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中国古代史笔记(朱绍侯版本)
第一节旧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化一、与人类起源有关的古猿类化石的发现目前研究者认为,人猿的共祖可能是一种渐新世的埃及古猿。这种古猿的一支通过森林古猿进化成为黑猩猩,大猩猩;另一支则可能通过腊玛古猿、纤细型南方古猿、猿人发展到现代人。我国发现的开远腊玛古猿化石和可能是类似南方古猿的牙齿化石,为寻求人类远祖进化的重要环节提供了线索。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是在非洲东部的埃塞俄比亚发现的距今26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目前在亚洲地区发现的最早的人类遗迹之一是1998年在安徽繁昌县孙村镇人字洞发现的距今240-200万年的人工石质品和骨制品。人类从南方古猿中分化为能人(400万年前),人类与动物有了根本的分界,人类历史由此而生。中国的旧石器时代始于200万年前的巫山人(直立猿人),止于距今1万年以前的山顶洞人。古人类发展阶段: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现代人二、中国猿人与旧石器早期的物质文化中国猿人的化石遗存大约在距今300多万年或100万年前后,人基本上形成了,通称为直立人,或者猿人。我国境内遍布猿人的遗迹,已发现许多猿人的化石,主要有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北京猿人等。元谋猿人1965年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发现猿人的左、右上内侧门齿两颗,属同一青年男性个体,定名为“元谋直立人”,俗称“元谋人。”元谋人的生活年代距今170万年左右。元谋人化石是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化石。蓝田猿人1963年在陕西蓝田县陈家窝发现一个完好的猿人下颌骨化石;1964年蓝田县公王岭又发现一个不很完整的猿人头骨化石。前者距今约50万年,后者约100万年。蓝田猿人的眉脊骨特别粗大,前额低平,嘴部突出,牙齿较大;其脑壳较圆,脑量较小,约为780毫升;头骨枕部宽阔而圆钝,外形轮廓呈楔形。这些形态特征说明他们的体质还有较多的原始性。北京猿人北京猿人又称“北京人”。自1921年至1966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经过大规模的发掘,得到大量的猿人骨骼化石,大约代表40多个个体。北京猿人与蓝田猿人相比,脑壳较薄,脑量增大,其平均脑量为1059毫升,但与现代人脑量1400毫升相比,脑量较小。北京猿人前额稍高,眉脊骨稍小,嘴部也略微向后收缩,头骨枕部窄而长,外部轮廓呈椭圆形,仍带有较明显的原始性。北京猿人相对现代人较矮,成年男性平均1.62米,成年女性平均1.52米。北京人四肢骨已比较接近现代人。北京猿人的年代约在距今70万~23万年之间。西侯度文化1961~1962年,在山西省发现西侯度文化遗址。遗址中发现32件石制器,有刮削器、砍斫器和三棱大尖状器等。此外,还发现有一些烧骨和带切刮痕迹的鹿角。距今180万年,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旧石器文化。三、早期智人(古人)与旧石器中期的物质文化早期智人(古人)距今二、三十万年前后,人类大体上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即早期智人阶段,也称为“古人”阶段。旧石器中期文化遗存较早期丰富,所发掘的化石表明,古人与猿人相比,在体质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其创造的物质文化也更加进步。大荔人1978年春,陕西大荔县发现基本完好的人类头骨化石,唯缺牙齿和下颌骨,为一年龄不足30岁的青年男性个体。头骨的顶部低平,眉脊粗壮,骨壁较厚,这些均与北京人的性状接近。与北京人相比,其顶骨相对较大,枕骨隆凸下移,顶枕部较高,嘴部不很突出。脑量比北京人平均值稍大,约1120毫升。从这些特点来看,大荔人比北京人进步。距今23万~18万年间。大荔人的形态介于直立人与早期智人之间,属于早期智人的古老类型。大荔人的发现填补了我国古人类学研究上的一大空白。丁村人1954年山西襄汾县丁村发掘到同属一个十二、三岁儿童的3颗牙齿化石,为右上内侧门齿、右上外侧门齿和右下第二臼齿。门齿齿冠舌面仍有明显的舌面隆突和指状突,但已不如北京猿人复杂。齿冠舌面则都是中部低陷呈铲形,表明与现代黄种人较接近。齿面咬合面纹理结构性质也在猿人和现代人之间。1976年又发掘到一个大约两岁小孩的右顶骨化石,比北京猿人的顶骨薄,显示了人类体质的进步性质。距今7万年。许家窑人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遗址,目前我国旧石器中期古人类化石、动物化石和文化遗物最为丰富、规模最大的遗址。