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管理学周三多第三版重点知识
第一章管理的定义:1福莱特:“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的艺术。”2罗宾斯和库尔塔:“管理这一术语是指和其他人一起并通过其他人来有效完成工作的过程。”这一定义把管理视作过程,它既强调了人的因素又强调了管理的双重目标——既要完成工作,又要讲究效率。3本书对管理的定义: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管理的职能: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1企业家角色2冲突管理者3资源分配者4谈判者角色)管理者的技能:1技术技能2人际技能3概念技能外国早期管理思想:1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2小瓦特的科学管理制度3马萨诸塞车祸与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1)管理成为一种职业2)横向的管理分工开始出现提高了管理效率也为组织形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3)具有管理才能的雇用人员掌握了管理权,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4欧文的人事管理5巴贝奇的作业研究和报酬制度(贡献1)对工作方法的研究2)对报酬制度的研究工人收入分为①固定工资②利润③奖金)6亨利.汤的收益分享制度1)每个职工享有“保证工资”2)每个部门按科学的方法制定工作标准,并确定生产成本,该部门超过定额时,由该部门职工和管理阶层各得一半3)定额应在3~5年内维持不变以免降低工资7哈尔西的奖金方案管理活动、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之间的关系:管理活动是管理思想的根基,管理思想来自管理活动中的经验;管理思想是管理理论的基础,管理理论是管理思想的提炼、概括和升华,是较成熟、系统化程度较高的管理思想,但并非所以管理思想都是管理理论;管理理论对管理活动有指导意义的同时又要经受管理活动的检验古典管理理论分为科学管理理论和组织管理理论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1工作定额2标准化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4差别计件工资制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组织管理理论:1企业的六种基本活动:1)技术活动,指生产、制造和加工2)商业活动,指采购、销售和交换3)财务活动,指资金的筹措、运用和控制4)安全活动,指设备的维护和人员的保护5)会计活动,指货物盘点、成本统计和核算6)管理活动,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2管理的14条原则:⑴分工⑵权力与责任⑶纪律⑷统一指挥⑸统一领导⑹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⑺报酬合理⑻集权与分权⑼等级链与跳板⑽秩序⑾公平⑿人员稳定⒀首创精神⒁集体精神3经理人员的职能:①建立并维护一个信息系统②使组织中每个人都能做出贡献③明确组织的目标正式组织存在及发展的三个条件:明确的目标、协作的意愿和良好的沟通人际关系学说(梅奥的霍桑试验)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③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行为科学:马斯洛的需要理论、麦格雷戈的XY理论、麦克利兰、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等数量管理理论:1运筹学2系统分析3决策科学化全面质量管理的本质是顾客需求和期望驱动企业持续不断改善的管理理念,包括①关注顾客②注重持续改善③关注流程④精确测量⑤授权于员工20世纪90年代的管理理论新发展:1学习型组织①在对待变革的态度上(若不变革就不管用了)②在对待新观点的态度上(如果是产生于此时此刻就拒接它)③在关于谁对创新负责上(创新组织中每位成员的事)④主要担心不学习不适应⑤学习能力、知识和专门技术是组织的竞争优势⑥管理者的职责是调动别人、授权别人2精益思想3业务流程再造4核心能力理论企业核心能力必须满足的条件①不是单一技术或技能,而是一簇相关的技术和技能的整合②不是物理性资产③必须能创造顾客看重的关键价值④与对手相比,竞争上具有独特性⑤超越特定的产品或部门范畴从而为企业提供通向新市场的通道第二章1企业伦理道德与管理道德的管理学意义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活动的意义,尤其是对终极意义的追求2)企业组织)人文力与企业精神)企业及其产品的价值观2几种相关的道德观:1)功利主义的道德观(观点:1决策要完全依据其后果或结果做出2其目标是为尽可能多的人谋求极可能多的利益。评价:1一方面功利主义对效率和生产率有促进作用,并符合利润最大化2另一方面它会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3导致一些利益相关者的权利被忽视。)2)权力至上道德观(观点:决策要在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前提下作出,如隐私权、言论自由权和游行自由权。评价1保护个人的基本权利2容易在组织中会产生对生产率和效率不利的工作氛围)3)公平公正道德观(观点:管理者按公平的原则行事。评价:1它保护了弱势群体的利益2可能不利于培养员工的风险意识和创新意识)4)社会契约道德观(观点:1主张把实证和规范两种方法并入到商业道德中2综合两种“契约”a适用于社会公众的一般契约规定了做生意程序b适用于特定社团里的成员的特殊契约规定了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评价:这种商业道德观与其他几种的区别在于它要求管理者考察各行业和各公司现有的道德准则,从而决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5)推己及人道德观3道德管理的特征:1)道德管理的特征:a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把遵守道德规范视为组织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而且更把其实为组织的一项责任(把遵守道德规范看作责任)。b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从组织自身角度更应从社会整体角度看问题(以社会利益为中心)。c合乎道德的管理尊重所有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善于处理组织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也善于处理管理者与一般员工及一般员工内部的关系(重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d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把人看作手段,更把人看作目的(视人为目的)e合乎道德的管理超越了法律的要求,能让组织去的卓越的成就(超越法律)。f合乎道德的管理具有自律的特征。g合乎道德的管理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为导向。4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1)道德发展阶段:a前惯例层次(个人只有在其利益受到影响的情况下才会做出道德判断)b惯例层次(道德判断的标准是个人是否维持平常的秩序并满足他人的期望)c原则层次(个人试图在社会和权威之外建立的道德准则);有关道德发展阶段的研究表明(a人们一步一步的一次通过这六个阶段,不能跨越。b道德发展可能中断,可能停留在任何一个阶段上,也可能倒退和堕落。c多数成年人的道德发展处在第四阶段上,也有少数人能始终坚持自己信奉的原则,出污泥而不染)2)个人特征:个人特征主要是指管理者的个人价值观包括道德观、自信心和自控力,及自我强度与控制中心(自我强度:度量一个人的信念强度。