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审美文化-第十八章-清代的典雅文化和批判精神
中国审美文化史制作日期:2008年2月18日制作者:许丙泉(新闻传播学院)第十八章清代的典雅文化和批判精神清政府高度认同汉民族封建文化,“仿古制行之”,以正统自居。采取宽猛相济的政策:恢复科举,复兴古学;大兴文字狱,文化威慑。对外闭关锁国,驱赶传教士,“天朝无所不有”,拒绝与国外进行接触交流。浓重的保守色彩。审美方面以典雅之美,青睐和崇拜古代文化,整体复兴,全面总结,成为封建文化殿军的集大成。历史趋势与社会价值取向矛盾日益尖锐,诞生反省和批判审美文化,深邃沉重,感慨万端。与古典氛围交织,构成特有文化格局。中后期异端审美文化奇峰突起,怪、狂、痴、俗为标志,打破了古典主义一统天下局面,开辟近于晚明又异于晚明的审美天地。第十八章清代的典雅文化和批判精神一、墨趣刀工:书法篆刻将古典美推向极致二、华夏丰碑:儒道精神在宫殿园林中的体现三、“以史为曲”:两部名剧与两种价值评判四、“忧患人心”:中国古代长篇小说最后的高峰五、“以怪为美”:反叛传统、标榜自我的艺坛怪杰第一节、墨趣刀工:书法篆刻将古典美推向极致书法篆刻体现出集大成的辉煌。1、帖学派董其昌书法萧散古淡,典雅高贵。康熙青睐。乾隆翰墨之好更胜康熙,建淳化轩保藏《淳化阁帖》,又诏刻《三希堂法帖》,尽收古代名帖,欲超宋太宗。乾隆帝嫌董书纤弱,推尚赵孟頫,丰圆秀润。弘历尤好舞文弄墨,御笔题诗,刻石立碑,雍容大度,颇具功底,古意盎然。书法名家纷纷脱颖而出。故宫养心殿三希堂康熙朝四大家:笪重光、姜宸英、汪士鋐和何焯。学董而又自成面目的书家。姜宸英兼善诗文,尤见功力。姜宸英书法立轴张照略后于四大家,酷似董其昌,人称董氏再世。康熙称张“书有米之雄,而无米之略,复有董之整,而无董之弱,羲之后一人”。今岳阳楼上范仲淹《岳阳楼记》是张照手笔。张照:草书诗轴张照书法立轴张照后乾隆四大家:刘墉、梁同书、王文治和翁方纲。刘墉成就最高,康有为称其“集帖学之大成”。刘墉学《瘗鹤铭》之坚硬,颜真卿之雄阔,兼收苏东坡之真率,构成浑朴古厚、绵里藏针的美学风格。墨色浓重,线条粗肥,拙味当中透露出淳厚的静穆,绚烂之极的平淡,返老还童的天真。温柔敦厚、返朴归真。2、怪诞派王鐸和被视为狂人的傅山。王鐸“贰臣”。扭曲痛苦自责的心态。注入笔端,恣肆狂放、不可思议,惊心动魄。王鐸草书王铎草书傅山终身布衣:“四宁四毋”:“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倔强人格。草书“国朝第一”。雄奇迭宕、亢奋桀骜,一任感情奔腾涌流,咄咄逼人。《清稗类钞》曾记载其癫狂做画的故事。其实王、傅二人都是功底深厚的复古主义者。王铎遍临古帖,“皆本古人,不敢妄为”,而傅山“与晋唐楷书法无所不临”。王、傅二人其实都没有超越古人,背叛传统,古雅美中的一个分支。傅山《小楷心经》王铎行书《临禇摹兰亭》3、碑学派中叶后考据学兴起,金器碑碣大量出土,碑学取代帖学。唐碑、魏碑、汉碑、秦刻石,乃至周铭文、商甲骨。粗犷、进取、刚强和自信的古典之美苏醒,光彩夺目。篆书圆劲浑朴、隶书丰厚雄劲,取代楷书、行书,成为书法界主要字体。潇洒空灵、娟秀超逸被扬弃,质厚劲健上升为主流。邓石如:篆书屏碑学大家邓石如。融合篆隶二体,别开生面。其篆书掺入隶意,化圆韧婉转为方劲刚健,有浑雄苍茫之风;而隶书则体正笔圆,遒丽淳质,浑融无极。隶书成就超绝,每一笔皆意味深长,耐人咀嚼。融古人精萃为一炉,清代才可能出现,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伊秉绶:隶书联伊秉绶也是碑学大师,好写大字,笔力雄健。改变了蚕头雁尾的传统隶书形式,笔端不露锋尖,追求刀刻斧凿的效果,沉实浑厚,雄强有力。崇尚古拙:“诗到老年惟有辣,书如佳酒不宜甜”。4、篆刻印章又称篆刻,实为书法与雕刻的结合。篆刻成为专门技艺,是在印章盛行之后,据明清人的发掘考证,当在战国时代。战国的印章都是铜制的,有铸、凿两种,其文字与青铜器上的铭文相一致,属于大篆一类,字形圆曲宛转,富有图画意味。已发现的有朱文(阳文)与白文(阴文)两种形式。秦汉时出现了玉玺,字体也改为小篆。汉代堪称印章的全盛时期,字形方正谨严,端庄工整,堪称古篆刻的经典。魏晋时期又拓展出了悬针篆,即竖笔下垂,有似悬针的一种字体,进一步地向艺术化的方向趋进。唐宋以后,印章的使用更为普及,大小官印多不胜数,在与权力意识紧密结合的同时,书画家也开始用来给书、画作品加印,书、画、印走向结合。