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成人高考语文——苏惠娟题型分析(150分,120分钟)•第一卷(客观性试题40分)•一、语言知识及运用(24分)•二、现代文阅读:科技说明文阅读(16分)•第二卷(主观性试题110分)•三、现代文阅读:社科文或或者文学作品(25分)•四、古诗文阅读和鉴赏(25分)•五、作文(60分)试卷内容、赋分形式•语言知识及运用24分•现代文阅读16+25=41分•古诗文阅读和鉴赏25分•写作60分题型比例•单项选择题约25%•其他75%试题难易比例•较容易题约50%(75分)•中等难度题约40%•较难题约10%具体题型•1.字音(4分)7.说明文(16分)•2.字形(4分)8.散文(25分)•3.词语(4分)9.文言文(16分)•4.成语(4分)10.古诗(9分)•5.病句(4分)11.作文(60分)•6.语序(4分)课时安排课时安排•第一次课记叙文阅读+语文知识及应用•第二次课议论文阅读+作文•第三次课说明文、中外小说阅读+现代文阅读备考策略•第四次课文言文阅读及其备考策略•第五次课古诗阅读及其备考策略•第六次课冲刺复习(试卷+考前的备考策略)记叙文阅读知识•一、什么是记叙文?•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议论、说明、抒情为辅助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如小说、散文、寓言、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和事件来反映人物思想性格和道德风尚,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蕴含在具体材料之中的,是通过对人、事、景、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的。记叙文阅读知识•二、记叙文的特点•1.记叙文取材广泛,以小见大地反映现实生活•2.记叙文反应现实生活具有相对完整性•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结果•3.记叙文在记述事件和反映现实生活时要选择某个观察点和叙述角度•第一人称“我”记叙文阅读知识•三、分类•1.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1)目的:突出表现人物的思想与性格特点•(2)特点记叙文阅读知识•三、分类•2.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1)目的:以事来反映现实生活•(2)特点记叙文阅读知识•三、分类•1.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1)目的:借景抒情•(2)特点记叙文阅读——荷塘月色记叙文阅读—荷塘月色作者:朱自清写作背景——主题记叙文阅读—荷塘月色•《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思想内容:•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记叙文阅读—荷塘月色•文章脉络求宁静•家荷塘不宁静出宁静得宁静记叙文阅读—荷塘月色•文章剖析:•1.心里颇不宁静•2.路•3.内心•一个人、自由的人记叙文阅读—荷塘月色•文章剖析:•4.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写作手法:•5.月色:朦胧优雅•月光月影•写作手法•6.荷塘的四周:•杨柳树梢树缝记叙文阅读—荷塘月色•7.惦记江南:•采莲盛况《采莲赋》•《西洲曲》•8.回到现实记叙文阅读—荷塘月色•思想内容:•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记叙文阅读——故都的秋记叙文阅读——故都的秋•1.解题:题目给出时间、地点•从标题看作者的情感倾向和文章的风格•1)为什么用“故都”而不是“北京”?•2)有关秋天的描述,情感基调与作者性格有关记叙文阅读——故都的秋•2.作家简介•3.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7月,那时由于日军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并迫于国民党白色恐怖威胁,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郁达夫的作品:•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露出颓废色彩。•优美、颓废、伤感和灰冷的文风。•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记叙文阅读——故都的秋•4.思考:•1)作者既然写北国之秋,为何作者在文重多次提到南国之秋?•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做对比。与南国之秋“慢”、“淡”、“润”对比出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烘托出故都的秋的与众不同,表现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2)本文的“形”、“神”分别是什么?•“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神”是赞美之前,抒发作者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记叙文阅读——故都的秋•5.文章解析:•划分层次段落•1)总起(1-2)•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2)分写(3-12)•从记叙和议论两个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3)总括•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记叙文阅读——故都的秋•5.文章解析:•1-2段思秋•3-11段绘秋•五幅图画:•清晨秋景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秋果奇景图•12段议秋•13-14段恋秋记叙文阅读——故都的秋•6.语言特色•在这些景况的描写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清”、哪些地方突出了“静”、哪些地方突出了“悲凉”?记叙文阅读——故都的秋•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京腔的互答声中。