1974年、1976年、1977年曾几次发掘,发现许多块人骨化石。代表10个男女老幼不同的个体。其体质特征是:头骨骨壁厚,顶骨内面脑膜中动脉分枝不像北京猿人那样粗大和分叉简单,枕骨圆枕不及北京猿人宽突,嘴部不太突出,下颌较低而宽,牙齿粗大,齿冠嚼面比较复杂。许家窑人本身具有不少北京猿人的原始性状,又有接近现代人的特征。距今12.5万~10万年间。1958年,在广东曲江县马坝的一个洞穴中,发现一个人类的残头骨和一些动物的化石,其头骨特征介于猿人与现代人之间,与古人相似。1973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新洞里发现一颗男性左上前臼齿,新洞人是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的中间环节。四、旧石器时代的社会组织形态原始群旧石器早期,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的智力处在原始蒙昧阶段。中国猿人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才得以生存,于是产生了人类最初的社会组织——原始群。一些人类学家认为,每个原始群都过着群婚的生活,实行杂乱的婚姻形式。一个原始群就是一个血缘大家族,彼此之间都有血缘关系。血缘家族公社人类不断发展,由原始群时期进入原始公社时期,也有人称之为血缘家族公社时期。这一时期,人类体质发生突变,从南方古猿发展到直立人;另外,就是人造工具的出现,人类开始创造文化。随之,人类的第一个社会组织——血缘家族公社出现了。血缘家族内,只有同辈的男女才允许发生婚姻关系。原始公社的第一个婚姻禁约在于排除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婚姻关系,实行通常所说的班辈婚。第二节母系氏族社会大约距今五万年,古人进化为新人。新人又称作晚期智人。在这个时期,人类体质形态的原始特征基本消失,逐渐分化成各色人种,现代人开始形成,与新人相一致的是氏族公社形成。到了距今七、八千年前,进入新石器时期,我国母系氏族社会逐渐发展到繁荣时期。一、晚期智人(新人)及其物质文化目前我国发现的晚期智人(新人)主要有河套人、山顶洞人、峙峪人、柳江人、麒麟山人等。河套人河套南部萨拉乌苏河发现许多旧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址和人类化石。其中包括1956年以来获得的顶骨、额骨、枕骨、下颌骨、股骨、胫骨、腓骨和肩胛骨等20多件化石;还有1922年在大沟湾一带获得的一颗八、九岁儿童的上外侧门齿。河套人属晚期智人,距今5万~3.5万年。山顶洞人1933~1934年在发现北京猿人的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里,先后发现了至少代表8个以上的男女老幼不同个体的完整的头骨、上下腭骨、牙齿和体骨化石。上部堆积距今2.7万年,下部堆积距今3.4万年。山顶洞人许多共同的基本特征,明显地表现为原始的黄种人。1963年山西朔县峙峪村发现一块枕骨化石,距今约2.8万年。1956年在广西来宾麒麟山发现属于一老年男性个体的颅底部分化石,称为“麒麟山人化石”。广西柳江通天岩山洞里发现了较丰富的新人化石材料,其中包括1具头骨(缺下颌骨),4个胸椎骨连5段肋骨,5个腰椎及骶骨、右髋骨、左右股骨各1段。除股骨属于一女性个体外,其他同属一个中年男性个体。柳江人明显地具有黄种人的特征,是分化和形成中的黄种人类型。从以上众多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知道,我国各个时期的人类化石,明显地具有一些共同特征,例如上门齿的铲形结构,颧骨高,颧面前突出而较垂直,为阔鼻型,下颌圆枕较多见。各个阶段的人类形态特征存在的差异,反映了人类的进化过程。我国古人类的发展是连续性的,有明显的传承关系。二、新石器文化的区域特征新石器早期,我国的先民已进入了农业定居阶段,早期的聚落已经形成。聚落中男女分工也开始出现,聚落成员的贫富分化还不十分明显,但已经出现了私有财产现象。具有原始文字性质的契刻符号也已出现。新石器早期处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变时期。黄河流域大约包括陕西、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区。这一区域的文化以仰韶文化为主。裴李岗文化1977~1979年河南新郑裴李岗发现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早期遗址。时代约在前6000年以前,与磁山遗址的年代相当或略早。裴李岗遗址发现有房基遗址、窖穴、灰坑、墓葬等。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石器有铲、斧、镰、磨盘。墓葬中随葬石磨盘的一般为女性,随葬农具者为男性,男女分工明显。磁山文化1976年~1977年河北省武安县磁山发现一处新石器早期遗址。其年代约在前6000年~前5600年间,早于仰韶文化。