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跨文化交际概论第一章1.文化的定义:文化作为一个专门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理解着眼于精神方面,指社会的意识形态,风俗习惯,语用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广义的理解,文化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即指人类在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文化的特征:1.交际的符号性。2.民族的选择性。3.观念的整合性。4.动态的可变性。3.信息传播系统构成的七个环节:传播者,编码,信息,通道,接受者,解码,反馈。4.语言是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5.跨文化交际: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口语交际。它包含以下几点:1.交际双方必须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2.交际双方必须使用同一种语言交际。3.交际双方进行的是实时的口语交际。4.交际双方进行的是直接的言语交际。6.跨文化交际的学科背景: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言语交际学。7.交际的本质属性是什么?交际的本质属性可以从三方面理解:1.有意识行为和无意识行为。在交际过程中,任何性质的符号都可以用来交际,人们交流除了语言符号外,更多的是非语言符号,包括各类行为。人们的行为有些是有意识的,有些是无意识的。当这些行为一旦被注意到,客观上传递了信息,交际也就发生了。2.编码过程和解码过程。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信息交流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心理活动。有效的沟通,只有在发出信息的人和接受信息的人共享一个或相似的语码系统时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交际双方使用同一种语言说话。3.语法规则和语用规则。交际活动中交际双方必须遵循某些规则,除了固定词法句法等语法规则外,还有具体的文化规范及其制约下的语用规则。8.为什么说任何交际都是文化的交流或碰撞?“交际即文化,文化即交际”,两者是相通的。符号专家将两者的关系概括为:文化是冻结了的交际,交际是流动着的文化。没有交际就难以形成文化,而文化就是在交际中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事实表明,只有同一文化的人们在行为规范方面具有共性,或交际双方共享某一文化规范,才能有效交际。跨文化交际是不同主流文化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当然要求双方互相理解或遵循对方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交际达到预期目标。9.全球一体化的时代特征与跨文化交际学科有什么关系?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无论哪种类型的交往,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大家必须沟通,这就是外交舞台特别精彩的原因。这些外交都是典型的跨文化交际。因为尽管科技拉近了人们之间的时空距离,但并未拉近人们的心理距离。不同的国家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不同的社会习俗,形成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文化背景又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这些因素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潜在的障碍以及可能导致的文化冲突,都给人类带来了不必要的交往。跨文化交际学科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这个领域的研究无疑是为了适应这样一个日益发达的跨文化国际交往和人际交往的需要应运而生的。第二章10.价值观是文化的底层,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一套系统,而价值观是它的核心。11.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取向是群体取向,西方社会则是个人取向。12.请联系中西方语言研究的实际谈谈“整体直觉思维”同“分析逻辑思维”的区别及成果。区别:东方人以直觉的整体性与和谐的辩证性著称于世,东方人的思维属于“领域依附”型思维活动。思维的整体性指的是思维的对象成果以及运用思维成果对思维对象加以改造,都表现出整体的特征。中国人习惯把事物分为对立的两个方面,但这两个方面都被看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是典型的整体性思维,即整体的认识自然并改造自然,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整体性是指直觉的整体性。所谓直觉就是通过下意识或潜意识活动而直接把握事物。这种直接纳入人的经验的方式就是直觉思维,它讲究思维中断时的突然感悟,即灵感或顿悟。而西方的思维模式以逻辑、分析、线性为特点,这是一种“无领域依附”型的思维活动。分析性思维明确区分主体和客体,精神与物质,人与自然等,并把二者对立分离起来,分别对这个二元世界进行研究。分析性思维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加以分门别类,把复杂的现象和事物分解为具体的细节或简单的要素,然后深入考察各部分、各细节在整体中的性质、地位、作用和联系。成果:整体直觉思维的成果有,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和三纲五常思想,处理事情时“车到山前必有路”,敢于“摸着石头过河”。分析性思维的成果有,美国的归纳法和实证主义,美国人的思维是典型的分析性思维,他们特别喜欢凡事问why,就是要你提供数据、事实、理由和证据。13.什么是隐私?它具有什么样的功能?隐私是人们允许接触某一自我或群体的选择性的控制机制。隐私是一种普遍现象。它包括大至群体的保护,也可小到个人的私事和隐情。功能:隐私具有调节功能。中国人对隐私的处理是采用自我节制的心理压缩的方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使用物理环境来调节隐私,他们通过关闭的门来保护自己,一旦门被关闭,就自动传出请勿打扰的信息。14.你认为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背景中哪些因素最重要?文化背景包括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第一是价值观念,这是文化特质的深层结构。第二是民族性格,这是文化特质的外化表现。三是自然环境,这是文化特质的历史缘由。第三章15.交际情景:交际情景即社会环境。影响因素包括:1.交际者2.交际目的3.交际场景。16.角色:角色的概念从戏剧术语中引进到社会学领域。社会角色就是某一特定社会群体对某一特定社会身份的行为的期望,人民社会交往从方式到内容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决与人们的角色关系。17.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指人们通过交际活动所产生的心理接触,即心理距离。