•作者如此淋漓尽致地绘秋景、谱秋声、摄秋实,真实地表达了他对故都的秋的热爱之情记叙文阅读——故都的秋•“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可为什么作者把“悲凉”用在赞美故都之秋地文字中,而不是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方法:联系背景•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记叙文阅读——纪念刘和珍君记叙文阅读——纪念刘和珍君•1.作者简介•2.文章脉络1-2段纪念的缘由悼念刘和珍君——控诉反动政府——痛斥走狗文人——唤醒麻木庸人3-5段追忆刘生平追述生平事迹——概写遇难经过——详写遇难细节6-7段教训和意义劝诫徒手请愿——激励奋然前行记叙文阅读——纪念刘和珍君•3.语段赏析具体题型•1.字音(4分)7.说明文(16分)•2.字形(4分)8.散文(25分)•3.词语(4分)9.文言文(16分)•4.成语(4分)10.古诗(9分)•5.病句(4分)11.作文(60分)•6.语序(4分)1.语言知识及运用——字音注重说普通话,规范用词2.语言知识及运用——字形勤查字典,注重积累3.语言知识及运用——词语正确使用成语•1.看语义——字面意思和本意大不相同•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2.看谦敬是否错位——用于自己还是他人•抛砖引玉: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正确使用成语•3.看语境——是否合适•汗牛充栋:形容藏书之多,不能用于其他物品。•4.看感情色彩——随语境不同而变化•满城风雨:城里到处刮风下雨。原形容重阳节前的雨景,后比喻某一事件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5.看指定对象•豆蔻年华:形容十三四岁的姑娘•6.看成语使用范围、轻重•三长两短:特指意外灾祸事故死亡,不要重词轻用4.语言知识及运用——辨析语病语言知识及运用——辨析语病•1.语序不当•例1:每一个有志的青年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对四化建设有贡献的人。•例2:在工作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解决、分析、观察问题的能力。语言知识及运用——辨析语病•2.搭配不当•书p160•补充:•关联词搭配不当•例:虽然有时一阵冷风吹过,而且阳光晒到身上却很暖和。语言知识及运用——辨析语病•3.不合逻辑•补充:•否定不当:•谁也不能否定优异的成绩不不靠勤奋得来的。•主客颠倒•数学对我很感兴趣,成绩一直很好。5.语言知识及运用——表达与运用6.语言知识及运用——修辞议论文阅读议论文知识•1.三要素:•1)论点:正确鲜明的立场、科学的态度、简明的语言•2)论据:事实包括史实和具体事例,理论包括名人名言和规律•3)论证:立论和博伦议论文阅读——拿来主义议论文阅读——拿来主义•1.朗读正音、解词•礼尚(崇尚)往来•自诩(夸耀,说大话)•残羹冷炙•脑髓•冠冕•譬如•孱头•蹩进(躲躲闪闪的走进)议论文阅读——拿来主义•2.思考: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在哪段•是在第五段提出的“我只想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第七段是解释中心论点含义,第九段是总结,重申论点。)议论文阅读——拿来主义•思考: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落后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对立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越彻底,“立”得越牢固。议论文阅读——拿来主义•3.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得实质及其严重后果。•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知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议论文阅读——拿来主义•4.关键字词句•1)第一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何用•这一句把所要揭示、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这个句子,不仅使论述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议论文阅读——拿来主义•2)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嘲讽情感的词句体会。•“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开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厌恶、嘲讽和鄙视。议论文阅读——拿来主义•3)“送去主义”的本质是什么?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样严重后果及危害?•本质:是一种媚外求荣的卑劣行径。•作者采用与尼采做类比的论证方法,指出中国若“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会导致资源枯竭,经济衰败,主权丧失,我们的子孙后代会面临沦为乞丐、亡国灭种的结局,无法立足于世界之林。议论文阅读——拿来主义•4)“抛来”和“抛给”“送来”有何区别(用词精确)•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抛给:只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送来:“抛给”冠冕的说法,国民党的口吻,往自己脸上贴金。议论文阅读——拿来主义•5.文章的结构提纲议论文阅读——拿来主义•6.对照表议论文阅读——拿来主义•7.思考•1)课文的第五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从结构上:第五段是过渡段,它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内容上:提出中心论点——
本文标题:成人高考语文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590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