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从网络打黑谈媒介素养教育的紧迫性
从网络打黑谈媒介素养教育的紧迫性一2009年12月19日,央视的《经济半小时》专题报道了网络打黑事件,让我们了解了一个被称为“网上水军”的灰色产业链。据报道,雇用成千上万的“水军”炒作话题甚至恶意攻击竞争对手,已成为一个操作流程成熟的行业。在网上看到的消息、新闻,特别是论坛里的很多热点帖、热点话题,有很多可能是不真实的,是人为策划和操纵的。央视的报道让人大开眼界,让公众对活跃在网络热门话题背后的职业策划团队和所谓的“网络打手”、“网上水军”不再陌生。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体现公众媒介素养教育意义的个案。网络平台原本是自由、平等、开放的公共舆论空间,如今传统意义上广受肯定的网络民意,面临着被重新定位的尴尬。这提醒公众看待网络热点事件应该更加理性、更加客观,以避免被愚弄和利用。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做个智慧的网民!”而《中国青年报》一篇报道认为:“在整体意义上,重要的仍是网民需要增强思考意识和识别能力。”①媒介素养又称“媒介识读”,这个概念是舶来品,英文表达是“MediaLiteracy”。简单地讲,媒介素养即受众获取、分析、衡量和传播讯息的能力。②笔者认为,这里的媒介主要是指当代社会对人们影响最大的大众传播媒介,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还有互联网。公众通过媒介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满足自己工作、学习、交往、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公众能够理解媒介的相关概念,知道媒介产品生产的流程和背后的含义,懂得对媒介传达的内容即信息进行解构,做出正确的理解,并且拥有使用媒介传播信息的能力。二自英国文学批评家列维斯和汤普生在1933年提出媒介素养概念以来,该理念已经过了4次可称为“范式转移”的变化:第一代“保护主义”的媒介素养观源自精英文化脉络,强调保护公众免受不良媒介信息的侵害;第二代(上世纪60年代)则认为媒介信息不都是有害的,关键在于受众对媒介内容的主动选择和辨别;第三代(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强调培养公众对媒介信息的批判解读能力;第四代,即上世纪90年代以来,则从对文本的批判解读扩展到对媒介组织运作的认知理解,并进一步拓展到以公众媒介参与为核心的社区行动范式。③所谓媒介素养教育(MediaEducation),简单地说,就是提高人们使用、理解、运用传播媒介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应该是所有与媒介有接触的公民,特别是自我辨别、判断能力尚不完善的未成年人,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使其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做个既有责任心又有批判能力的公民。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崛起后,更加凸显出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第一,这是由网络自身的技术特点决定的。网络媒体传播速度快,内容更新及时,并具有海量信息和交互性特点。尤其是凭借交互性,网络构建起公众自由发表言论的话语平台。公众越来越轻松地拥有了传播信息的技术,却面临如何在海量信息中选择、辨别、判断有用信息,并形成正确的价值理解的问题。正如一位著名科学家曾经明确指出的那样,现代社会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手段与产生的结果之间关系混乱不堪。④公众面临如何处理信息的难题,技术的发达加剧了这一矛盾带来的风险。第二,这是由目前网络媒体匿名性的特点决定的。网络技术的普及性和网络信息的匿名性,导致传播主体的多元化,造成了网络媒体信息的多样性。目前我国对网络的管理和规范,基本还是限于法律法规方面的约束和对网络编辑工作人员的要求。例如1997年3月,中央就曾专门发布文件,规定各网络新闻媒体必须在中央对外宣传信息平台上统一入网,不得自行通过其他途径入网,明确规定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为网络新闻宣传归口管理机构,并出台了一系列涉及互联网的法规性文件,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方法》、《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等。而网络编辑工作人员的进入门槛要求也逐渐增高,如许多大学增开了《网络编辑学》等课程,对未来可能从事网络编辑职业的大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网易、新浪等各大网站也对工作人员招聘把关严格。然而,对普通公众的约束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是因为运用技术手段进行控制的可行性不高。正如前段时间的手机、网络“扫黄打非”行动,并不能达到根除网络低俗信息的效果。另一方面是面临如何调和保护公民言论自由和保证网络环境清洁的矛盾。媒介素养教育正是在技术和法律达不到的领域,发挥潜移默化的功效,尤其对青少年意义重大。第三,这是由目前媒介素养缺失带来的社会问题决定的。网络媒体的高速发展带了各种问题。正如开篇提到的“网络黑手“,还有“网络诈骗、上网成瘾、网络色情暴力内容泛滥、侵犯隐私”等问题。如何正确引导和教育人们(尤其是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正是网络时代媒介素养教育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在网络时代,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热点话题往往不是传统媒体或网络媒体制造的,而可能仅仅是一个人的一个帖子、一篇博客文章,便在全国引起了轰动。或许可以这样认为,在公众议程、传媒议程和政策议程之外,存在着一种新的个人议程。即个人议程影响传媒议程,传媒议程影响了公众议程,公众议程又影响了政策议程。就央视“网络打黑”专题报道所曝光的内幕看,一系列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的事件,如杀毒软件口水战、“封杀王老吉”事件到康师傅“水源门”事件等,都有人在暗中操作。这些公司不仅为企业提供品牌炒作等服务,也能按客户指令密集发帖,诋毁、诽谤竞争对手,甚至控制舆论,有人出价5万就“造势影响了法院判决”。⑤人们惊讶地发现:在议程设置上,利用网络设备进行信息传播的个体和所谓的传媒所起到的能量几乎一致。通过教育让公众学会如何正确利用媒体,对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有重要意义。三要更好地推进媒介素养教育,需要政府的重视、学校和媒体的配合以及公众的支持。英国是最早明确提出媒介素养概念的国家,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到1997年为止,英国已有将近2/3的学校开设了进阶式的媒介研究课程。此外,超过1/3的中学毕业生都参加过媒介研究学科的中等教育证书考试。进入21世纪,英国许多学院,例如伦敦大学和南安普敦大学等,都设有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师培训项目,专门对从事媒介教育教学和研究的中学、小学、大学老师进行专职培训。在英国教育体系中,新闻学和传播学等传媒类学科并不仅是一种操作性强的课程,教学的目的也不仅限于学习新闻和影视等制作层面的技术和能力,更重要的则是媒介素养教育,即把了解传媒运行机制、提高公民的“媒体识读”能力作为公民终生学习的目的。一句话,媒介素养教育刻不容缓!注释:①《网络黑社会成成熟产业考验公众识别能力》,《中国青年报》,2009年12月21日②巴兰:《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③刘畅:《浅析网络时代公众媒介素养核心变化》,《华章》,2009年18期④利克夫顿·查德威克著,杨志珍译:《计算机对于孩子负面教育的研究》,《教育技术导刊》,2008年第3期⑤央视《经济半小时》,2009年12月19日
本文标题:从网络打黑谈媒介素养教育的紧迫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714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