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04姓名、字号.ppt.Convertor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姓名、字号姓名平时我们碰到一个陌生人,要想与之沟通,总要问“您贵姓?”“您尊姓大名?”我们国家举行重大会议,公布人事安排,凡有多人担任同样职务,或其他场合如书的编者、作者为多人时,排顺序往往是“以姓氏笔划为序”。那么什么是姓氏?姓、氏是一样的,还是不同的?名又是怎么回事?我们在看古书,小说、古典戏剧时往往会碰到同一个人在他的姓名之外,又有字、号的情况,有时还不止一个号,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称呼。人和妖精都是妈生的,不同的人是人他妈生的,妖是妖他妈生的……你妈贵姓啊?姓《说文》:“人所生也。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感天而生”是始祖所感生的图腾物,西周以后被附会为“天”。“因生以赐姓”实指因图腾称号作为姓。可见“姓”本义指所感生之物。汉代王充《论衡·诘术篇》:“古者,因生而赐姓,因其所生赐之姓也,若夏吞薏苡而生,则赐苡氏。商吞燕子而生,则姓为子氏,周履大人迹,则姬氏其立名也”。禹的母亲因吞食了薏苡,于是受孕而生下了大禹,故夏人以薏苡为其图腾,并以“姒”为姓;商的祖先契因为其始祖母简狄吞食玄鸟(燕子)的“子”(即卵)而生下了契,故商人便以玄鸟为图腾,并姓“子”。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不少古姓如姜姬姚嬴姒等都加女旁,这暗示先民曾经经历过母权社会。后来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例如旧说商人的祖先是子姓,后来分为殷、时、来、宋、空同等氏。这样,姓就成了旧有的族号,氏就成了后起的族号了。《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周代的姓氏制度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有密切联系。贵族有姓氏,一般平民没有姓氏。上古时的“百姓”即百官。《尚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诗·小雅·天保》:“群黎、百姓,遍为尔德。”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氏是用来“明贵贱”的,姓是用来“别婚姻”的,二者的作用不同。上古同姓不婚,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为重要,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例如:孟姜伯姬仲子叔姬季芈出嫁以后如果要加以区别,就采用下列几种方法:1.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或氏。例如:齐姜晋姬秦嬴陈妫国姜(国,氏。)2.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例如:秦姬芮姜息妫江芈3.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例如:赵姬(赵衰妻)孔姬(孔圉妻)秦姬(秦遄妻)棠姜(棠公妻;棠,邑名。)4.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例如:武姜(郑武公妻)昭姬(齐昭公妻)共姬(宋共公妻)敬嬴(鲁文公妃)文姜(鲁桓公妻)齐归(鲁昭公母)氏“氏”本义指氏族,氏族即支族,指分化的各族。从语音看,“氏”与“支”古音同。氏的情况比较复杂。(1)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例如:郑捷(郑文公)、蔡甲午(蔡庄公)、齐环(齐灵公)、宋王臣(宋成公)(2)卿大夫及其后裔则以受封的邑名为氏。例如:屈完、知罃、羊舌赤、解狐(3)或以所居的地名为氏。例如:东门襄仲、北郭佐、南宫敬叔、百里孟明视。(4)或以官名为氏。例如:卜偃、祝鮀、司马牛、乐正克(5)古人还有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的。例如:孔丘(宋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仲孙阅(鲁公子庆父之后,庆父字仲)、叔孙得臣(鲁公子牙之后,牙字叔)季孙肥(鲁公子友之后,友字季)、庄辛(楚庄王之后)此外,还有以技为氏的。如巫、陶、甄等。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而为一,汉代则通谓之姓,并且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就都能有姓了。后世有非汉族的复姓。例如长孙、万俟、宇文、慕容、贺兰、独孤、拓跋、尉迟、呼延、秃发、乞伏、仆固、歌舒,等等。字号名字古人有名有字。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字是人成年举行冠礼后所取的,用以表示其社会权利和义务的标志。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风操》中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体即指人的身体,亦即其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而德指由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德性操守。夏商两代留下来的一些人名如孔甲、盘庚、武丁等和干支相联系,可能和生辰有关。春秋时有些人名如“黑肩”(周庄王时的周公),“黑臀”(晋成公)、“黑肱”(鲁成公)等应是以生理特征命名的。郑庄公名“寤(牾)生”,则是他母亲难产的纪实。可见那时有些名字还是很朴素的。名与字的关系“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论衡·诘术篇》:“其立字也,展名取同义,名赐字子贡,名予字子我。”《白虎通义》:“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屈原在《离骚》里自述:“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就是“平”,“灵均”就是“原”。他名“平”字“原”,“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东汉创制地动仪的张衡字平子、“击鼓骂曹”的文学家祢衡字正平”;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又如唐代书法家褚遂良字登善、宋代文学家曾巩字子固。“名”和“字”有意义相辅的,如:东汉“举案齐眉”的文学家梁鸿字“伯鸾”;西晋文学家陆机字士衡。司马耕字子牛。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因能“补”过才能“无咎”。宋代史学家《通志》的编者郑樵字“渔仲”;“渔翁”又常戴“笠”,清代文学家李渔字笠翁。“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字子昂、清代作家管同字异之,他们“名”、“字”中的“熹”与“晦”、“頫(俯)”与“昂”、“同”与“异”都是反义。名字字形对应:名与字在字形上相关,或者将名析分为字,或者取名之偏旁为字或字中的一个字。如:谢翱字皋羽,昭晔字日华,许恕字如心,许舫字方舟,林佳字吉人,张位字立人,毛奇龄字大可,林侗字同人,张翚字羽军,孙鲂字伯鱼,黄淼字水心,程尚志字心之,胡拱辰字共之等。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先秦时,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长幼,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孟姜女就是姜姓的长女。