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初中历史2014年教学基本功试卷
初中历史教学基本功试卷第1页(共10页)初中历史教学基本功试卷第2页(共10页)盐城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学基本功市级考核初中历史试卷题号一二三总分合分人得分一、教学设计与反思(20分)1.以下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下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材节选,请对照《2011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要求,设计一个教学活动片断,并说明设计思想。(10分)(教材节选)戚继光抗倭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中期,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赃。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明政府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戚继光出身将门,自幼刻苦好学,深明大义,练就一身高强武艺。17岁继承父职,后来他又考中武举,负责山东的防倭事务。他曾赋诗明志:“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戚继光组建的一支抗倭队伍,经过严格的训练,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人称“戚家军”。戚继光率戚家军开赴台州,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的倭寇。接着,他又率部进入福建、广东,与当地明军并肩作战,剿灭那里的倭寇。东南沿海的倭患都被平息了。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永远载入史册。2.“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课标规定的学习内容。以下是某教师关于人教版《中国历史》八上第9课《新文化运动》的教学片断,请你对此作简要评析。(10分)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本40页第三段和41页第一段,回答下列1-4题: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几个?你能说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主要标志吗?2、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和主要阵地是什么?3、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有哪些?4、阅读41页楷体字及四幅图片,想一想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他的哪些精神值得你学习?教师归纳并投影: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的主要标志是《新青年》杂志的创办。2、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为《新青年》杂志。3、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有: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县(市、区)学校姓名准考证号…………………………………密………………………………封……………………………线……………………………得分评卷人复核人初中历史教学基本功试卷第3页(共10页)初中历史教学基本功试卷第4页(共10页)…………………………………密………………………………封………………………………线…………………………………二、教学测评(20分)1.根据要求对下列所给试题进行评析。(10分)试题:如果把“议会对王权的胜利”“历史上第一位总统的产生”“忘我献身的法国公民”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的主题是A.世界开始走向整体B.新体制的创立C.工业文明的浪潮D.民族复兴新道路⑴选出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并进行解析。(5分)⑵评析该试题的命题意图及主要特点。(5分)2.对照《2011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学习要求,利用给出的以下材料命制一道试题。(10分)要求:可考查以上课标要求的任一考点,可采用选择或材料题型,请附参考答案和命题意图。材料:1912年2月,成立不久的南京临时政府正式公布了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作曲的中华民国国歌。国歌写到:“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得分评卷人复核人初中历史教学基本功试卷第5页(共10页)初中历史教学基本功试卷第6页(共10页)三、学科专业素养(80分)(一)选择题(20题,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答案请填入下表)题号12345678910答案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1.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它具有不可替代的特征。下列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主要特性的是A.具有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B.具有基础性,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C.具有分散性,注重强调人类历史不同区域发展的特殊性D.具有人文性,注重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2.下列有关2011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课程设计思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依照历史发展时序,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B.精选最基本的史实,以展现人类社会的基本进程C.注意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为高中历史学习打好基础D.对教科书编写有严格限制,严禁增加任何其它内容3.下列属于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有①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②阅读历史读物的方法③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的方法④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的方法⑤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①②③④⑤4.历史学习的评价方法有多种,如果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最合适的方法是A.历史习作B.历史调查C.教师观察D.学生互评5.世界现代史主要叙述的是20世纪初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在2011版历史课程标准中,被作为世界现代史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A.第一次世界大战B.第二次世界大战C.俄国十月革命D.中国五四运动6.《全球通史》写到:“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文中“新皇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A.世袭制B.郡县制C.分封制D.行省制7.某小组举办主题为“多彩的城市生活”图文展览,下列与解说词“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打诨烟花皆悦众,全凭利口誉京都”搭配最为合适的图片是A.唐都长安B.北宋东京C.元朝大都D.明朝北京8.《明史职官制》记载,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之后,朱元璋立下圣旨,“后世子孙不得预立丞相,臣工敢言立相者斩”。明太祖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C.加强皇帝对中央权力的控制D.实现各种权力的相互平衡9.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其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汉朝丝绸之路的开辟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发展B.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已开始南移C.明朝中后期我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D.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对外贸易发展10.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A.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B.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C.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D.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开端11.19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当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成为世界历史发展主流的时候,处于内外交困的清政府,仅仅从“器物”层面进行了一场“师夷长技”的“自强”运动。下列关于这一“自强”运动的表述错误的是A.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B.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C.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D.主观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富强起来12.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南京古城墙的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①中华民国的成立②侵华日军屠杀中国同胞的暴行③中共“七大”的召开④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3.中华民族在近百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历程中,关键是“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与富强。“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分别是指A.中共成立、抗战胜利B.抗战胜利、新中国诞生C.新中国诞生、十一届三中全会D.中共成立、新中国诞生得分评卷人复核人…………………………………密………………………………封………………………………线…………………………………初中历史教学基本功试卷第7页(共10页)初中历史教学基本功试卷第8页(共10页)…………………………………密………………………………封………………………………线…………………………………14.以下是第一个五年计划(重工业基地)示意图和对外开放初期示意图。对这两幅图解读正确的是A.图一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图二以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为主B.图一重工业基地集中在东北地区,图二对外开放始于东南沿海地区C.图一所示各项建设遭受重大挫折,图二对外开放取得巨大成就D.图一所示各项成就为图二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5.历史告诉我们,新真理通常是以异端开始的。罗马教皇和天主教教会是西欧中世纪以来社会的主宰力量,他们把一切新思想斥之为异端邪说。l4~l6世纪具有代表意义的“邪说”是A.人人生而平等思想B.人文主义思想C.“民主”“共和”思想D.空想社会主义思想16.《全球通史》写道:“拿破仑在其所征服地区都贯彻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他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承认所有公民的平等,实施其著名的法典。”这段材料反映了拿破仑A.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B.发动了“雾月政变”C.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D.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17.右图是伦敦博物馆收藏的1849年用于农耕的蒸汽引犁模型。下列对模型所反映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它的发明者是哈格里夫斯B.它以内燃机作为动力C.它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D.它反映了工业革命的成果运用到农业生产领域18.《全球通史》写道:“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A.斯大林体制的弊端B.开展工业化C.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误D.西方国家的封锁19.斯大林曾经称赞道:“这次行动按其计划的周密,规模的宏大和行动的巧妙来说,在战史上还从未有过类似的先例。”斯大林称赞的这次行动是A.德国突袭波兰B.德国突袭苏联C.日本偷袭珍珠港D.诺曼底登陆20.两极格局崩溃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2013年美国防长在新加坡香格里拉会议上宣称到2020年要把美国海、空军实力的60%部署在亚太地区。美国此举的主要意图是A.遏制日本右翼势力B.遏制中国的崛起C.遏制俄罗斯的发展D.遏制东盟的发展(二)材料解析题(3小题,分别为12分、14分、14分,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12分)张海鹏教授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中曾如是说:“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有人据此而绘制出右图。请回答:⑴图中A段“开始下降”与“降到谷底”分别是源于哪两个历史事件?(2分)这两个历史事件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⑵在图中B段,中华民族进行了救国救民的探索,请举史实两例加以说明。(4分)⑶在C段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分别开辟了一条怎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4分)初中历史教学基本功试卷第9页(共10页)初中历史教学基本功试卷第10页(共10页)22.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5世纪,在19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20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美]法里德·扎卡里亚《后美国世界》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跨国公司有力地促进了世纪经济的发
本文标题:初中历史2014年教学基本功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632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