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附件:基础资料汇编1、基本情况石堰坪村位于永定区王家坪镇东南部,东径110°52'58.7'',北纬29°02'43'',东与常德桃源县牛车河乡毗邻,南与怀化沅陵七家坪镇接壤,北与本市慈利县交界。距世界自然遗产张家界65公里,距桃花源70公里,距沅陵伍强溪50公里,地处三处风景的大旅游圈中心地带。影响聚落选址的因素很多,不仅包括自然生态因素,还包括社会文化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因素,石堰坪村的选址,显示了多种因素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其顺山势依次而造在定居之初,自然环境作为主导影响因素,使得石堰坪村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自觉保持着整体形态的稳定状态。全村面积1700公顷(约25000亩),现居住有土家族696人,11个村民小组,182栋吊脚楼,核心保护区85栋,这里古木参天,植被完好,景色秀丽,森林覆盖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一个历史悠久、民俗文化丰富的土家村寨。2、历史沿革从西汉高祖五年(公元202年)置沅陵县,以境内溪河注入沅水之故,石堰坪一直隶属于沅陵。历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至民国,建置未变。建国后1953年才改隶大庸。至清初区划,沅陵县分十二都,石堰坪隶属于九都。1911年,成立中华民国。建置系统仍承袭清制,石堰坪仍属九都。民国十六年(1927年)以前,沅陵县辖十二区,区以下设乡。王家坪属治平乡,下设三保。石堰坪隶属十四保,1927年后其建置和行政区划一直未变。1953年,王家坪划归大庸县,属大庸县第八区,保改农会,石堰坪属十四农会。1953年土地改革结束,划乡建政,成立小乡,石堰坪划分一个乡,乡长傅梅生。1958年后,合乡成立东风人民公社,石堰坪划分为大队。1984年,王家坪公社改为王家坪乡,石堰坪成为行政村。其后王家坪撤乡建镇,其建置一直沿用至今。3、资源简介石堰坪村是土家族传统村落空间历史遗存的缩影,凝聚了土家族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石堰坪村历史文化悠久,有2500多年前僰人族先辈遗留下来的悬棺葬“箱子眼”,有桃源胜景的二天门“穿心岩”,有上伏溪万株古柳群,有南朝庙址五人仙山,有明朝窖址石堰坪皮垭里,有四川式小盆地石堰坪,大寨式梯田贾家坪,有原始次森林群落大岗岭、王古界,有典型的土家族古吊脚楼建筑群。地理景观:石堰村有着独特的自然资源即地理景观优势。这里周围群山层层朝贡,山环水抱,上伏溪水像一条长长的玉龙盘绕石堰坪村寨。这里有形似四川式的盆地,有大寨式梯田,层层登高,景色秀丽的田园风光贾家坪,有桃源胜景二天门“穿心岩”,有上伏溪万株古柳群,这里溪水清砌透底,景色十分秀丽好看,有小桂林之称,还有万亩原始次森林古木参天的大岗岭王古界景观,这里植被保护完好,有南朝庙址五人仙山,还有上伏溪景色秀丽的集姑寨与胜景“穿心岩”三景遥遥相对,这就显得弥足珍贵,它在一个不小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独占性、集中性、排它性、不可替代性,享有极大的自然资源垄断优势。2僰人族部落遗址文化:根据四川、《云南志略》记载,早在约3000多年前,僰人先祖世居在四川长江三峡有僰人部落人群居住,后从四川迁徙至湖南湘西一带,这里僰人逐年增多,形成僰人部落直到发展成为一个僰人民族,后来,僰人先祖首领率僰人部落人群助周灭殷有功,受到分封,得到一定地位。僰人的势力日益壮大,后来,由僰人首领年年征战、对敌。到了唐代就已经与当时的统治者水火不相容,与时代中央王朝矛盾逐渐加深,后到明朝中后期的封建统治者曾经几次向僰人发起进攻,僰人遭到重创,战败退宿,当时,住在这个地方的僰人除战死沙场的以外,其余的僰人逃入他乡,隐姓埋名,容入了其他名族,便土化、汉化了。这种僰人族神秘消失之后,过早结束了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的历史,但被在当时僰人居住过的“金鸡洞”确遗留下来的遗址在村部西北角楼屋组,洞内有当时僰人制火药用的升硝池等……此洞能容纳上万人,洞内中部边端有一天然岩屋,设有岩门,屋内约20平方米左右,这是僰人族首领居住的地方。洞有500米深,60米宽,20米高,洞位是在悬崖半山腰处,洞口三面环山,地势险要以,易守难攻,住在此处,能防外来敌人侵略。