a一个人的自我强度越高、克制中东并遵守其信念的可能性越大b自我强度高的管理者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会更加一致。控制中心:度量人们在多大程度上是自己命运的主宰。a具有内在控制中心的人认为他们控制着自己的命运,而具有外在控制中心的人则认为命运有运气和机会决定b具有内在控制中心的人更可能对后果负责,并依赖自己内资的是非标准指导行为c具有内在控制中心的管理者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更加一致。)3)组织结构:a好的组织结构有助于管理者道德行为的产生b模糊程度最低,并时刻提醒管理者什么是“道德”的结构有可能促进道德行为的产生c正式规章制度可以降低模糊程度d组织内部有无明确的规章制度e上级管理行为的示范作用f绩效评估考核体系会起到指挥棒的作用。4)组织文化:a组织有无诚信、包容的组织文化对管理道德有重要影响。b最有可能产生搞到的标准的组织文化是那种有效强控制能力以及具有承受风险和冲突能力的组织文化。C在弱组织文化中管理者可能以亚文化准则作为行动指南。5)问题制度:所谓问题强度,是指该问题如果采取不道德的处理行为可能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如a有多少人会受到伤害?b有多少舆论会谴责这种行为?c这种行为造成危害的概率有多大?d人们是否能直接感觉到?e潜在受害者与这种不道德行为距离有多近?f这种行为的危害是否课能集中爆发?)5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a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b建立道德守则和决策规则c管理者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d设定工作目标(目标对员工的要求不切实际,即使目标是明确的,也会产生道德问题)e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f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g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h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6企业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企业最求有利于社会长远目标实现的一种义务,它超越了法律与经济对企业所要求的义务。社会责任是企业管理道德的要求,完全是企业出于义务的自愿行为。7企业与现代社会:企业是现代社会的产物。现代社会基本上有四类组织所组成,即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家庭。8企业的价值观发展:阶段一工业化初期:股东利润最大化。阶段二工业化中期:企业利润最大化兼顾员工利益。阶段三工业化后期:追求企业相关利益者价值最大化。阶段四后工业化时期:追求企业相关利益者价值最大化同时要保护和增进社会福利(社会责任追渐加大)9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a办好企业,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久。b企业一切经营管理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c社会福利投资d社会慈善事业e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第三章全球化与管理第一节全球化内涵一、世界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指国家日益增长的紧急相互依赖性,反映在商品、服务、资本和信息等方面不断增长的跨国流通上。二、国家或地区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世界其他领域之间的联系程度。衡量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全球化的一些关键性指标包括:进出口额占GDP得比例、国外直接投资和有价证券的进出流动额等。三、产业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指某一产业在全球化范围内的扩张和活动,以及在全球国家或地区间相互依赖的程度。衡量产业全球化的关键指标包括:该产业跨国贸易额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的百分比,该产业跨国投资额在该产业实现的投资额中所占的百分比等。测量公司的全球化程度和测量国家或地区的全球化程度用跨国指数和国际化指数。四、企业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指公司在各国或地区的收入分而和资产扩展的程度,以及与各国家或地区的资本、商品和信息的跨国或地区交流程度第二节全球化与管理者全球化的管理者主要关心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人和对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管理者的管理方式的比较。管理这要了解全球化管理的环境,即一般环境(主要是国家和文化)和任务环境(主要是供应商、竞争对手、销售商、顾客和劳动力市场与工会),以及理解这些环境因素对管理的影响一全球化管理的环境因素(一)全球化的一般环境.1政治与法律环境(.1)国家政治体制:指东道国国家的国体和证券的组织形式及其有关制度。(.2)政治的稳定性:东道国证据的稳定性以及社会的安定状况(.3)政府对外来经营者的态度:通常反映在政府对外资政策上,主要是政府对外国企业的鼓励和限制程度,对国外经营者所提供的便利条件和优惠措施,对外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干预程度,以及对外国企业的经营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4)法律环境:本国和东道国颁布的各项法规,以及各国之间缔结的贸易条约,协定和国际贸易法规等。.2经济和技术环境。经济体制包括三种类型:自由市场经济、命令经济和混合型经济。(.1)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价格与数量由供求关系所决定,资源由市场进行配置。(.2)经济发展水平及发展潜力(.3)市场规模及其准入程度衡量市场规模指标:人口数量及其增长速度、人口分布状况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等(.4)技术发展水平(.5)社会基础设施: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能源供应、通信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3文化环境。文化因素是指企业所在国家或地区中人们的处事态度、价值取向、道德行为准则等反映文化环境的指标:(.1)权力距离(.2)不确定性的避免(.3)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4)男性化或女性化(.5)长期导向或短期导向(二)全球化的任务环境.1供应商.2销售商.3顾客.4竞争对手.5劳动力市场及工会二全球化管理者的关键能力全球化管理者必须具有的四种能力:国际商务知识、文化适应能力、视角转化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者如何培养全球化管理的管家能力?一,从经历中学习。二,从工作任务中学习三,从关系中学习第三节全球化与管理职能一全球化经营的进入方式决策(一)出口.1间接出口:一种与目标市场联系较为松散的进入方式是国际化经营的初级阶段,适合于中小企业和刚刚介入对外贸易活动的企业.2直接出口:是出口阶段的高级形式。贸易对象时海外中间商。分
本文标题:管理学周三多第三版重点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619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