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學校公共關係研究:學校的公共關係第八週課程綱要11/09/20052綱要導覽壹、PublicRelations:What’sReallyImportant?貳、公共關係活動參、學校與社區雙蒙其利的互動關係肆、國小與鄰近社區的結合伍、TheSchool-CommunityWeb3壹、PublicRelations:What’sReallyImportant?1.Analyzethecase(p.261)2.Discussthelargerissues(p.261)3.Investigatefurther(p.261)4貳、公共關係活動一、學校公共關係的溝通活動(一)WestJuniorHighSchool(二)政大實小二、教育行政者的公共關係活動(一)ColumbiaPublicSchools(二)台北縣政府教育局5參、學校與社區雙蒙其利的互動關係•壹、學校與社區之依存關係•學校作為一個兒童社會化的場所,應該提供學生在走出親密的家庭之後,和進入複雜的社會之前,一個可以過渡的學習機會;然而,在普遍偏重智育的教育環境下,學校仍被認為只是一個教學的專門機構,其服務的對象一般也被限定在學齡兒童。但是,就系統理論的觀點言,學校是一個與環境互動的開放系統,不斷與外在環境交互作用以尋求穩定平衡的狀態,社區就是學校的外在環境,隨時輸入資訊和需求,以形成壓力並促使學校不斷成長。因此,學校與社區應有相互依存的關係,其理有三:6參、學校與社區雙蒙其利的互動關係(續)•一、學校與社區有共同的教育功能•兒童的教育情境必須在現實環境中獲得,學校雖然在教育過程中努力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給兒童,但是,如果社區的文化素質低落、家長的價值觀念偏差、自然景觀殘破,那麼學校教育的功能也必定大打折扣。因此,提昇教育效果,必須從學校與社區兩方面著手,使兒童生活的環境能與學習的情境相配合,才能促進兒童和諧的發展。7參、學校與社區雙蒙其利的互動關係(續)•二、學校與社區處於相近的地緣•我國的國民教育採學區制,學校的分佈相當普遍,且深入偏遠地區。學童在附近的學校就讀,社區中的組成分子除了一般居民之外,大部分是學生家長,學校對社區民眾的教育活動,不但是社教活動,也是親職教育,因此,在國民中小學,學校與社區的關係益顯密切。8參、學校與社區雙蒙其利的互動關係(續)•三、學校與社區有相互為用的資源•學校是公共財的大投資,因此應由大眾使用(Brown,1990),這是社區本位(Community-based)運作模式的基本觀點。其主張學校的教育不能脫離實際的社區生活,學校資源亦取自社區,由社區「輸入」並向社區「輸出」,學校與社區的資源共有且互享,這是由社區的立場看學校。反之,就學校的立場而言,社區也需要學校的協助,在民國八十年修訂的「社區發展工作綱要」中所列辦理事項,有許多是必須學校配合才能成功的,其中最具體的如:教師的人力資源和學校的硬體設備支擾。綜上可知,學校與社區有其密不可分的關係。站在教育的立場而言,學校教育與社區教育兩者合則相互增強,分則相互抵消。因之,兩者不但要把對方視為可運用的資源,更要將對方視為共同工作的夥伴和服務的對象,如此才能摒棄本位主義,結合學校與社區成為一個血脈相連的生命共同體。9參、學校與社區雙蒙其利的互動關係(續)•貳、學校與社區合作之現況與困難•因為在傳統上,學校被認為是社區中孤立的專門教育機構,不但服務的對象只限於學齡學童,而且為了安全起見,往往藩離高築,久之即與社區形成隔離的狀態。目前雖因「學校社區化」與「社區學校化」的提倡,情況略有改善,但仍有下述困難有待克服:•一、觀念上:•1.一般人仍認為學校是社區的楷模,民眾沒有能力參與教育事務。2.社會大眾認為教育所指只是學校教育,學校也以教學為主要目的,對社會行動無多大興趣。3.學校深怕家長太瞭解校務而涉入過深,教師也擔心外力的干預造成困擾。4.家長認為辦學是政府的事,孩子交給學校就沒事了,對公共事務無心參與。