这是僰人居住过的“金鸡洞”遗址文化,是开发充实“民俗文化生态博物馆”的又一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僰人悬棺文化之谜:在位于石堰坪村西北方向上伏溪组上游四公里境内50—100多米高悬崖峭壁上,有形似箱子,长2米,高1.2米,深0.6米相隔距离不等的四十八个“箱子眼”。站在远处仰望,景极奇特,气势壮观,此眼使人最初观看,令人惊叹,是谁人所凿?谁人所造?使人不得其解,便成了一个不解之谜。古柳群大寨式梯田溪流景观溪流景观僰人悬棺遗址穿心岩3悬棺据史料记载,《云南志略》元代李京,明代周汝成《尖檄纪略》于此均有记载,“人死则棺木盛之,置之千仞巅崖。”以棺悬高为吉,可见这些箱子眼是僰人的葬式采用悬棺葬之用的,根据考古学家发现的实物资料看,僰人族人,平时在悬崖峭壁上凿一些形似“箱子眼”,实际上就是“棺木眼”以待后用,待僰人老死后,进行悬棺埋葬,主子孙后代出高官发大财,四川长江中下游三峡以及我们上伏溪的僰人族人进行悬棺,是当时最流行的一种葬式,后僰人族灭绝消失之后,这种悬棺葬式终止于明朝的中后期。这种悬棺葬式在石堰坪村有僰人部落在此处悬崖峭壁上所凿的四十八个“箱子眼”,是当时僰人用于悬棺葬之用的,这种悬棺葬文化礼教,后于明朝的后期终止了,但这四十八个“箱子眼”仍然完好无损的保存和遗留下来,成了人们的不得其解之谜。这四十八个“箱子眼”虽然有些不得其解,但这对补充完善、开发“民俗文化生态博物馆”又增加了一个古今奇观的“箱子眼”景点。使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是丰富张家界市民俗文化的又一新的亮点。土家民居吊脚楼群:2003年,张家界市摄影家协会情系土家民居吊脚楼大型采风活动为何选址石堰坪?2008年中央电视四台、艺术家为何纷纷前来采风土家民俗、民居?这是因为石堰坪土家民居吊脚楼有四大特点。一是土家民居吊脚楼修建是一前一后,一左一右,错落不一的建筑格局,受到了艺术家们的高度青睐。村主任全建国同志带领中央电视四台、国际频道栏目组导演到羊儿垭时,他俯看坪中全景,惊奇的一拍手说:“太好了!就是这个地方。”并叮嘱村主任一挥手说:“你如果把这个地方原汁原味保持十年,那就会价值连城,是一个很好的影视拍摄基地!”二是四手推车风水格局,修建吊脚楼,出了不少文人学士研究生。三是“盆地式”田园风光秀丽,平肩一望收入眼底,景色引人入胜。四是民居建筑有多、聚、古、群四字特色。一多,是全村185户,户户都是吊脚楼。二聚,是聚居,如石堰坪组75户人家都是聚居住在一块。三古,石堰坪村185户土家民居吊脚楼是原汁原味古香古色的土家民居吊脚楼建筑。四群,全村土家民居吊脚楼成群体状,形成楼群建筑风格。以上四字景观,堪称土家民居吊脚楼风景一绝。4景观资源分类一览表景观资源类型代表资源传统文化资源古建筑群、水车、水碾、旱碾、榨房、筒车人文活动薅草锣鼓、山歌、太平歌、喜歌、寿歌、丧歌、哭嫁、求雨、土地戏、扬叉舞、草龙灯、糊仓水域风光和生物景观上伏溪地文景观桃源胜景的二天门“穿心岩”景观,上伏溪万株古柳群,四川式盆地石堰坪,大寨式梯田贾家坪,原始次森林大岗岭、王古界,“金鸡洞”遗址文化等。石堰坪土家村寨原生态民俗文化:石堰坪村民俗文化极其丰富,有薅草锣鼓、山歌对唱、扬叉舞、草龙灯、太平歌、哭嫁、求雨、土地戏、摆手舞、铜铃舞、花灯、糊仓等民族歌舞和农耕文化活动。4、地形地貌特征张家界石堰坪地处于云贵高原隆起区与洞庭湖沉降区之间,既受隆起的影响,又受沉降的牵制,加上地表水切割强烈和岩溶地貌极其发育,形成了当今这种高低悬殊,奇峰林立,溪谷纵横的地貌形态.喀斯特地貌(近年来学术界也称岩溶地貌),也是张家界地貌的另一突出的特点。约占全市面积百分之四十左右,且种类,不论地表、地干,其堆积物均发育齐全,是我国湘西北喀斯特地形发育地区的一个组成部分。5、地质特征石堰坪村土家村寨类似四川式小盆地,土质含氮多,土壤以羊子岩泥为主。6、气象水文特征气象:石堰坪村土家村寨气候适中,地处北中纬度,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夏长冬短,四季分民居吊脚楼5明且雨热基本同季,气候条件十分优越。年平均气温为18.9℃。8月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3℃,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15.6℃。年平均无霜期309天,年平均降雨量1949.5毫米。平均蒸发量1490~1905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3~79%。