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初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初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黄岩西城中学课题组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初中阶段是人生一个充满幻想、充满期待的小站,是每一个人成长历程中生理、心理变化最大,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作为生活在这一特殊而敏感时期的青少年,就象一张等待描绘的画纸,一块等待雕刻的璞玉,他(她)们未来的命运如何,在某种程度上讲,就决定于他(她)们在初中阶段是否能具备良好的道德和健康的心理,因为这是每一个人走向成功的两大宝贵的财富,而要让每一个青少年都具备这些优良的人生品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初中阶段的养成教育。养成教育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远之策,它不仅适应初中,更要适应高中、大学,要服务于人的一生,所以说养成教育不只是日常行为的一种简单的规范,它更是人格的提升,品质的提高,心理的健全的综合性教育,其最终目的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良好品德和心理素质的健康人才。目前虽然许多学校都已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非常重视养成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但往往重视在“表面的认识上”,通常把《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条化,未能很好地根据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实际需要加以深入研究,做出科学的举措。我们在平时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感受:七年级一开始的风气、习惯不好,班级就很难在短时间内扭转不利局面,甚至到了九年级还是不能扭转种种不良的习惯和难以直面的不利局面。加上近些年来,我校学生生源范围扩大,学生结构综合多元,有本地的,也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家庭条件差异的;有家庭状况迥异的。这些使我校学生日常行为、行为习惯、本身素质差异较大,所以对起始年级学生就开展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对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每一所学校、每一个老师常常经验化地进行着,但实际效果不同程度地远离预设,从起始年级就开始关注学生的养成发展是关注到他们正处于小学向初中跨越的一个关键时期,关注到这一时期的学生从生理上、心理上都即将发生着巨大改变的开始。近年来,我们通过实践研究,首先把2008年秋入学的七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并运用行动研究关注他们的成长过程,在规范养成良化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学生自主型”德育目标管理,已经取得成绩。1、教师德育观念不断更新。通过实施“学生自主型”目标管理,我校老师普遍意识到,学生才是德育工作的主体,老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导者、帮助者,而不是学生成长过程的评判者。当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迷茫或错误时,我们的老师更愿意去帮助学生分析追寻错误的原因,及时改正,而不是批评和指责。我们的教师比以往更懂得去尊重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2、学生德育素养稳步提升。通过实施“学生自主型”目标管理,我校学生普遍表现出遵纪守法,勤勉好学,集体荣誉感强,心态阳光,文明爱校的个性品质,校园内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老师间关系更加融洽。3、德育管理有实效,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近年来,我校的学风、校风蒸蒸日上,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成绩居全区初中前列,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不断提高。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的综述国际教育组织和当今世界各国及地区都十分重视学校教育,无不表现出对德育改革的紧迫感,并且开展了颇具声势的讨论。在第四十届国际教育大会上,许多国家及地区的社会人士都强调要对学生加强道德、伦理、纪律和价值观教育。一些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的国家在教育改革中都把德育改革提到相当的高度,如日本十分重视养成教育,注重德育的价值,注重德育的投资,因为他们认为德育投资会给社会管理、生产管理带来不可估量的巨大经济效益。日本政府建议把道德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判断能力、思考能力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上,而这些内容正是现代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各校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越来越重视,各校相继出台了一些德育量化考核细则及手册,有关养成教育的研究已相当成熟,并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尤其是小学阶段近几年我国各地区所做的相关研究:如2004年江苏省江阴市徐霞客实验小学开展的《现代“小霞客”人格养成教育的研究》,2006年上海市金山区金堰中心小学开展的《城郊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等研究成果对本课题的研究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但初中阶段的养成教育研究很少,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开始实行学生德育达标量化考核制度,考核的内容也越来越具体、项目也日益增多。但尽管学校在德育方面做得细、抓得紧,老师管得宽、管得严,然而学生在行为规范方面仍然存在较大问题,比如:有的学生表面上说一套,而背后做的却是另一套;有的学生指出别人的缺点时头头是道,而对自己的缺点却熟视无睹;有的学生指出别人错误的时候兴高采烈、甚至有点幸灾乐祸,而当别人指出自己不足时则无所谓或对指出者有些仇恨;有些学生的表现在老师面前挺好、规规矩矩,而老师背后则出口成“脏”,同学间闹得不可开交;有的学生一个星期下来行为规范达标量化考核分倒是不低,但在同学心中的印象极差。教育家斯宾塞指出:“正确地进行教育,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而是一个复杂和困难的任务。”要做到正确有效地教育不良行为的学生,那是一个更为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因此我们老师还要进一步研究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方法,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提高养成教育的有效性。从初中起始年级学生入手,关注他们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并做具体实践研究,我们课题组认为是一个新的突破。本课题将从教育的提升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角度研究,以“学生荣誉称号自评”、“各类模范班争创”这两项学生自主目标管理为中心,整合、激活教育资源,建构校本德育课程,逐步寻找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有效方法,全面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与综合发展,推动学校各项教育工作有效开展。