10參、學校與社區雙蒙其利的互動關係(續)•二、作法上:•1.社區民眾或家長參與校務,仍以服務性工作為主,學校並不願意引導家長參與校務決策和規畫。2.部分學校開放校園,造成安全維護上的實質威脅,社區無法組織義工配合改善。•三、組織上:•1.學校無專責推動社會教育之社工師,社區之社工人員編制也太少,以致兩者之間缺乏聯繫。2.學校校長或兼職行政人員與社區理事會或地方機關之間,並無職務上之相互與,缺少了彼此溝通瞭解的機會。3.學校雖然比社區擁有較為堅實的組織結構,但學校終究只是社區下的一個次級系統,在整合其他次系統上有其困難。總而言之,學校與社區之間的合作關係,在觀念上必須更開放,在作法上必須更務實,在組織上必須更健全,才能獲得進一步的整合與提昇。11參、學校與社區雙蒙其利的互動關係(續)•參、強化學校與社區關係之具體作法•雖然強化學校與社區間的關係,必須克服許多學校之外的因素,如:調整組織結構、增加人員編制、寬籌活動經費等,但個人僅基於實務工作者的立場,對於學校可單方面努力的部份,提出如下建議以供參考:•一、強化校內家長組織功能•1.家長會:賦予家長會決策功能,協助學校規劃教育活動、解決問題、籌募建設經費、評鑑活動成效。2.親師協會:鼓勵級任導師妥善經營班級親師協會,引進家長擔任助理教師、處理班級庶務、從事家庭聯絡。3.家長義工:建立家長人力檔案,依其能力與意願,分組協助學校做交通安全維護、校外生活指導、圖書與教具出納、補救教學、認輔行為偏差兒童、美化校園、水電及課桌椅修繕、資源回收等工作。12參、學校與社區雙蒙其利的互動關係(續)•二、善用社區各項資源•1.社團活動:鼓勵地方專業人士或團體認養本校社團,或指導技藝團隊。2.鄉土教學:邀請民俗藝人協助教學,參觀地方古蹟、寺廟,訪問社區老人,與臨近機關學校共設鄉土教材資源中心。3.校園建築:充分利用本地特產建材,本地特有飾物,營造本土建築特色。•三、拓展學校公共關係•1.訊息交流:提供學校出版之各種刊物、行事曆給社區,使之瞭解學校動態。2.合辦活動:與社區機關團體共同辦理各項節慶活動、社會服務、鄉土活動、員工自強活動等。3.促進溝通:邀請社區人士參與學校活動,使其瞭解學校的辦學成效與所面臨的挑戰,增進校內外人際間的互動。13參、學校與社區雙蒙其利的互動關係(續)•四、充實家長參與能力•1.親職教育:規畫有系統且適合成人學習的親職課程,利用假日或夜間,以多元活潑的方式進行親職教育。2.補習教育:爭取開設夜間補習教育,帶動社區學習風氣。3.諮詢服務:輔導室應設立心理輔導諮詢專線,提供專業性諮詢服務。歸結而言,學校與社區間良好關係的建立,雖有賴兩者均本著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攜手共進,方能有成。然因長久以來,公共事務之處理,太過於依賴公權力之介入,以致民眾在面對社區事務時,失去自發的動力。在此情況下,學校仍應扮演較積極的角色,從鼓勵教師熱心投入社區公共事務開始,繼而帶動家長參與學校服務和決策,提昇社區民眾的參與意願及能力,才能落實學校社區一體的理想。14肆、國小與鄰近社區的結合一、計畫目標:學校是一個與環境互動的開放系統,不斷與外在環境交互作用以尋求穩定平衡的狀態,社區就是學校的外在環境,隨時輸入資訊和需求,以形成壓力並促使學校不斷成長;從另一角度來說,學校內的家長會及愛心工作隊等組織,絕大多數由家長組成,他們生活居住在鄰近社區之內,又與社區組織的關係密不可分,因此是學校與社區之間的最佳橋樑。學校與社區應有相互依存的關係,其理有三:學校與社區有共同的教育功能、學校與社區處於相近的地緣、學校與社區有相互為用的資源。因此本計畫主要以學校為主導,結合家長會等成員,走出校園,進入社區,所欲達成的目標如下:15肆、國小與鄰近社區的結合(續)(一)培育社區人才學校培育的人才,不應是「逐漸忘記家鄉」的人才,而是「願意」回到自己社區,並且造成改變的創業家」,所以,學校應該深入了解所在社區過去及未來的發展脈絡,以定位出社區需要的人才。再者,所謂「人才」,不能以現有學習成果定論,而是要培育「具有終生學習能力」的學生,他能不斷感應、思考社區的未來,這樣,社區營造才有源源不絕的動力。