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中国传媒大学 813 艺术学综合
2007年海文考研培训辅导材料中国传媒大学813艺术学综合一、分析艺术学综合考试的变化趋势四大趋势由偏重文学转向偏重艺术学美学由原题照搬转向独立分析由艺术的概论到具体门类的基础知识考察首次出现美学基本理论题1、由偏重文学转向偏重艺术学美学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分专业答题的情况:2005年,分为前90分和后60分,在此之后和之前,全部是和卷答题,也就是每个艺术类专业的题全部一样。那么我们现在首先抛开2005年的题目不管,先来看03、04年的题目,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03年6道名词解释,全部是文学题,30分。5道填空题有3道是文学题,18分。简答题有2道是文学题,20分。论述题是文学题,20分。总共文学题的分值是88分。04年的6道名词解释,4道是文学题,20分。单项选择有4道,8分。简答题前两道是文学题,30分。解析古文是15分。总共文学题的分值是73分。然后我们来看05年的题目。名词解释2道,10分。论述40分,艺术形式还不限于文学。勉强算是50分。从88分——73分——50分,大家看出什么趋势了吗。如果觉得还不够明显的话,我们来看看2006年的题目。除了填空题的第二题之外,有谁能找到更多的文学题吗。所以,请大家记下第一个趋势:由偏重文学转向偏重艺术学美学其实,从考卷的命名上我们也可以看出这种趋势。03、04年的考卷叫文学、艺术理论试题,05、06年叫综合考试艺术学试题。那么,这种趋势的变化对我们的意义何在?就是要我们更加偏重于艺术综合能力的考察,弱化文学思维的衡量。如果说以前中文系的考生更容易考到高分的话,那现在就不一定了。这种趋势反映到我们的复习上来,就是要适当的侧重于美学、文艺美学以及艺术各门类的理解和学习,相关的复习方法我会在后面详细解释。2、由原题照搬转向独立分析所谓原题照搬,我们可以用04年的题目来举一个例子。大家可以把出处标上名词解释文艺学——文理教程3不平衡关系——文理教程47艺术的审美娱乐功能——艺术学概论62虚实相生——文理226情感把握——艺术学概论239即情感体验共鸣——文理教程347大题如何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文理教程58-68为什么说“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文理117什么是艺术的主体性特征——艺术学概论121影视艺术的逼真性和假定性——艺术学概论360一共90分,全部都能从参考书上找到答案出处。就是说,只要你看书了,背了,就能拿到至少90分的基准分。接下来,再来看看05年的真题。名词解释写意——艺术学概论209有意味的形式——文理180象征——文理277通感——艺术学概论250这是20分。第二部分因为是分专业做,我就讲讲我的专业广播电视艺术学,第一题,在《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中198页略有涉及,但不完整和完善,不是一目了然的可以看出,需要自己归纳和总结。第二题同样是这种情况,音乐电视在第七章的第三节有所涉及,但是也需要自己归纳和总结。第三题,在92页——100页有介绍,但只是一种文化解读,还有视听语言的解读、晚会节奏的解读、纵向的历届晚会的比较等很多角度无法展开。这60分顶多算30分照搬原书吧,和上面的30分加起来,只有50分。然后我们来看看06年。名词解释大部分无法在书中找到明确、全面的答案。比如毕加索,在参考书里有很多涉及到他的,比如《格尔尼卡》。但是你能找到一种准确的解释吗。恐怕比较困难。(面我会介绍各种题型的答题方法,包括名词解释应该怎么讲,后面再说。)再比如,肥皂剧,大家可以在苗棣老师的〈〈电视艺术哲学〉〉的185页找到,但是也只是只言片语。空间艺术,艺术概论、王宏建、113页,提了一句;艺术学概论、彭吉象那本,269页也提了一句,同样没有标准提法。好的,趋势出现了,就是原题照搬转向独立分析。另外,其实我们从命题的题干中也可以看到这种趋势。以前问的是什么是什么,为什么说等等,现在是主体出现了,06年的题,三道简答题中三个你,论述题也有一个你,大家如果对传播学有些了解的话,就会知道,这是突出了受众中心。所谓受众中心,就是说尊重和关注受众的感受、理解。现在题目中出现了如此多的你这个字眼,其实也是在向我们暗示,你们说吧,我们听着。