18.人际关系的类型有哪些?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政治关系。血缘关系是人们不可选择的,是先天决定的,主要指亲属关系。地缘关系是由人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或空间位置决定的,邻里和老乡就属于这种关系。业缘关系指工作或职业环境中形成的关系,同事、同学或战友就属于这种关系。政治关系指政治上的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19.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地理因素。20.中国社会传统差序格局基础:宗法社会结构是中国社会最典型的传统结构。维护宗法社会制度并为其服务的是社会伦理。伦理是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基本规范。伦指社会等级类别的次序即辈分,理是这种等级次序所遵循的规则。含义:中国社会传统差序格局,与其对应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可概括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五伦构成人们普遍遵循的道德标准,也成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特点:1.服从权威和长辈。2.严格的等级身份制。3.根深蒂固的关系取向。21.纵观西方社会平等的人际关系取向的特点:1.服从权威被民主政治所代替。2.等级身份被平等意识所代替。22.人际关系取向文化类型:1.情感型人际关系取向。2.工具型人际关系取向。3.混合型人际关系取向。23.请从儒家学说中“仁”的含义阐述人际关系的本质属性?孔子说:人者,仁也。说明“仁”是做人的本质属性。仁字由二人构成,这个字体现的就是人际关系,说明人在社会中的存在是以他人的存在为前提的,有人存在就有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是社会中每个个体成员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际关系是通过交际实现和完成的。但实现某种关系的交际方式会因文化不同而有所区别。第四章24.规范:某一特定社会或群体对所期望的和可接受的行为共享的标准或规则。规则:规范的细化即规则。关系:规范更多的表现为意识形态,而规则更多的表现为外显行为。但实际上,当审视整个文化符号系统时,我们就会发现两者很难截然分开,规范表现为规则,规则蕴涵着规范。在阐述规范和规则系统时,我们不再刻意区分这两个概念,统称为“规范”。一般来说,文化的规范和规则系统包括交际规范,民俗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等范畴。25.交际规范包括哪些范畴?请分别举例每种范畴包括的因素。交际规范包括:1.语言系统规则,如音位及其组合规则、构词法、词法和句法、语义选择等。2.言语行为规则,如称谓、问候、恭维、道歉、同意、拒绝等。3.言语交际规则,如解释原则,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等。4.话语组织原则,如说话顺序,话轮转换,语篇结构,话题结构等。5.非言语行为原则,如音量,语速,表情,动作,服饰,环境等。26.明指意义:交际符号本身所指称的意义就是“明指意义”,是我们通过某一符号直接获得的意义,是符号所指的字面意义。27.暗涵意义:隐藏在符号背后的意义就是“暗涵意义”指字面以外的意义,可能代表它所存在的文化中的社会意义,情景意义,历史意义,政治意义等。28.合作原则包含以下几条准则: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联准则;方式准则。29.礼貌原则包含六条准则:得体准则;宽宏准则;赞誉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30.什么是语用迁移?它导致的后果是什么?语用迁移是指不同文化的人们在相互交际时直接把自己的语言的话语翻译成目标语,而不考虑这些话语应该遵循的交际规范。它所导致的后果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违反社会语言规则,不合时宜的提问,迟迟出口的道歉,不适时的恭维或祝贺,对问候语的不恰当反应,都可能会被当成没有修养的表现,被当成对他人人格的有意冒犯。对于语用错误,如果一个非本族者说话流利,对方不会把其明显的不礼貌或不友好的行为归结为语言缺陷,而会认为是粗鲁和恶意的自然流露,,可能反映出说话人的人格有毛病。31.请概述奥斯汀的言语行为三分说的主要观点。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人英国哲学家奥斯汀进一步依据“言有所为”建立了言语行为的三分法模式,即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在大多数情况下同事实施了三种类型的行为:(1)言内行为。指的是“说话”这一行为本身,它大体与传统意义上的“意指”相同,即发出音节,说出单词、短语和句子等。这一行为的功能是以言指事。(2)言外行为。是通过“说话”这一动作所实施的一种行为,人们通过说话可以做许多事情,达到各种目的,如传递信息、发出命令、威胁恫吓、问候致意、解雇下属等。(3)言后行为。是指说话带来的后果,例如,通过言语活动,我们使听话人受到了警告,接受了规劝,不去做某件事或者去做了我们想让他去做的事等。言内行为和言外行为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通过说话表达字面意义,后者是通过字面意义表达说话者的意图。说话者的意图一旦被听话人领会,便可能带来变化或产生后果,这就是言后行为。32.语篇:主要指言语行为的成品。它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检验一段文字是否具有整体性有两条标准,其中一条就是是否具有语篇特征。语篇特征包括:结构性语篇特征和非结构性语篇特征。结构性语篇特征是指句子本身的结构。非结构性语篇特征指在不同的句子中的不同成分之间的衔接关系。33.海因兹区分“读者责任型语言”和“作者责任型语言”,你认为这样划分有道理吗?海因兹提出这两者的区别是以此来解释汉语和英语的语篇差异。他认为讨论语篇的构建必须考虑读者与作者的相关责任问题。读者责任型的语言要求读者对文章作品的理解负主要责任,要求读者自己去弄清句子以及命题之间的各种语法和逻辑联系;作者责任型语言则假设读者对文章的内容甚至各个命题都缺乏了解,作者要对读者的理解尽最大可能的责任。他认为英语基本上属于作者责任型语言。古代汉语则是典型的读者责任型语言。他还认为在西方语言的影响下,现代汉语不断向责任型语言靠拢。34.汉语语篇结构的思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语篇的结构上的投射,表现为直觉、具体、圆型的特征。总之汉语语篇结构的主流倾向呈现为一种逐步达到高潮的方式,层层推进,起承转合,渐入佳境,画龙点睛。八股文的程序,“虎头,猪肚,豹尾”的写作要诀,大概都体现了这种思路。因此,汉语语篇表达中,表示因果、条件、转折、让步等关系的句式比较常用,称为汉语语篇的形式特征之一。35.体态行为:指人的身体各部位的行为动作,表现为说话时的身姿、手势、表情等。这些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表现都可以交流信息、表情达意,而且起到言语所起不到的作用。体态行为中最敏感的是身姿语、手势语和表情语。36.什么是体距行为?人际交往的空间区域可以分为哪些类型?体距
本文标题:跨文化交际概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475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