(二)傳承社區文化學校除了必須提供基本課程外,它應該還是社區長輩將生活智慧傳給下一代的地方,所以,學校要由「社區的教育者」轉型為「社區的學習者」,以社區空間為教室、以社區文化為教材、以社區人士為老師,積極地向社區學習,一道菜餚,可能是先民利用自然素材並且融合社區風情的智慧結晶,廟會慶典,更是社區傳統精神價值的展現。16肆、國小與鄰近社區的結合(續)(三)提供公共空間在社區中,只有學校才是真正不分種族、宗教、黨派,不分貧、富、貴、賤的公共空間,它提供一個場所,讓社區的小孩,可以在這裡共同體驗社區文化,社區的人,也都可以在這裡自由平等的討論社區的過去與未來,所有人都能在這裡密切地互動,而共同學習、成長。(四)建立學習社會除了學習風氣的倡導、學習團隊的開辦、甚至社區學習體系的整合,學校在「建立學習社會」的工作中,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培育有學習能力的學生」,有學習能力的人,才能建立一個終生學習的社會,所以,學校的每一項活動,都要轉換成一套學習機制,注重過程的學習體驗,而不是成果的驗收。17肆、國小與鄰近社區的結合(續)二、學校資源概況:東光國小位於本市北屯區東光里內,西臨鐵路及未來綠園道預定地,東接舊社區,南側道路直接東山路口。台中市政府90年7月19日准予設校,遴聘林校長彩碧為首任校長,負責規畫籌備工作,至93年1月3日辦理創校校舍落成啟用典禮。東光國小學區範圍涵括東光里、舊社里、三合里、三光里;班級數20班、學生623人、教職員工40人;學校面積約1.8公頃,設施及資源:普通教室51間、專科教室22間、圖書室、階梯教室、午餐廚房、活動中心、會議室、田徑場、籃球場等,並設有生態植物。18肆、國小與鄰近社區的結合(續)三、計畫內容:為達成目標,經由多方考慮、審慎評估之後,目前階段應採取下列行動:(一)組織大坑口社區服務協會:學校目前並沒有與社區互動的專職組織,亦有感於鄰近社區因資源不足而在弱勢服務方面的欠缺,故擬由校長、家長會、愛心工作隊共同結合組織大坑口社區服務協會,除了能與社區加強溝通、培訓人才外,更能關懷及照顧弱勢族群。(二)瓦茶生態園區之觀景解說臺:瓦茶生態園區地號為北屯區長春段207-4號,是社區居民吳秋豐先生,本著熱心公益的精神,免費為東光國小學童提供生態展覽場地,而在未來期許能成為鄰近地區國中小學及一般民眾生態教育及休閒遊憩之用,目前園區之內欠缺一個較高的平臺,用來觀賞全區、小憩、解說服務之停留點,因此已取得吳秋豐先生的土地使用同意書之後,計畫簡單搭建一木架平臺來達成。19肆、國小與鄰近社區的結合(續)•(三)低收入戶子女學習輔導:學校本來就是學習及教育的場所,應該善用這項資源的特性。目前以照顧弱勢族群為目標,所以把人力及空間提供出來,讓低收入戶子女在課後接受輔導,使他們有更多的學習機會,不會輸在人生的起跑點上。20肆、國小與鄰近社區的結合(續)•(四)鄉土文化教材編輯:「在地心、故鄉情」,為增進社區居民對社區的了解,並培養愛鄉愛土的情操,實有必要對社區的人文歷史、自然生態做一番普遍性的調查,但限於時間及經費等因素,目前選定以宗教信仰有關的資源為起始來做調查,實地探訪南興宮、慈后宮、土地廟等信仰中心,並蒐集文獻、訪問當地耆老,建立屬於本地特有的傳承教材。21肆、國小與鄰近社區的結合(續)四、預期效益:(一)落實學校與居民互動參與。(二)落實社區資源調查、建檔、教材編製。(三)整合政府政策。(四)落實永續精神。(五)提供生態教育場所。(六)其他可能效益:抒發社區居民相互關懷的情感,守望相助,共生共榮,建立具有文化素養的社區、關懷弱勢族群、提升社區優勢品質及生活品味。22伍、TheSchool-CommunityWebAnalyzethecase(pp.246-248)
本文标题:学校公共关系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539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