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天津外国语MTI百科知识中华文化概览郑铁生中文Word/PDF版序文化的存在是多元的,东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具有悠久的历史。如果任由文化差异的继续发展,势必造成深深的文化隔阂,甚至文化冲突。因此,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进程的不断进展,借鉴外来文化、宣传民族文化、加强文化交流成为国内外的一种共识。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在不断深入学习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为了向海外朋友介绍灿烂的华夏文明,帮助外国友人系统、便捷地了解中国文化,天津外语音像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了这部《中华文化概览》。本书内容涉及的都是中华文化中最有代表性、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素材,如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影响深远的儒、道、佛家思想,独具特色的中医、武术、戏剧文化,还有诸如货币、科技、工艺、饮食、美术、曲艺、对外交流等文化领域。本书配有DVD-ROM光盘,分为汉英、汉日、汉韩三个版本,集图片、文字、声音于一体,声情并茂、图文并举,每一章节都在安排精短文章之外又增加了词语注释,便于外国朋友了解中国文化,学习汉语知识;与此同时,书中详细介绍了大量名词术语、史地概念、哲思理念,对于我国广大外语学习者深入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语言是文化的标记和符号,是文化的承载。本书既是文化交流作品,又是语言学习读物,既适合那些对中国文化具有浓厚兴趣的外国朋友,也适合国内有志于从事跨文化交际和文化传播事业的人士作为学习和工作之用。当今,东西文化的融合已成为历史的趋势,各民族创造的文化都是人类共同拥有的文明宝库中的一部分,为此,希望《中华文化概览》在融通世界、传承文明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是为序。天津外国请大学校长:修刚2010年5月前言今天,是中国真正走向世界与各民族进行对话的伟大时代。愈是改革开放,愈是国人同外国朋友交往频繁,愈是感到弘扬中华文化迫在眉睫。另外,要提高国人的文化素质、自豪感、凝聚力和爱国心,也十分需要全面、系统地传授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摆在你面前的《中华文化概览》,适逢盛世,用当其时。它既适合中国的广大读者阅读,也适合具有中、高级汉语水平的外国朋友阅读。具体说来,编写《中华文化概览》双语读本,动机有二:第一,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学习汉语。不少外国留学生表示,提高言语能力,感到最难理解的是汉语中所蕴涵的中华文化因素。帮助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言的同时,较为系统和迅速地了解中国文化,是编写这本书的基本动机。第二,多年来,无论是学外语的学生、教师,还是在中国国土长大的学者、官员、商人,在同外国朋友交流的过程中,既感到对中华文化知识的缺失,也不知道怎样用外语对其进行准确的表述,很难准确地把中华文化介绍给外国朋友。双语读本最大好处就是在展现中华文化知识的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相应文化知识的外文表述范本。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深邃,如何使本书做到既广博又精要,是我们遇到的首要问题。所谓广博,即尽可能系统地介绍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基本特色,全书十八个章节基本上涵盖了中华文化的各个范畴。所谓精要,即选择最有代表性、最具亮色的文化素材,“以一目尽传精神”。连选中华文化各个方面的精要内容,形成了本读本知识结构的搭建。同时,我们遵循了三个原则,-、力避“选篇集萃”,突出文化内容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二、力避内容庞杂散漫,突出具体文化范畴的讲述;三、力戒专业性的艰深,做到通俗易懂。当你阅读了《中华文化概览》,再到名胜古迹、博物馆、画廊、作坊、剧院、餐馆等场所,实地领略巾华文化时,你会产生更加深刻具体的感受,也会对中华文化产生更浓郁的兴趣。