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从学术明星出书热浅析电视媒体与出版业的互动
从学术明星出书热浅析电视媒体与出版业的互动一、引例•《易中天品三国》2006年开始制作《易中天品三国》,易中天一举成名。《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标题,而享有了“学术超男”的称号。•2006年5月22日,他的《品读三国》书稿在北京举行了“无底价竞标”,这在国内出版界还是头一遭。•上海文艺出版社以首印55万册、版税14%拍得的易中天《品三国》书稿于2006年7月22日在北京举行全国首发仪式。•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郏宗培明确表示,按照每本25元的定价,30万册保底的估算,易中天已通过这本书收入140多万元此外《刘心武揭秘红楼》、《于丹〈论语〉心得》、《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等等一批图书摆上了书店的畅销柜台。百家讲坛这一节目不仅将这些象牙塔里的教授、学者变成了“学术明星”,更是形成了电视媒体与出版业的良性互动的模式,形成了一条文化产业链,获取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二、初探:电视与出版互动,盘活出版市场•自中华书局2004年10月将清史学家阎崇年在该栏目的演讲稿“清十二帝疑案”结集成《正说清朝十二帝》出版并大获成功以来,文汇出版社去年推出了易中天的《帝国的惆怅》,4个月就卖出了5万册。同时,北京共和联动图书公司策划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系列由东方出版社推出后也受到市场热烈追捧。《正说清朝十二帝》自2004年10月初版以来,上市3个月就累计销售16万册,截至目前共售出35万册,即将印第18版。该书还获得了《出版人》杂志和新浪网联合主办的“2004年中国书业年度评选”最佳年度传记纪实图书奖。品牌效应•历史类图书向来不是出版市场的香饽饽,没有电视媒体的推广预热,销量不会太高。大众媒体与图书联动会使读者更容易介入,观众认同《百家讲坛》这个品牌,“播出什么就畅销什么”。•《正说清朝十二年》的作者阎崇年,他之前也出过书,但并不好卖。而且同是中华书局,在《正说清朝十二帝》畅销后跟进的《正说明朝十六帝》等书,销量大不如《正说清朝十二帝》。•百家讲坛系列节目成功将内容定位在历史探秘类以及文化经典类,在电视上的热播推动了这一类图书的销售。同时针对节目的热播,更多百家讲坛系列的图书相应出版,满足广大的读者的需要。•广大的电视受众也会转化成读者。许多读者是因为看了电视才会去购买图书。•节目播出也让图书的作者的名气大增,推动了图书的销售受众广泛内容通俗•为了配合《百家讲坛》节目的受众定位——初中及以上文化的人,主讲人将历史,文学与通俗性,趣味性巧妙的结合在一起,符合了现代大众的口味,“用大家明白的话,讲大家想听明白的事”。明星作者•易中天是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特聘教授,江汉大学名誉教授;于丹是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传媒系主任,影视学博士,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们以及其他百家讲坛系列书籍的作者本身都在高校任职,都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学术研究经验,相对于自己的领域都是较有实力的作家。•大量的参与电视节目以及网络访谈,作为嘉宾出席各种文化、商务活动。•全国各地签售图书,场面火爆,易中天的签售速度是每三秒一本书。•拥有自己的“粉丝团”,俨然超男超女。三、缺点分析学术明星们大量图书作品的出版,虽然丰富了我们的图书市场,但是我们认为,它们的存在还是有一些不足的。•成书快,数量多,质量不能保证•图书过于通俗,不利于传承和沉淀•图书出版成一个体系,价格偏高•商业化操纵,热衷于炒作一、成书快,质量不能保证热门作家经常被多家出版机构争抢,版税给得高,写作周期短,作家往往仓促上阵,草草成书,萝卜快了不洗泥,出书的质量越来越“水”。