全年风向以偏北风为主,平均风速为2.2~2.7米/秒。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70小时。平均气压为994.9百帕。水文:张家界市境内溪河纵横,水系以澧水和溇水为主,整体水资源相对较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衡,利用率较低。石堰坪村土家村寨北有上伏溪河流,村寨内无工业,保持着原始的农耕生活,因此水质较好,山上建有水库,蓄积了山间溪流水,为村寨提供了足够的水源。据张家界水文站观测,降水量年内分配悬殊很大,并往往集中在几个月内,这几个月降水量基本决定了一年丰枯。连续最大四个月降水量出现在5-8月,占全年58%,汛期(4月-9月)降水量占全年73%,最大月降水量占全年19%,最小月降水量在12月或1月,最大月平均降水量约为最小月平均降水量的10倍。7、气候特征张家界石堰村的气候适中,地处北中纬度,属中亚热带山原型季风湿润气候。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夏长冬短,四季分明且雨热基本同季,气候条件十分优越。因此,雨量丰沛(历年平均降水量为1400毫米),阳光充足,无霜期长,严寒期短,年平均气温16℃左右。夏季最热月气温27℃,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为4.3℃(以1月最冷,极端气温在零度左右到4℃)。这样的气候,不仅适合动物的繁衍与植物的生长,更适合观光旅游。8、植被资源石堰坪土家村寨土壤的地域分布规律很明显,水稻土壤主要以羊子岩泥为主,森林土壤主要为红壤和黄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2.26%,红壤有3个亚类5个土属8个土种,呈酸性,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较低。黄壤有2个亚类3个土属5个土种,土层一般较厚,表土有机质积累较多,全氮含量较高。森林植被在湖南植被分区中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自然植被保存完好,目前大部分是马尾松植被和其他次生植被,森林覆盖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乔木树种有55种114属225种,此林还有灌木树种和草本植物,乔、灌、草三者合计112科378属1016种。植被类型有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灌木草丛林、经济林等七个类型。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800米以上乔木树种和短叶松等,灌木树种如白栎、化香、杜鹃等,草本有茅草和蕨类。501-800米有古槠、麻栎、木荷、马尾松、杉木、柳杉、金钱松和毛竹、杜鹃等。201-500米有青冈、苦槠、麻栎、红楠、枫香、香樟、杉木、柳杉、马尾松、柏木、红豆杉、油茶、毛竹、茶叶及杜鹃、继木等。200米以下有香樟、枫香、杉木、柳杉、马尾松、柏木、板栗、油茶、柑桔、杨梅、枇杷、梨、桑、桃、李等。6低丘和平原有桉树、木麻黄、水杉、银杏、苦楝、泡桐、悬铃木、喜树、香樟、枫杨、银桦、柑桔等。观赏树种有玉兰、杜仲、鹅掌揪、重阳木、方竹等。珍贵树种有樟树、银杏、金钱松、罗汉松、花柏等。花木品种有茶花、杜鹃、红枫、含笑、广玉兰、海棠、紫薇、花石榴、孔雀柏等。本地区森林资源的特点是:幼龄林多,中龄林少;薪炭林多,防护林少;松林多,阔叶林少。9、野生动物野生动物资源据统计尚有少量的猕猴、黄麂、野山羊、獐、大灵猫、黄鼠狼、草兔、松鼠、画眉、杜鹃、山雀、苍鹰以及蛇类等野生动物,但数量和种类都有所减少。10、人文环境要素石堰坪历史文化悠久,在远古以前,石堰坪村的正中央就自生有一个见方两亩左右的一口古堰塘,而这口堰塘形似“砚”,而堰与“砚”谐音,故取名为堰坪,“砚”的周围全部用石头堪砌,长年堰水不干,形似“墨”,就在这“砚”池的不远处有两株古老的松柏树形似笔,周围层层群山怀抱,面对五山笔架,形似出阵旗。根据四川、《云南志略》记载,早在约3000多年前,僰人先祖世居在四川长江三峡有僰人部落人群居住,后从四川迁徙至湖南湘西一带,这里僰人逐年增多,形成僰人部
本文标题:基础资料汇编59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475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