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上课奥斯维辛集中营广义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狭义消息新闻消息是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消息通常由三个部分构成,即标题、导语和正文。香港回归纪念碑新闻的特点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报道迅速及时。语言简明扼要。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事件发展事件结果标题:全文的“眼睛”,可以只有一个大标题,也可以有副标题。导语:一般是开头第一句或第一段。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括。主体:正文部分,是导语内容的具体化。阐述生动、具体的新闻事实。新闻的主要结构新闻的一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景背: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的事实材料。结语:用来小结、展望、评价、激励等。别了,“不列颠尼亚”香港回归场面住港三军欢庆香港回归“东方之珠”——香港!香港会展中心香港维多利亚港香港维多利亚港夜景香港紫荆花广场升旗仪式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篇一篇二本文是一篇特写,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的“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特写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本文主体部分就是选取97香港回归,英国撤退时的几个重要场景。请阅读课文,找出这几个场景。字词解释凝重:庄重。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瞩目: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子夜:半夜。易帜:变换旗帜,文中指降英国国旗、升中国国旗。导语(第1段):“不列颠尼亚”号离开,英国对香港统治的结束。主体(第2-11段):以时间为序,具体记叙告别仪式。别了﹃不列颠尼亚﹄4:30港督降旗6:15添马舰东面的告别仪式7:45“威尔士军营”降旗0时左右交接仪式上的易帜0:40“不列颠尼亚”号离港4:40彭定康离开港督府标题创意构思创意标题创意1、旧题新用意味深长;2、句式倒装,重在突出、强调;3、寓虚境于实境,匠心独运,了无痕迹。回归、雪耻告别实境虚境标题有何含义?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其一,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构思创意借鉴价值:极强的实录性一、清晰的可视性二、生动的可听性三、清新强烈的动态感四、对比强烈的色彩感描述现实场景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增加作品的厚重感。港督府场面一(2-4):时间:4:30地点:港督府。末任港督彭定康降旗离府。筛选信息末任港督彭定康彭定康和女儿离开总督府场面二(5--7)时间:6:15地点:添马舰军营东面告别仪式:查尔斯宣读女王赠言,第二次降旗。彭定康接过降下的旗帜场面三(8--9):时间:子夜时分。易帜交接。米字旗降下,五星红旗升起,解放军接管香港防务。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午夜将至,英国旗徐徐降下米字旗徐徐降下……手捧刚刚降下的英国国旗,彭定康神情黯然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场面四(10):时间:零点40分英人回国:英王储查尔斯及第28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回国。1、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如:第4、7、11自然段。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1)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从这里升起。运用对比,强调了这次升旗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象征着英国殖民者在香港的终结。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花图案构成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6、文中多处运用了恰当的对比,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导语部分飞向太空的航程新闻的主体,作者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经过等一些事情上,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主体部分回顾重大意义的事件一、是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六、是“神舟”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美)罗森塔尔奥斯维辛集中营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这里就是。奥斯维辛奥斯维辛集中营正门集中营大门上文字(ARBEITMACHTFREI)的含义—劳动使人自由。奥斯维辛集中营背景简介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奥斯维辛集中营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1941年开始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布热金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奥斯维辛”一词演变到现在,已成为了屠杀和灭绝人性的代名词。奥斯维辛密布的电网大批的犹太人被送向死亡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用来做医学实验的犹太儿童毒气室中等死的囚犯纳粹警察射杀犹太妇女集中营里的万人坑被饿死的囚犯集中营堆积如山的尸骨集中营里的万人坑这个囚犯还保持着被烧死时的姿势。整体感知浏览课文按新闻的导语、背景、主体、结语几方面概括一下这篇新闻的内容一、导语:布热金卡阳光明媚但曾是人间地狱(1~3)二、背景:引入奥斯维辛背景材料介绍奥斯维辛可怕的历史(4~6)三、主体:随参观者脚步而行(7~15)四、结语:再次强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16)请随着参观者的脚步,我们走进了集中营。问题:在参观过程中,记者的眼光是落在什么上面的?(拍摄角度是什么?)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酷遗迹众多的参观者(游客)参观者的感受、反应记者(罗森塔尔)参观产生观察问题:参观者在集中营里看见了什么?他们的感受和反应是什么?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看见毒气室时——“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参观纪念长廊时——沉思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和反应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焚尸炉“···人们对他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毒气室遇难者的鞋子“···一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停下脚步,浑身发抖。···”集中营的囚房“···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部分死难者的照片深层分析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与我们常见的新闻有什么不同?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主要还是一种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有所不同,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2、文章开头写“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结尾又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结构上:首尾呼应,显得文章首尾连贯,浑然一体。内容上:不管法西斯多么猖狂仍旧会灭亡,乌云遮不住太阳。写法上:以乐景衬哀情3、这篇新闻的主题是什么?本文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同时,也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4.《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成为新闻史佳作?(1)突破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原则。(2)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3)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1、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为什么没有新闻,作者还要去报道?合作探究:“没有什么新闻”——关于奥斯维辛当时人们早就了解了它的很多东西。为什么又要写——非写不可,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第一次:承上启下。第二次:呼应前文,突出了文章主题。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有什么作用?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沦陷,30万以上中国人被残杀。其手段之残忍,行为之野蛮,令人发指。时间长达6个星期,这段血腥的历史是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这场浩劫是中国人永远的伤痛,也是全人类的耻辱。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性质比二战时德国纳粹杀害犹太人更严重,毕竟纳粹屠杀犹太人是一个党屠杀一个民族,而南京大屠杀是一个民族屠杀另一个民族。日军活埋小孩日军把无辜的中国人反绑双臂枪杀后,掷入城郊池塘。日军把中国人当作“活靶”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已故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的遗言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下跪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忘记过去,——(列宁)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就意味着背叛珍爱和平反对战争
本文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695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