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世界观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的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同时又是方法论。方法论是关于认识改造世界根本方法的理论。哲学是最高层次的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亦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凡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都属于唯物主义派别。凡断言意识是世界的本质,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则属于唯心主义派别。凡是主张思维与存在之间有统一性的即主张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的哲学,都属于可知论。凡是主张思维与存在之间没有统一性的,即主张思维完全不能或不能完全正确认识存在的哲学,都是不可知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由于:(1)它是任何哲学和哲学家都不能回避的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2)它的第一方面,即是思维与存在之间何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哲学中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3)它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根本原则和理论依据。(4)它是社会实践中的基本的问题。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哲学。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2)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在建立和证明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决定性作用,进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牢固的自然科学基础。(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的理论体系。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其中的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与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的理论体系。(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5.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南。(2)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们鉴别理论和路线是非的能力。(3)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运用概念的艺术,提高理论思维的能力。第二章物质与意识1.物质的定义(1)唯心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从其思维决定存在。精神决定物质的根本立场出发,都完全否定物质的客观存在性,总是将物质规定为某种精神的产物。(2)旧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旧唯物主义,从其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根本立场出发,都能坚持物质的客观存在性,但存在着对物质的一些不科学的认识。(3)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的认识集中体现在列宁的物质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存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对立表现在,二者是相互区别、绝对与相对的关系,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运动是绝对的,即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永恒的运动,这是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即静止是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这是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二者相互贯通,不可分割。在运动与静止关系上有两种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否认运动,只讲静止,将静止绝对化的形而不动论;另一种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只讲运动,否认静止的形而上学相对论和诡辩论。3.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2)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4.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1)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意识作用本身就是一个主动的创造性过程。(2)意识的能对作用表现为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展开的。(3)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上。(4)意识能动突出的表现在对客观世界改造上。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途径与作用:(1)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2)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3)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5.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首先强调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以承认并遵循客观规律性为前提,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充分发挥人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主体性作用,其次,客观规律的发展和运用,都需要充分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6.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具体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事物本身的真实情况出发,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认识事物,反对用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物的真相。(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按客观事物不断变化着的实际认识事物,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反对用僵化的思想观点看待事物。(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如实地揭示客观事物固有的规律性,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反对违背客观规律的主观臆断和盲目蛮干。第三章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1.联系的定义及其性质所谓联系也就是关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2.发展的定义及其实质唯物辩证法所讲的发展,是指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的心原因(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范畴的关键。(3)是否承认矛盾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4)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方法4.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1)既然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就是要把事物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起来,定性研究是认识的基础,定量研究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2)既然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特定的度,就是使我们的认识和实践与事物本身的度相结合,掌握适度的原因。(3)既然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就要处理好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既要重视点滴的积累,又要苦于抓住机遇,将事物推向新的发展阶段。5.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及意义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是由新旧事物本身的性质特点决定的。(1)就新旧事物自身的情况和它们与环境的关系的来看,新事物有新的要素,新的结构和新的功能,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而旧事物结构僵化,功能衰退,要素陈旧,不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2)就新旧事物之间的关系来看,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孕育成熟的,对于旧事物来说,新事物既是促使其灭亡的因素,也是其赖以存在的因素,它是旧事物本身无法克服的,无法消除的东西;对于新事物来说,它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腐朽的、过时的东西,同时吸取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仍然适应新历史条件的东西,并增添一些为旧事物不能容纳的东西,因而它在内容上比旧事物丰富,在形态上比旧事物高级,在比旧事物合理,在功能上比旧事物强大。(3)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的创造活动的产物,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反映着社会生活进步的要求,因而最终能得绝大多数人,特别是有远大前途的社会的支持。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规律,在社会生活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把握这一规律,对于理解社会生活,认识社会发展,增强人们为社会进步事业而奋斗的信念,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把历史必然进步的信念融入到踏踏实实的具体工作中,即不因暂时的挫折丧失前进的信心,也不因历史必然进步而放弃主观努力以求坐享其成。6.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即个性与共性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这主要三个方面:第一,矛盾与特殊性相互区别,即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第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依存;共性统摄个性,没有无个性的共性,第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转化,即随着事物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共性与个性可以相互过渡相互转化。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在唯物辩证法中占有重要的理论地位,在认识和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就人类认识过程而言,从对个别、特殊事物的认识上升到一般,共性的认识,再用一般,共性的认识指导对其他个别。特殊事物的认识,这正是人类获得正常秩序,若不如此,人类认识就不能得丰富和到接近真理。第二,就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而言,共性与个性相互结合的原理是毛泽东同志确立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哲学基础,也是邓小平同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指南。7.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道路又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自我发展的道路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不能只看到发展道路的前进性,而看不到事物前进道路曲折性,把事物想得过于简单,以致犯急躁冒进的毛病;也不能只看到发展道路的曲折怀,而看不到事物是在曲折中前进的被困难吓倒,悲观失望,进而无所作为。8.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现象与体质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1)现象与本质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首先,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表面的东西,是事物本质的具体表现;本质则是同类现象的共性,是内部深藏的东西,其次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具有较大的流动性;本质则是相对的平静,相对稳定的,再次,现象是显于外部的可以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则是隐于内部的,只能靠人的理性思维能把握。(2)现象与本质又是辩证统一的,本质是现象的内在根据,本质决定着现象,现象从属于本质,总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对科学研究和工作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首行,本质的对立与统一,表明科学研究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能性,科学研究的任务就在于大量现象的研究去发现本质,达到对事物的科学认识。其次,在实际工作中,要把现象看作人们的向导透过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9.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1)内容与形式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2)内容与形式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3)内容与形式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运动矛盾。内容与形式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1)根据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特别注意事物的内容,反对片面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2)根据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原理,还就重视形式的作用,反对形式虚无主义。(3)根据内容和形式矛盾运动的原理,当形式对内容起促进作用时,要保持形式的相对稳定性,而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甚至阻碍内容发展需要时,就要抛弃旧形式,选择和创造新形式,以适应内容发展的需要。10.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原因与结果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1)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表现在:(2)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3)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1)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是进行科学研究,取得科学认识的前提。(2)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有利于总结经验教训,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条件。(3)准确把握因果联系,能够增强工作中的预见性。11.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必然性与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2)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表现在:一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依赖的;另一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必然性与偶然性范畴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1)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的辩证法是反对形而上学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428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