郑铁生2010年5月目录:前言第一章龙的故乡一、龙的文化二、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三、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四、《周易》五、司马迁和《史记》第二章孔子和儒家一、孔子与《论语》二、孔子与儒家经典三、曲阜与“三孔”第三章老子与道教一、老子二、道教三、道教的养生术四、道教的洞天福地第四章佛教在中国一、玄奘取经二、四大石窟三、四大佛教名山四、藏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寺庙第五章古代教育一、官学与私学二、书院文化三、科举制四、《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第六章古代科技一、四大发明二、祖冲之和圆周率三、郭守敬修订历法四、李冰和都江堰五、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大运河第七章古代建筑一、园林建筑二、宫殿建筑——北京故宫三、陵墓建筑四、万里长城五、古都的建筑第八章古代工艺一、青铜器二、兵马俑三、唐三彩四、瓷都景德镇和五大古窑五、四大名砚六、中国的雕刻七、玉器文化八、四大名绣九、“泥人张”与惠山泥人十、扎染第九章古代文学一、《诗经》和楚辞二、唐诗三、宋词四、明清小说第十章中国美术一、中国画二、书法三、篆刻第十一章中国民问乐器、歌舞一、乐器二、民歌三、民族舞四、秧歌五、舞狮第十二章中国戏曲一、京剧艺术二、秦腔、皮影第十三章曲艺、杂技一、曲艺二、吴桥杂技第十四章中医文化一、阴阳五行与医学二、《黄帝内经》三、神医华佗四、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五、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六、望闻问切七、针灸铜人第十五章货币文化一、贝币、布币、刀币、方孔铜钱、铜圆二、金币、银币三、纸币四、纪念币第十六章饮食文化一、宫廷御膳二、四大菜系三、面点小吃四、传统筵席五、酒文化六、品茗之道第十七章中华武术一、拳术二、武术与养生三、武术与兵法四、十八般兵器五、十八般武艺第十八章中外文化交流一、东渡日本的鉴真和尚二、丝绸之路三、东渡日本的鉴真和尚四、马可·波罗到中国五、郑和下西洋编后语第一章龙的故乡一、龙的文化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起源于远古的图腾崇拜。甲骨文中的“龙”字,商周青铜器的龙纹,以及玉件上雕的草龙,都呈现出一种长躯、巨口、有角、有爪的兽形。从龙的起源和发展脉络可以看出,经过人们的想象和加工,创造出这种超自然、超人类自身的动物形象,具有神的伟力,受到人们的崇拜。传说龙能上天入海、兴风作雨、变幻元穷,有雷电之威、霓虹之彩。《说文解字》[1]:“龙,麟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今天常见的龙的造型,汉魏时代己奠定了基本形态,隋唐以后就基本上没有变化了。而作为祥瑞物的崇拜,可以说,中华大地是龙的故乡、龙的家园。龙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走过了漫长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君子在位,则神龙出”,龙是帝王至高无上皇权的象征,所谓“真龙天子”,而帝王要穿龙袍,坐龙椅,乘龙辈(nian)。但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龙的形象及蕴含的文化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演化,越来越多元化。在民间,崇拜龙的主要原因是龙可以兴云致雨。古老的中国是农业社会,人们总是希望风调雨顺,于是龙以体现民意的方式出现。人们向龙王顶礼膜拜,祈求降雨,并以赛龙舟、舞龙灯的方式欢庆或预祝五谷丰登。可以说,中华几千年农业文明孕育了中国龙,中国龙文化伴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不断走向成熟。如今,龙文化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不管是工艺美术、建筑名胜、歌舞影视.还是岁时节令、婚丧礼仪、服饰冠履,龙都作为重要的文化元素,以盘旋、腾跃、奋飞等多种形式,占据着醒目的位置,体现着龙文化的蕴涵。人们读龙书,演龙戏,唱龙歌,要龙绊,栽龙树,以龙为名;人们说龙,写龙,画龙,雕龙,赏龙,立志成“龙”,望子成龙,处处有龙,时时见龙。直到今天,人们对龙依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一些重大的庆典中,往往有龙的形象出现,年年春节、中秋等佳节,都喜欢舞龙!龙是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都和自己有一种割舍不断、血肉相连的情感。-------------------------------------------词语注释【1】《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由个人独立编撰完成的字典,成书于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作者是许慎,字叔重。