这是和以前完全不同的,以前是你们按照我们说的说吧。所以这里的趋势就可以说是非常明显了。“是”和“理解”的区别:是——定义,is,are,理解——阐释,realize、understand……从这些微的差别大家也可以明显的看出分析趋势的加强。既然强调独立分析,那么。要我们分析什么、如何分析呢?一方面要结合实际、关注当前;另外一方面,要注重当前的理论热点话题,比如说流行与经典(06年第三题)、全球化和民族性(06年最后一题)等等。3、艺术概论的“概括”与具体门类的基础知识考察的双向互动所谓双向互动是指两个方向、两种题型。艺术概论的“概括”向具体门类的基础知识考察转向体现在名词解释上。06年的5个名词解释,比如肥皂剧、空间艺术、协奏曲、毕加索,分别涉及美术、音乐、戏剧、电视、古典文论。可以说与以往主要考察文学和艺术的一般性概念和定律有了很大差异(比如以前的象征、有意味的形式、共鸣啊等等),已经深入到各个艺术门类的内部,考察基础知识的掌握。这也给我们的复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从具体艺术门类的考察向艺术概论的“概括”转向体现在论述题上。05年的艺术学综合论述题是分专业答题,这是唯一的特例,04、03、06都是回归总体艺术门类的考察,因为后者才有利于考生的自由发挥,也有利于考察考生的素质。把题找出来举例子。4、首次出现美学基本理论命题在06年的考题中,首次出现了美学的基本理论命题——“美是形象的真理”。这种说法是关于美的本质探讨的,在综合考试中第一次出现,如果我没有估计错的话,今后可能会常常出现这种美学理论问题,因为美学、艺术学、文艺学这些学科都是相通相连的。看到这个题,就应该马上反应出来他考察我们的是什么,然后就好着手回答了。在这里我们主要讲命题趋势,具体的知识点就不涉及了。这些命题趋势的出现既给我们的复习带来了一定困难,也带来了一定的便利。比如说,原题照搬类型,如果你没有记住书上的概念,就无从谈起,比如说这样的题目,什么是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特性,你没记过肯定无从下手。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经典与流行的关系,你就可以从身边谈起,因为现在日常的生活已经审美化了。比如说周杰伦和萧邦,周是流行音乐歌手,萧邦是古典音乐家。然后你就可以展开分析了,流行是大众的、商业复制的、快餐速朽的、类型化的、日常化的,经典是小众的、严肃的、主题富于深度的、艺术形式上探索创新的、有个性的等等。那同时,流行和经典是互相渗透的,周杰伦不是有一首歌曲叫十一月的肖邦,这就说明了流行文化和经典的互相渗透,流行可以借助经典来增加关注,从而提高销售量;经典可以借助流行扩大传播的广度,焕发第二春。周经典化的野心。这些大家听一下就可以了,后面我们有专题的介绍。我在这里只是举一个例子,说明这种变化对我们也有积极的意义。二、根据趋势的应对复习方法1、重点书目、章节划分艺术学这门考试课涉及的的书目比较的多,一共有8门13本书。但是请记住,这些书不是同等重要的,如果让我来把这些书按照重要程度划分一下的,是这样一个排列顺序:第一梯队:《艺术学概论》《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文学理论教程》第二梯队:剩下的所有书是同等程度:音乐、美术、电影、文学的10本书为什么,因为我们是考取一所以电视艺术著称的院校,那么,它的主攻和考察方向必然要体现出院校特色和教师偏好。艺术学综合考试这门考试课程是考察所有艺术类考生的艺术理论掌握程度、艺术史熟悉程度和艺术分析能力的一种考试。所以说,如果要在艺术学考试中再划分出一个基础和专业的话,那么文学理论教程和艺术概论是基础课、而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则是专业课。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三本书主要是为了应付简答、论述题的,占的分值是120-130分。那我们现在就分别来看看这3本书。第一本是《艺术学概论》,请大家注意,是彭吉象的这本,不是王宏建的那本。为什么我推荐的是彭的这本呢,首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比较薄,396页,王的那本510页。