三、概念的界定: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为维护学校特定的秩序而设定,这些日常行为规范告诉每个中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活动各方面应当遵守的一些基本的做人准则和行为规范,是青少年学生迈好青春每一步的生活坐标。养成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日常行为习惯规范化的教育过程。有效性: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理想的育人效果。四、课题研究目标及内容研究的预期目标:学生方面:积累对新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资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促使学生自我发展,最终将养成教育具体要求内化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方面:培养起一批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有经验的教师,同时,探寻并改进科学、人本的养成教育方法,提高育人工作的有效性。学校方面:使我校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极大的提高,整体形象、风貌佳,使其在校的三年期间内对学校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在群众中的美誉度也有明显提高。家长方面:通过家教讲座、宣传交流等教育手段,帮助家长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促使家长也自觉积极地参与到养成教育的活动中来。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突破点:1、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调查及成因分析。俗话说:“对症下药”。要提高养成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先要清楚影响养成教育有效性的因素,只有在掌握问题存在原因的基础上,方可实施相关的对策。因此,课题组将广泛开展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具体做法为:将由课题组成员具体负责,调动广大青年教师展开查阅相关资料,编制各类调查问卷,分文明礼仪养成习惯、学习习惯、生活劳动习惯等几大类,按对象分为向学生自己调查、向班主任及任课老师调查、向家长调查的问卷,并根据问卷情况分组整理相关数据,集中进行原因分析,还拟对一线教师展开养成教育方面碰到的困惑、经验进行交流,以找出最合适的养成措施。2、探索规范养成教育的途径。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坚持抓住一条主线(七年级规范教育、八年级感恩教育、九年级励志教育),突出三个着重点(即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1)观念先行,形成共识。养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各方面的素质是协调发展的,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则是其他各种素质的灵魂与统帅。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准确地找出自的人生坐标。就学校而言,只有搞好了养成教育,端正办学思想,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教学工作和其他各方面工作才能顺利开展。我们课题组将开展组内学习讨论,在教师会上开讲座,让全体教师达成共识,真正意识到养成教育对学生三年发展的重要性。(2)打造学校文化,整合、激活教育资源。养成教育就本质而言,锻造的其实就是一种学校精神文化的风格和特色,需要通过课程的方式,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校本文化。其中学生所获得的是一种表现其真实人性的独特方式(包括语言、情感和行为),是一种不竭的生命滋养,它最终将融人个体的血脉和精神,内化为人的心性品质,从而形成独立的道德个性。可以说,没有校本文化支撑的学校养成教育就不可能真正实现道德教育的目的。我们将在全校范围内硬件建设上营造班级文化氛围和校园文化气息,软件建设上以主题化仪式教育的开展充实文化内涵,提升学生品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使学生的情操得以陶冶,素质得以提高,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校园环境能起到无声的育人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从班级层面看,各班都要加强班级布置,能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办好“学习园地”、“我能行”、“信息角”等栏目,为学生搭建了自我展示,自我表现的平台。从学校层面看,我们可以办校刊给学生以施展的舞台,让校刊帮助许多学生圆了小作家、小画家的梦想。校园内的名言警句、文化长廊,校训等,也无时无刻不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3)扎实班会课教育阵地,建构校本德育课程。校本德育课程,是提高学校养成教育实效的根本保障。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要育好一方人,必须利用好一方水土。学校的德育工作要根据实际情况,扬长避短,深入分析、挖掘、整合成有效的养成教育课程资源,形成最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校本课程。因此,校本德育课程,应该是养成教育的总目标、总要求与学校自身的实际有机结合的产物,是提高养成教育实效的根本。此外,由于在构建校本德育课程的过程中,学校全体师生都是课程建构的参与者和决策者,这将更有利于在贯彻实施中,全体成员主动参与,形成整体合力。3、探索养成教育的有效方法。我们将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研讨、更新教育方法,把养成教育纳入学校教研、科研之中,加强理论的学习和指导,定期组织培训、研讨和经验交流,或聘请专家进行讲座和辅导,寻找切实可行的养成教育的有效方法。(1)榜样感召激励。激励是对人的行为的一种正强化,能进一步激发学生自我完善的积极性。通过激励,既能提示和引导学生行为,又能鼓励学生保持和发展这种行为,为争取更高目标的实现和更大的进步而不断努力,这正是学校德育管理的最终目标。在实际的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内的各项活动对学生和班级实行德育目标达成过程中的评价,进行激励。比如,开展经常性的三项竞赛活动,评出体艺、纪律、卫生方面的周模范班和周文明寝室;在德育达标活动小结中由各班同学自主评定出月文明之星、周文明之星,并将获得月文明之星、周文明之星同学的照片贴在班级门口的荣誉牌上;在期中时开展“德育之星”的评选,每班推荐一名德育分居于班级前列的候选同学,候选同学的事迹由学校进行公示,再由全体同学自主选举产生,并将“德育之星”们的照片和他们的事迹在宣传栏中予以公开宣传,在同学中形成很好的影响;利用校广播室及时宣传平时涌现的好人好事和先进集体和个人;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功能;(2)链接课堂。融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于课堂教学中。教育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多方位的渗透、熏陶、感染往往比直白的说教效果更好。语文课中经典古诗文不仅为我们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会在其中的智慧、风骨、胸襟、操守都成为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
本文标题:初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652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