全书收字9353个所释的手以小篆为主体分析字形结构,根据部首,归纳为540部,系统全面解释字的形、音、义的新体制,在中国文字学史上具有开创之功。二、传说中的祖先——黄帝黄帝生活在距今五千多年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姓公孙,号轩辕、有熊氏,居住在陕西北部的黄土高原一带,因为黄土地而得名。后来,他率领部落迁居到河北涿鹿附近定居下来,开始发展畜牧业和农业。当时,中国黄河、长江流域一带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黄帝是传说中最有名的一个部落首领。跟黄帝同时代的另一个部落首领叫做炎帝,姜姓,号神农氏。相传他改进农具,教人耕田、遍尝百草,总结了草药的各种用途,开辟了集市,使人们互通有元。炎帝最早住在中国西北方姜水[2]附近,后来,炎帝族和黄帝族发生了冲突,双方在阪泉[3]打了一仗,炎帝失败。这时候,有一个九黎[4]族的首领,名叫蚩尤[5](Chiyou),十分强悍,常常侵略别的部落。黄帝联合各部落,在涿鹿与蚩尤展开了一场大决战。最后黄帝战败击尤,统一了中原部落,建立了部落联盟,黄帝因而受到了许多部落的拥护,从此,黄帝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黄帝统一中原以后,率领他的部落生活在桥山[6]以及陕北黄土高原周围,并在这里繁衍生息。据说,黄帝创造文字,制造舟车,培育蚕桑,从事纺织,制定历法,研制算术,经过一番艰苦努力,建立了伟大的功绩。历史上尧[7]、舜[8]以及夏、商、周三代帝王相传都是黄帝的后裔。西汉时期司马迁写的《史记》就是把黄帝时期作为中国历史的开端来记载的。黄帝统一了黄河流域和中原各民族,促进了中原地区最初的文化大融合,奠定了华夏史前文明。因此,中国人都尊崇黄帝为华夏族的始祖自己是黄帝的子孙,由于炎帝族和黄帝族原来是近亲,后来又融合在一起,供人祭祀。所以中国人又常常把自己称为炎黄子孙。-------------------------------------------词语注释【1】泳庇:今河北省涿鹿县南。【2】姜水:今陕西宝鸡地区境内。【3】阪泉:今河北涿鹿县东南。【4】九黎族:传说中的上古部落名。【5】蚩尤:传说中的古代九黎族首领,与黄帝战于涿鹿,失败被杀。【6】桥山:今陕西黄陵县。【7】尧: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名。【8】舜: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名。三、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具有成熟形态的文字。清代末年,在北京做官的山东福山人王懿荣最早发现龟板上的甲骨文,并打听到龟板出土的地方——安阳。这些龟板上的字,因为是商代至周初契刻在龟甲或牛的肩胛骨上的,所以叫“甲骨文”。由于它们大部分出土于商代都城的遗址一一安阳,所记的都是占卜的事情,商亦称殷,所以又称殷墟卜辞[1]。商代的统治者对很多事情都要进行占卜,通过被烧灼的甲骨上的纹路来了解上天的意志,判断事物的吉凶。占卜完毕,就将占卜的时间、人名、所问事情、以及占卜结果以及鄂后验证刻在上面,形成了具有简明叙事特征的甲骨文。已经发现的甲骨文有四五千个。经过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们的分析、判断,能够辨认的有一千七百多个。甲骨文有名词、形容词和数词等,主语—谓语—宾语的基本语序固定,也有一些复杂句;不仅有象形字、会意字,而且有了形声字。1977年,陕西岐山、扶风两县间的周原遗址中,又出土了西周的甲骨文字。甲骨文的使用,使中国历史开始了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从中可以考证出殷商时代的社会制度、礼节、历法等。世界上一些占老民族在4500年前也有使用过文字的,然而这些文字到后世都已失传,成为与后来通行的文字毫无关系的死文字,唯有甲骨文早在商代就以比较成熟形态的文字通用于我国中原大地,并与周代青铜器铭文,战国秦汉的简牍、帛书文字,魏晋的石刻文字发展相联系。汉字从甲骨文、金文、篆、隶书,直至演变为今日通行的楷书,几千年来与时俱迸,一脉相承,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甲骨文是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中国最早的文字,研究甲骨文也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甲骨学。-------------------------------------------词语注释【1】殷墟卜辞:殷人占卜,常将占卜人姓名、占卜所问之事及占卜日期、结果等刻在所用龟甲或兽骨上、间或亦刻
本文标题:中华文化概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416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