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属于裴李岗文化的重要遗址,距今年代约为7000~8000年,即前6000年左右。贾湖遗址发现房基30余座,陶窑10余座,灰坑300余个,墓葬300余座。该遗址的遗物多为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贾湖遗址中发现10支骨笛,均出在墓葬中。这些骨笛已具备6~7个音阶结构,发音准确,至今仍可以吹奏旋律,为中国和世界音乐史上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贾湖遗址有的龟甲和石柄上带有契刻符号。这些符号与殷墟甲骨文、周代金文中一些字形相似,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质。仰韶文化1921年春,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一处彩陶、红陶和磨光石器并存的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此期文化最初被冠以“彩陶文化”的美称,并闻名天下。仰韶文化在距今约6000年之前形成,延续约2000年之久。仰韶文化的基本内涵是经营农业,以种粟为主,兼营渔猎采集;其陶器以红陶为主,器形有盆、钵、罐等,器物表面多彩绘,有的陶器上面还绘有鱼、人面等图案。仰韶文化中已出现了文明的要素。仰韶文化姜寨遗址除发现黄铜片,还有黄铜管,其时代约在公元前4700年左右。仰韶文化晚期已发现古城堡。郑州西山古城址是仰韶文化的遗存,距今约5300年至4800年。仰韶文化有定居的村落和集中的墓地,半坡遗址中发现45座中小型房基,居住区以一大型的近方形房屋为中心,小房子面向大房子形成不规则的半月形。聚落外有防御性壕沟。临潼姜寨遗址有房基120座,居住区中心为一面积较大的广场。房基可分五个建筑群,每群建筑以一个大型房屋为主体。聚落周围,亦挖有两条各约2米宽的护村壕沟。这些房基有地穴式、半地穴式、平地起建等建筑形式。仰韶文化遗址的小房子的面积约十几乃至30多平方米。小房子内有灶坑,门口多有窖穴,多数房基中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马家窑文化因最早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而得名。在这些文化类型的遗址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可分为马家窑、半山、马厂等不同类型。其文化序列为:马家窑类型(约前3100~前2700年)——半山类型(约前2600~前2300年)——马厂类型(约前2200~前2000年)。马家窑文化前后延续1100年左右。马家窑类型文化中生产工具数量少,器类简单,制作粗犷,狩猎工具占很大比例。墓葬中也没有发现随葬品严重不均的现象。半山类型居民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兼营狩猎业。制陶业发达,陶器造型美观,彩绘纹饰富丽堂皇。到了马厂类型阶段,工具数量增多,制作精巧;发现许多粟类粮食,说明其农业生产水平逐渐提高。在制陶工艺方面,出现了慢轮修整技术和许多造型新颖精巧的艺术品,如柳湾的人像彩陶壶等。马厂类型的墓葬规模大小及随葬品数量悬殊,说明私有制正在产生。大汶口文化以最早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而得名,系前4300~前2400年的一支古代文化,遗址为一氏族墓地。大汶口文化以农业经济为主,主要种植粟。墓葬中出土的石器比较精致,有椭圆形的斧、穿孔斧、穿孔铲;另外,象牙器、玉器、白陶器大量出现,轮制陶器技术开始出现,说明手工业生产的进步和发达。家畜饲养业也比较发达,墓葬中有许多猪、狗、牛、羊的骨头等。长江下游相当于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远古代表文化主要是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的一种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浙江宁绍平原东部。其年代约为前5000~前3800年。因首次发现于河姆渡,故称此种文化为“河姆渡文化”。河姆渡出土石、骨、木、陶的各种生产工具几千件,其中成批的骨耜尤其引人注目。另外,还有丰富的稻作遗存。河姆渡遗址发现干栏式的木构建筑遗迹,它不同于北方的平原地穴式的或地面上的土木建筑,代表我国另一种建筑类型。河姆渡文化原始艺术丰富多彩,如象牙雕刻的双鸟朝阳,木雕鱼,陶塑人头像,用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史笔记(朱绍侯版本)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591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