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唐代抵抗安禄山的名将颜果卿和他的弟弟颜曜卿、颜春卿共用“卿”字,和他们同辈的堂兄弟颜真卿也用“卿”字。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明神宗的儿子朱常洛(明光宗)、朱常瀛、朱常洵等,第二字共用“常”,第三字共用“氵”旁;吊死在景山上的明崇祯帝朱由检和他的哥哥朱由校(明熹宗)、堂兄弟朱由榔(南明永历帝)、朱由崧(南明弘光帝)等第二字共用“由”,第三字共用“木”旁。在这种情况下,姓名中的第一字是和父、祖共用的族名,第二字和第三字的一半是和弟兄等共用的辈名,具体到个人身上就只有半个字了。号除了名、字,有些古人还有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如唐代李白的青莲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清代郑燮的板桥、朱用纯的柏庐等,都是后人熟知的;有些别号的使用率(如苏东坡、郑板桥、朱柏庐等)甚至超过本名。别号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像姓名要受家族、行辈的限制,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发或标榜使用者的某种情操。别号中常见的“居士”、“山人”之类就是为了表示使用者鄙视利禄的志趣。宋代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就是以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共六个“一”取号。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忧世愤俗,被权贵们讥为不守礼法,他就自号“放翁”,表示对他们的蔑视。明末画家朱耷在明亡后取号“八大山人”,来抒发自己怀念故国的悲愤之情。当然,更多的官僚缙绅和封建文人所取的各种动听的别号只不过是附庸风雅、沽名钓誉的幌子。绰号另外还有“绰号”,这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人的刻画和形容。春秋百里奚沦落楚国,被秦穆公用五张羖皮赎回相秦,人称“五羖大夫”,可算是古代的绰号。唐代奸相李义府外柔内奸,被人称为“笑中刀”,又号为“人猫”;宋仁宗号“赤脚大仙”;宋代王珪任宰相十多年除“取旨、领旨、传旨”外不干别的事,当时号为“三旨”相公。《水浒》里梁山上一百○八人个个都有绰号,大都准确地描摹了人物性格、特长或生理特点,这些绰号作为姓名的代称,更是人们所熟知的。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据说谥号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其实,这往往是虚伪的,不符合事实的。谥法,是给予谥号的标准。谥号是固定的一些字,这些字被赋予特定的涵义,用来指称死者的美德、恶德等。谥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表扬的,例如:经纬天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睿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纲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智曰献、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2)批评的,例如: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杀戮无辜曰厉(3)同情的,例如: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慈仁短折曰怀。庙号封建皇帝在谥号前面还有庙号。从汉代起,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则称为太宗、世宗等等。举例来说,汉高祖的全号是太祖高皇帝,汉文帝的全号是太宗孝文皇帝,汉武帝的全号是世宗孝武皇帝,魏文帝的全号是世祖文皇帝,隋文帝的全号是高祖文皇帝,等等。尊号从唐代起,皇帝还有尊号,这是生前奉上的。例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宋太祖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受尊号为“应天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尊号可以上好几次,都是尊崇褒美之词,实际上是阿谀奉承。也有死后上尊号的,例如唐高宗死后,到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上尊号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这种死后所加的尊号也可以说是谥号,这样,谥号的字数就加多了。大成至圣文宣王,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上其他周代贵族男子字的前面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性别,这样构成男子字的全称。例如:伯禽父仲山甫仲尼父叔兴父有时候省去“父”(甫)字,例如:伯禽仲尼叔向季路有时候省去排行,例如:禽父尼父羽父有时候以排行为字,例如管夷吾字仲,范雎字叔,鲁公子友字季,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周代贵族女子字的前面加姓,姓的前面加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母”或“女”字表示性别,这样构成女子字的全称。例如孟妊车母,中义母,等等。有时候省去“母”字,例如季姬牙;有时候省去排行,例如姬原母;有时候单称“某母”或“某女”,例如寿母,帛女。但是最常见的是在姓上冠以排行,例如孟姜、叔姬、季芈,等等。古人名字连着说的时候,通常是先称字,后称名。例如孟明(字)视(名)、孔父(字)嘉(名)、叔梁(字)纥(名),等等。在唐代还常以行第连同姓名官职等称人。王维有诗题《送元二使西安》、唐诗中屡见《答王十二》、《问刘十九》、《同李十一醉忆元九》、《送裴十八图南》、《寄丘二十二员外》之类的题目,都是以行第称人的。如李白是李十二、韩愈是韩十八、柳宗元是柳八、元稹是元九等。行第还可连同名和官职并称,如裴图南称裴十八图南、杜甫称杜二拾遗、白居易称白二十二舍人等。宋代也还有此风习,如秦观称秦七、欧阳修称欧九、黄庭坚称黄九等。孔氏宗族视修谱为合族大事,通过修谱可以把居住分散、血缘关系相对疏远的孔氏族人组成一体,从而达到“详世系、联疏亲、厚伦谊、严冒紊、序照穆、备遗忘”的目的,修谱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和清查“外孔”的渗入。在明代以前,孔氏后裔没有固定的行辈,那时人数尚少,各家取名很随意。从四十五代起,已注意订定行辈,但还不严格,同辈人多采用同一偏旁或同一字作行辈字。明代初年,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十字作为行辈字,从五十六代起排,此后孔氏族人不准随便取名。衍圣公府还专门颁布了《孔氏行辈告示》:“……今依所定吉字开列于后,凡我族人俱当遵照所开列行辈,取名训字。有不钦依世次随意妄呼者,不准入谱。”明崇祯年间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文化常识+04姓名、字号.ppt.Convertor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462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