印章的材料由铜、玉、金扩大为琥珀、玛瑙、象牙、骨角、水晶、瓷及黄杨木等多种;纽制亦极具匠心,有鼻纽、瓦纽、兽纽、桥纽、台纽、柱纽等若干款式。圆明园玉玺印章明中叶后真正成为独立艺术。之前附属金石和书画等之下。文彭最早在篆刻界别树一帜,开创新风。文彭追法汉印传统,取证六书,力振古风。他的石章典雅新颖,呈清瘦透润之美。之后许多文人纷纷涉足该领域,形成了猛利与和平两派。“猛利派”何震为代表,崇尚秦汉玺印,刀风猛厉,锋芒毕露;“和平派”汪关为代表,效仿汉代铸印,风格方中有圆,尤其是圆朱文,颇富圆浑雅妍之美。文彭清代篆刻远超前代。前期浙派“西泠八家”,丁敬为代表,笔划粗短,字体方整,填满印框,厚重古拙。如五言诗印:“下调无人采,高心又被瞋。不知时俗意,教我若为人?”拙朴风格与愤世疾俗之情正相呼应。丁敬字敬身清代中期篆刻大师邓石如,“印从书人,书从印出”,艺术品味提高。改汉印之工整方折为圆劲灵动,“刚健婀娜”,别具一格。邓石如:春涯邓石如篆刻《笔歌墨舞》邓石如:江流有声,断岸千尺清后期篆刻大家赵之谦和吴昌硕。赵善于创新,兼收并蓄,融会贯通,风格多样,美不胜收。吴昌硕诗、书、画三者兼精,以沉雄豪放为主,自然拙朴中透出个性魅力。如“鲜鲜霜中菊”,似有陶渊明诗意美。第二节、华夏丰碑:儒道精神在宫殿园林中的体现宫殿和园林最代表中国建筑风格和成就,明清达到高峰。1、故宫有序化和对称性建筑的典范建于明永乐年间,清全盘继承、重修和重建,还扩增宁寿宫和乾隆花园等,两朝文化的结晶。其鲜明特点是集群性,建筑物1000余幢,房屋9000多间,总建筑面积25万平。占地72万平,成为“国中之国”。平面延伸的壮美观念,辽阔成就伟大,集群表现崇高。中轴线贯穿南北,重要建筑排列其上,其他分布两侧。永定门、前门、天安门、午门,内城历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抵后庭乾清、交泰、坤宁三大宫,过御花园,出神武门,越景山直到地安门,长约8公里。中轴线两侧均衡对称式布局,中高边低,群星拱月,体现儒家尊卑有序、等级分明的封建意识。强调群体组合、有序化和对称性,追求平面伸展、主次互称,是中华民族普遍的审美观的体现。所以故宫建筑格局既是伦理的,又是审美,既是历史的,又是民族的。2、凝固的音乐与绚丽的图画气势磅礴、跌宕起伏的交响乐,点线结合,实虚互衬,构成独特的中国式的壮观、宏丽之美。更像绚丽的图画,架梁叠栋,大屋顶,脊面弯曲,檐角飞出翘起,优美婉转的曲线。屋顶上还有许多装饰,浮雕式正吻,屋脊最前端一串走兽造形,雍容华丽。黄色琉璃瓦,湛蓝天空下更显华丽尊严,红色廊柱和砖墙。白色石基,前三殿和后三宫还有数层汉白玉互栏围绕,金水桥、华表、石狮也均由白石雕砌而成,一幅绚丽的图画。故宫将中国建筑的壮丽之美发挥到了极端,不仅属于明清两代,也是中国宫廷建筑最全面的历史总结。紫禁城太和殿3、江南私家园林代表自然审美精神。魏晋南北朝大量私人别墅。城市规模扩大,建造园林热情高涨。江南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蔚然成风。明清达到历史高峰。优美的自然环境,回归自然。实际上是山水,使人“忘此身在城市矣”。叠石假山,亭台廊榭,花卉树丛,俨然市外山林。打破对称均衡,尽显天然自在。《红楼梦》中宝玉评说大观圆“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非其地而强为其地,非其山而强为其山,即百般精巧,终不相宜。”江南以扬州、无锡、苏州、湖州、上海、常熟、南京等城市为主,苏州、扬州最具代表性,苏州为最多,150余座。“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自明迄今,据记载七十多处,较著名的如沧浪亭、拙政园、狮子林、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等。4、回归自然的审美追求返尽可能多山水之美,穷尽巧思,极尽变化。遮掩隔断,隔而不隔,不同角度,不同效果。无锡寄畅园苏州西园苏州拙政园拙政园苏州网师园第三节、以曲为史:两部名剧与两种价值评判古典文化危机和弊病突现。反思批判精神集中在戏曲、小说领域。李调元《剧话序》:“剧者何也?戏也。古今一场戏也”,“夫人生,无日不在戏中”。审美功能拓展。康熙间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标志文化反思的新高度。