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轮复习1】教程
必修二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进程所谓经济就是指个人、社会团体、国家和社会以创造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条件为目的、以获取个人和社会利益为动力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社会制度和所从事的社会活动。地位: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经济问题是国家问题之根本。政治发展史经济成长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古代经济基本结构近代列强入侵及民主革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的外交成就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西方希腊民主、罗马法、欧美代议制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发展和新变化马克思主义与社’制度的建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当今世界政治的多极化趋势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与必修1政治文明历程主要内容比较基本线索和整体结构(1)纵向线索: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讲起到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再到20世纪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以及中国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结束于经济全球化日趋明显的现状。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即现代化的进程。(2)横向线索:展示了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着重分析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从全球文明的角度考察世界历史,从世界各地域、民族、国家间的互动联系角度揭示人类文明的演进,即全球史观。总之,生产力发展(现代化)和人类社会交往的发展(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从涉及的内容来说,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及经济政策、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从知识掌握的层次看,主要包括总体特征、经济发展原因、表现及影响四大块。学习方法点拨如何学习经济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农业手工业商业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始终。---汉景帝中古经济关系农业:立国之本手工业:是农业的补充,长期依附于农业商业:是农业的补充,末业,增强经济活力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导语解析1、古代中国农业的地位与成就:①立国之“本”②技术成熟、管理完备③对世界贡献卓越2、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形式和基本形态:3、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点:4、古代中国工商业发展特点:①小农个体经营;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①农民的负担沉重;②土地私有制为主①手工业以官营为主,管理严格;②商业被看做“末业”,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教材从什么角度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神农的传说(阅读)----农业的起源刀耕火种—“以牛田”----农业耕作工具和技术的发展沉重的赋税和力役(阅读)----古代农民的地位和处境贫者无立锥之地----古代土地制度的变迁大禹和他的继承人----水利工程和灌溉技术的进步教材主要介绍了古代农业的发展表现和原因熟悉教材国内史学界一般将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大阶段。所谓原始农业是指人类社会早期最原始、最简陋的农耕生产。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大致属于这个时期。传统农业则以铁犁牛耕、精耕细作为其典型形态。整个封建社会都属于传统农业。至于现代农业,一般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后出现的农业现代化,它首先发轫于西欧,然后向世界各国扩散。我国的现代农业一般认为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形成,至今还在进程之中。神农农神被国际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联合国授予“杰出的发明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一.“神农”的传说—农业起源(阅读)P4神农氏,又称炎帝,“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农具和耕作技术1、中国古代农具的变迁原始社会:农具材料—木、石、骨主要农具—耒、耜、石刀、石铲等骨耜石器(1)生产工具商周:农具材料—青铜(大多数青铜器作为礼制象征)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农具和耕作技术春秋战国:农具材料—铁器(成为古代主要的农具材料)主要农具—铁犁、铁铲、铁锄铁制农具汉代:铁制农具数量增多农具改进:曲柄锄(中耕)、大镰(收割)、耧车(播种)(1)生产工具农具—少量青铜农具耧车(2)灌溉工具:戽斗(原始社会)、翻车(魏晋)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农具和耕作技术戽斗(hudou)翻车:灌溉工具,把低处的水引到高处。1、中国古代农具的变迁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农具和耕作技术唐:立井水车(北)高转筒车(南)筒车与翻车:水力取代了人力备注:宋代出现水转翻车是以水力为动力的。(2)灌溉工具:宋代:水转翻车明清:风力水车2、中国古代耕作技术的进步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农具和耕作技术(1)原始耕作方式:刀耕火种(西汉时期的南方仍然采用)铁犁牛耕一牛一人二牛三人二牛一人二牛二人耦犁法一牛挽犁法(东汉开始出现)唐:曲辕犁的出现(灵活;控制)(2)先进的耕作方式(春秋战国出现,汉代普及)(2010年天津)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铁犁牛耕的出现B.耕犁技术的成熟C.精耕细作的开始D.单位亩产量提高B(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4题)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8(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A.战国B.秦C.西汉D.东汉D思考1:根据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发展特点。1)生产工具:2)耕作技术:3)生产动力:思考2:结合材料评价古代农耕工具和耕作技术的发展。积极1: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汉书》上记载西汉时农民每年亩产约一石半,而《昌言》上说东汉时的农田平均亩产约为“亩收三斛”,亩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积极2: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习俗、姓氏、文字)当时有些人还以牛或牛耕作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又有司马牛名犁,晋国有个力士叫牛子耕。