括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趋势):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D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1、秦代郡县制(见上一课内容)2、汉代州刺史的设置(1)设立:汉武帝时,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2)州职能的演变:①州最初仅为监察区域,刺史的主要职能是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②汉末,州成为地方行政区划,其地位在郡之上。③州职能的演变,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所加强。3、元朝地方政治制度的变化(1)实行行省制:B①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见书P16),行省以下设路、府、州、县;②特点:是最高地方行政区域;行省官员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表现为:二个“呈报”、“不能更改”、“不得调动”、“觐见述职”、“省官互迁”等(详见P16)。③作用:A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B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2)设两个单列行政区:“腹里”(中书省直辖)宣政院辖区(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概括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趋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D★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沿革地方建制秦、西汉东汉末唐朝宋朝元朝郡、县州、郡、县道、州、县路、州、县行省、路、府、州、县-4-第四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学考要求〗1、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B2、清朝军机处。C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C〖知识结构〗一、明朝内阁制的形成1、背景: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2、内阁的创立:创立者、特点3、影响: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1、背景:雍正年间西北用兵2、军机处的特点3、影响:三、清朝的边疆政策(发展要求)〖重点知识梳理〗一、明朝内阁制的形成B1、背景:明太祖废丞相,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2、内阁的创立:(1)确立:明永乐帝(明成祖)设内阁制。(2)特点:①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咨询机构)。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职权不明朗,不能统率六部百司。②初期,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当值,后来入阁官员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③内阁受司礼太监牵制3、影响:内阁制确立,使君主专制加强,并形成宦官弄权,政治黑暗的局面,使中国社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C1、背景:雍正年间西北用兵,始设军机房2、军机处的特点(1)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注:其性质和内阁一样,是助理机构,不是行政机构。(2)皇帝“乾纲独断”,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3)“简、速、密”3、影响:(1)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2)政治决策封闭性更为明显,标志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三、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C利: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了封建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交流,促进民族融合等;弊: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度,造成地方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压抑,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使中国社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一课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学考要求〗1、鸦片战争的背景;B2、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B3、《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C4、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C〖知识结构〗一、列强侵略的背景:19世纪上半期国内外形势(即鸦片战争的背景)二、列强入侵-5-1、鸦片战争:1840—1842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3、中法战争:1883—18854、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三、列强侵略的影响:〖重点知识梳理〗一、列强侵略的背景:19世纪上半期国内外形势(即鸦片战争的背景)B1、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1)经济上,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2)政治上,英、美、法已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度。2、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国力衰微。(1)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2)政治上,封建专制发展到了顶点。二、列强入侵BC1、鸦片战争B和《南京条约》签订C:(1)概况: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鸦片战争结束。(2)《南京条约》主要内容及其危害①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②赔款2100万银元。开创了列强勒索赔款的恶例,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即五口通商。使中国东南沿海门户洞开,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便利了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④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即协定关税。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便利了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1843年《南京条约》附件:A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破坏了中国的贸易等主权,便利了列强侵略中国。C居住及租地权。为列强在中国建立租界提供了借口。◆美国率先取得军舰在通商口岸“巡查贸易”权。破坏了中国的领海权。◆法国率先取得传教权。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的文化侵略。(3)影响(危害):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B(1)概况:1856—1860年;英、法组成联军,美国、俄国以调停人的身份共同参与侵略。(2)结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英、法获得更多的在华利益;沙俄侵占了中国东北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3)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3、中法战争:1883—1885,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B4、甲午中日战争B和《马关条约》签订:C(1)概况: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战争,1895年4月,《马关条约》的签订,战争结束。(2)《马关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学考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408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