1、爱情与人生:《长生殿》的反思旧题材、流传已久、国家兴亡爱情故事,立意反思自省。两条线索,一是爱情故事,由浅入深,逐步升华七月七日长生殿盟誓:“愿世世生生,共为夫妻,永不相离。有渝此盟,双星鉴之。在天原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誓绵绵无绝期。”从流连声色升华到人性美的境界。二是情欲导致国政、百姓付出大代价,“安史之乱”空前劫难。李龟年:“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大古里凄凉满眼对江山。”深化主题,鬼魂对自身罪孽深刻忏悔:“皇天,皇天!念杨玉环呵,重重罪孽,折罚来遭祸横。今夜呵,忏衍尤,陈罪眚,望天天高鉴,宥我垂证明。”重情:“只有一点那痴情,爱河沉未醒。说到此悔不来,惟天表证。纵冷骨不重生,拼向九泉待等。”最后在天上团圆:“死声仙鬼都经遍,直作天宫并蒂莲,才证却长生殿里盟言。”洪昇《长生殿》洪昇《长生殿》爱情具有象征性。经过明末的狂飙运动,历史的重大转折,应该如何作出抉择,剧中作出回答:即坚持真情,铲除侈欲。《长生殿》是一部“热闹”的《牡丹亭》,都将爱欲当做人的终极目标。洪昇既批判且坚持,清代特有的理性反思色彩。2、兴亡与离合《桃花扇》总结兴亡:“《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堕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要总结原由,借剧中人说:“那些莺癫燕狂,关甚兴亡!”严格遵照历史原貌:“实事实人,有凭有据”,“确考时地,全无假借”。把“以曲为史”、“人生如戏”审美态度发挥到极致,有人认为是中国“第一个真真正正的历史剧”。剧中政治人物都处在被批判位置,都对明朝堕毁负有责任:如此明朝怎能不灭亡?作者还是解释爱情价值,《桃花扇小识》:“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之桃花也;桃花者,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者也。……帝基不存,权奸安在?惟美人之血痕,扇面之桃花,啧啧在口,历历在目,此则事之不奇而奇,不必传而可传者也。”.《桃化扇》指出爱情应该具有社会意义。李香君情志并坚,光彩照人。也凸显作者平民意识。第四节“忧患人心”:中国古代小说最后的高峰雅俗文化充分交融,内涵增加,品味提高,艺术成就最高代表。1、用传奇法志怪:《聊斋志异》文言小说集大成。观照和表现人间世界,鲁迅:“用(唐代)传奇法,而以志怪”,“出于幻城,顿入人间”。虚幻切入实际、审视人生的手段和武器。如《梦狼》、《考弊司》、《司文郎》,倾注满腔孤愤,有相当的批判力量。也有美好人性:狐妖、花仙或鬼魂。王渔洋:“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婴宁》母亲:“若不笑,当为全人。”“这丫头从小教养,年纪十六七了,还呆痴得像个婴儿”。“巾帼有色而丈夫无色,狐有色而人无色矣!”《黄英》“自食其力不为贪,贩花为业不为俗”。马子才自认为“徒依裙带而食,真无一毫丈夫气。”理想的抒写中总是带有一痕感伤。《聊斋自序》:“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聊斋志异》是冷漠现实的一面镜子,反衬、反思。蒲松龄郭沫若题蒲松龄故居联云: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2、《儒林外史》:为一代文人写心曲乾隆年间不朽作品《儒林外史》和《红楼梦》。解剖人审视人。吴敬梓塑造丑陋形象。儒士人性病变,丑态百出。马二先生、老秀才王玉辉。周进和范进白发童生,百无一用,为人耻笑。悲愤,讽刺里饱含泪水,“深极哀痛,血透纸背”。3、《红楼梦》:替两个世界唱挽歌高峰。鲁迅:“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彻底全面文化反思。作者“曾历过一番梦幻”,“篇中间用‘梦’、‘幻’等字,却是此书本旨,兼寓提醒阅者之意”。两个梦
本文标题:审美文化-第十八章-清代的典雅文化和批判精神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625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