男牢家局限: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石器——青铜器——铁农具。刀耕火种——铁犁牛耕。人力——畜力——自然力。三.贫者无立锥之地---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历史时期土地制度表现形式奴隶社会(商周)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奴隶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井田制(集体劳动)地主土地私有制(主体)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材料反映了古代社会哪些现象?导致什么影响?当时人们提出怎样解决方案,结果如何,为什么?现象: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危害:小农破产,国家财政减少;社会动荡不安,影响中央集权方案;①农民平均口号;②统治者改革,未果。原因: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物2009高考天津文综)对右图所示内容认识正确的是A.政府奖励垦荒耕地数量增加的情况B.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记录C.农村土地专业化经营的情况D.国家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明朝的“鱼鳞图册”D四.大禹和他的继承人---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1、起源:大禹治水2、战国:秦国----都江堰和郑国渠4、汉代:王景治理黄河;井渠(关中)井渠法的发明,是我国古代一项独特的创举。它既能解决在地表无法开渠的问题,又能减少明渠水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和渗漏。井渠法很快就推广到甘肃、新疆一带水分容易蒸发的干早地区。至今仍在新疆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坎儿井,就是在井渠的基础上加以发挥改进而成的。3、秦朝: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材料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郑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嬴政)乃使卒为之。——《资治通鉴》卷六请回答:(1)在上述材料反映的事件中,秦王做出了什么决策?秦王的决策导致了什么结果?(2)结合郑国渠和都江堰的修建,说明水利设施建设对增强综合国力的作用?坚持完成郑国渠的开凿。郑国渠的开凿使关中地区大量田地得到灌溉,秦日益强大,最终灭掉六国作用:农田灌溉;减轻洪涝灾害;解决交通运输困难,有利于农业、商业发展,朝廷财政收入增加、人民生活和政局的稳定五.农学著作《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四篇是先秦最系统的农学著作汉代农书:《四月民令》《氾胜之书》农书:水利著作:《河渠书》《沟洫志》《便民图纂》明代:总结1:古代农业发展表现(角度:农具;技术;水利;土地制度等)古代中国农业发展表现原始商周春秋战国两汉魏晋隋唐宋--清生产工具耕作技术水利灌溉土地制度组织方式耒耜、石刀、石斧、石犁耒耜和少量青铜农具铁农具(开始使用和逐渐推广阶段)曲柄锄、大镰耧车刀耕火种(火耕)铁犁牛耕(形成阶段)铁犁牛耕普及出现耦犁、一牛挽犁(改进和普及阶段)曲辕犁(完善阶段)大禹治水李冰:都江堰郑国:郑国渠关中井渠王景治黄河翻车立井水车-北高转筒车-南水转翻车、风力水车氏族公有井田制确立到瓦解封建土地制度确立均田制集体劳动个体劳动小农经济总结2: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特点。经济形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耕作技术:以铁犁牛耕为主,精耕细作,技术成熟,世界领先生产目的: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经营形式: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封闭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以家庭为单位,个体分散经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精耕细作”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关键词: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男耕女织;小农经济;自给自足所谓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其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即为满足生存而生产,不是为市场的需要而生产.★把握要领:从生产目的角度;可以是农业经济,也可以是手工业经济易混点: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的区别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的基本形式。★把握特征: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主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1、自然条件的良好与恶劣(天气;气候;土壤等)3、生产力——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根本原因)①农具与技术的改进(工具;水利工程的兴修等)②农民(劳动力的充足与否;劳动者积极性)③劳动对象(土地资源的开垦、新品种的开发与引进)4、生产关系--人类处理社会条件的能力①土地所有制的变化(土地制度)②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统治者的重视等)③产品的分配(赋税制度的合理与否)2.国家统一、政局稳定是前提总结3: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关键词:生产工具;耕作技术;水利建设;政府政策;政治环境(2)不利因素:地主土地所有制;土地兼并赋税徭役的沉重;社会环境的动荡;自然条件的恶劣总结4: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1)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农业发展→治民→治国)(2)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力强的标志。(3)农业的发展,也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4)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2)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3)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1)自身四大弱点①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生产,分散经营;②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③落后性: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局限:积极:关键词:安定民生;富国强兵;推动工商业;中古文明基础(对传统观念影响:多子多福、安土重迁),四大弱点(1)农业经济发展,要靠政策、科技、人民的劳动;(2)稳定的政治局面,是经济发展的保障;(3)要形成产业结构合理促进农业协调发展;(4)农业发展要与环保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总结5:中古农业发展史给我们的启发: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B.商品经济的极端落后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春秋时
本文标题: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轮复习1】教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457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