易中天2007年推出的关于农村改革的新书《成都方式》,连他自己都承认写得不够深入。因为时间太短,无法深入到群众中去。二、图书过于通俗,不利于传承和沉淀被传为美谈的大禹婚后“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治水这一典故,纪连海在上海电视台讲课时称这其实另有隐情,大禹有“婚外情”。大禹在外治水时和瑶姬有了爱恋关系,瑶姬承认大禹是她的异居丈夫。为了“蒙”妻子女娇,大禹编造了“巫山神女”瑶姬帮助他治水的故事。(3月26日《华西都市报》)•电视媒体是通过很直观的方式传播,越简单越通俗效果就会越好。如果我们想要看直观的东西,为什么不选择直接看电视呢?书是传承经典的。现在太多的很通俗的东西以书本的形式传播开来,在这样一个信息泛滥的社会,我们能给我们的子孙留下些什么呢?三、图书出版成一体系,价格偏高《康熙大帝》阎嵩年中华书局¥30.00(2008-05出版)《百家讲坛.两宋风云》袁腾飞中国大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7出版)¥32:00《马未都说收藏》(全五册)(家具篇、陶瓷篇、玉器篇、杂项篇)马未都中华书局(2008-07出版)¥154.00•在如今图书泛滥的出版市场上,真正的名家著作可能也没有像这类图书那么高的价钱。这就是炒作的力量。•官、商、文、媒联手运作,就是诞生“大师”的一条捷径:先把某人的名气炒起来,炒成“大师”,引来老板、商业集团的青睐,再吸引更多人的眼球和追捧……由此造就了一批学术上的超级明星,也形成了一条真金白银的利益链。商业化操纵,热衷于炒作《于丹〈论语〉心得》的发行方是中华书局,他们曾成功运作了阎崇年的书籍。按照中华书局副总编沈致金的说法,和于丹签约时把首印数提到60万册,是对《百家讲坛》影响力的信赖和对于丹本人魅力的看好。“书上市前一连七天在电视上打广告,这个影响力绝对不可小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书商透露,易中天、于丹新书的首印、签售数据等都是炒作,“这对新书销售有帮助”。他表示,据业内人士了解,于丹新书在北京上市约一周,“连排行榜都还没上呢,怎么可能超过易中天?有点业内常识的人都会知道,一个名气并不太大的作者的书,首印60万册,这怎么可能?明摆着就是炒作嘛!”记者反问,为什么出版界不曝光这些“水分”?他表示,这是因为大家都不想得罪《百家讲坛》,“很多人想做《百家讲坛》的书,怎么能不说好话?”四、综合思考•《百家讲坛》打破古典文化为少数人研究的专利,把门槛放低,号召全民参与。电视媒体与出版业良性互动,拉动出版市场的发展。同时,在争吵中,传统文化复苏。•除了百家讲坛外,仍可打造其他节目,如艺术欣赏类,并仿照“百家讲坛”系列的模式,节目与图书并重,将学术文化的全民普及进行到底。•学术明星是近些年才出现的现象,它的出现是学术与现代大众传媒成功对接的结果,是市场化运作的产物。除了一部分在书斋里潜心治学的学者以外,也需要有一部分人将学术转化为可以直接为社会现实服务的东西。因此必然会有一部分学者走出书斋,走向社会,走向大众,走向媒体。促进学术和大众的互动,有利于从整体上提升大众文化的品位,打破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壁垒,既能繁荣学术,又能提高大众的文化素养水平。•学者与媒体的浮躁淡化了学术本身。大众传播的技术为文化的传播发展开放了市场,而文化产品是按照供求规律作为商品提供的。在商业效益和利益的驱动下,媒体是否能够坚守住阵地,是否能够真正平衡好文化传播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学术的普及是“通俗化”而不是“庸俗化”,这是学者在进行学术传播时所应该肩负的社会责任,而不应一味迎合观众、迎合市场。真正的学者应该把他们的研究成果造福于广大民众,运用自身的知识去客观地普及学术见解和成果,并为大众的文化生活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不仅要做学术明星,也可以成为公益明星。Theend,thankyou!
本文标题:从学术明星出书热浅析电视媒体与出版业的互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714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