这100页的差距其实不小啊;当然,第二,最重要的原因是,彭的比较简明扼要,纲目清楚,而王的搀杂了许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东西在里面,顾及了意识形态的需要,所以看起来可能会面目可憎。第三、关于艺术门类的分开介绍,王的书只用了75页(110—186),而彭的用了120页的篇幅(269—393)。当然,每个人的喜好程度都不一样,也许你开始就是用的王的,那也可以。我的建议是以彭的书为主,王的为辅。那彭吉象的这本书也是有重点章节和常考章节的。大家可以记一下:第二章第一节艺术起源常考填空题和简答第三章第一节艺术的社会功能第五章的第一、三、四节第六章整章第七章的第二、三节另外就是第三编的艺术门类,可以说,如果要划出一个归属的话,名词解释应该全部出自这个部分,但是,仅仅第三编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比如肥皂剧,在这本书上根本找不到。怎么办?在后面会提到。那么,对这些章节的掌握要求是:不但要做到基本概念清楚,而且要学会运用基本概念来分析阐释问题。比如06年的审美距离那道简答题,在《艺术学概论》中230页有介绍,瑞士心理学家布洛提出了“距离说”,主体对客体保持了心理距离,完全排除了功利或者实用的考虑,用一种纯粹的审美心境去欣赏对象。然后下面举了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中的例子,老太太在舞台下看《哈姆雷特》会警告饰演王子的演员当心有毒的剑,这就是心理距离太近。我们在复习的时候就不仅仅只是记住概念,更要记住例子,然后在答题的时候自然能够信手拈来,应付自如。第二本《当代中国广播电视艺术学》,这是综合里的专业书。基本上,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各个相关学科都在书中有所涉及,除了电影以外。该书由十一位老师分章撰写,前两天讲课的杨燕老师、施旭升老师都是这本书的作者之一。这样多人写作会略显松散,但是总体而言,是答题的基底。比如说,我们出一道题目,试分析春节晚会的结构特征和文化意义,这是05年的题,那我们就能够从这本书的92页找到一些答题的提示。再比如说05年戏剧戏曲的选做题—试论戏曲现代戏,就能从第四章第三节找到端倪。就这本书而言,我个人认为第一章的第二节、第二章的第二节、第十章和第十二章比较不重要,其他的章节都重要。理由就不用说了吧。第三本《文学理论教程》,为什么把《文学理论教程》放到艺术学综合里面讲,因为就我的复习经验而言,艺术学综合和专业课打通的基础是《文学理论教程》,目前国内的艺术教育,借重了很多文学范畴的提法,老师还习惯于用文学的思维去判断答案。许多的老师是中文系出身就说明这种问题。下面来看一下重点章节:第四、六、七、十、十二、十五章比较重要,常考章节。那么剩下的书怎么办?不用专门看了,因为剩下的书是应付填空题和部分名词解释的,所占分值20分—30分。因为我们是艺术类综合,每个相关专业的同学已经在本专业基础课的复习时深入学习了,不需要再在这些比较肤浅的地方下功夫。比如说,考电影学的就不需要再看什么电影概论,考音乐的同学也不用再单独学习什么音乐史。但是考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同学怎么复习音乐呢?我个人有一个简单易行、利人利己的方法,那就是结成一个小组,有考各个专业的同学,每个同学总结自己专业最简单、最常识性的填空题和名词解释。每个人准备个30道填空、30道名词解释,总共4、5张纸,然后大家汇总起来,总共也就是30—35张纸就搞定了。这样对每个考生都有利。而且自己对自己的专业也比较熟悉,这比你一个人去总结所有艺术门类的知识要便捷、高效的多。而且,就靠这30多张纸就能拿到30分,多好的事啊。关于复试关于其他专业书籍关于导师2、读书、复习方法四种方法两种意识笔记法—把厚书读薄建议大家做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在图书馆看到很多人看书不动笔,看着看着就开始走神,想今晚吃什么,水煮鱼还是麻辣烫。所以动笔是集中注意力的方法,而且写过一遍肯定会有印象。一个月做一本书,不难,我就作了笔记,三本,用了两个半月的时间。当然,做笔记也是有所侧重的,有的把标题抄一下就行,有的就需要详细解释。比如你记下了通感
本文标题:中国传媒大学 813 艺术学综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704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