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关于在小学学科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的实验研究-“
“关于在小学学科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的实验研究”课题研究方案(初稿)天津市北辰区集贤里小学课题研究组执笔:刘双喜一、课题研究提出的背景关于教学情境方面的课题,国内外教育界都有研究。“情境教学”就是最为成功的典例。“情境教学”以思维为核心,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各种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和接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解决了长期以来因为重认知轻情感而带来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不能协调发展的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情境教学”是西德60年代末70年代初学前课程改革的产物,早已成为德国学前课程发展的指导性理论。“情境教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影响遍及了许多国家,诸如巴西、阿根廷、菲律宾、马来西亚……我国普教界,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从实际出发,引进了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的“新教学论体系”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及其办学经验以及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引进了西方“结构课程论”、“发现论”、“范例教学法”、“暗示教学法”以及认知派心理学理论,目的是为了适应国际新技术进步的要求,从而解决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从而形成了“发展教学”。“发展教学”成为国际教育理论界的主流。“情境教学”深受“发展教学”思潮影响,日臻成熟。小语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教学就属于“情境教学”。她的教学风格就属于“情境型教学风格”。她在“情境教学”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效。“情境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或者说是一种教学方法,或者说是一项教学活动)就是创设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语言设境、故事设境、问题设境、猜谜设境、表演设境、音像设境等等。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目前还没有见到专门研究成果。这说明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还没有真正完全地被予以高度重视,也没有真正完全地被广泛应用,更没有真正完全地被运用于常态的课堂教学之中。这怎么能与当今这个教育信息化时代相符合呢?当今社会,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信息化已经成为各国发展的制高点。教育信息化也自然、并且必然成为教育发展的制高点。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相结合,使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教育信息化时代。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也同样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科课程整合提供了物质平台和理想的教学环境,信息技术不再单单作为演示工具而存在,而必将发挥更多的功能,不但成为学生认知的工具,更要成为学生情感激励的工具。为此,我们根据学校的具体实际情况,开展“关于在小学学科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的实验研究”课题研究。该课题的研究具有现实而又深远的意义,而且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价值。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一)、哲学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主体是认识者,客体是认识的对象。人的本质是主体的、能动的。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最高层次,最高表现,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学生是有个性的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自主发展的主体,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激发其主体意识和主动性。学生要实现发展,必须唤醒自主意识、责任意识,使之具有主体性。(二)、教育学理论基础教育理论研究已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重视人在教育中的作用与价值,重视人的主体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出版的《学会生存》就一再指出:“教育必须是从学习者本人出发的”,“如果任何改革不能引起学习者积极地亲自参加活动,那么,这种教育充其量只能取得微小的成功”,“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新的教育精神使个人成为他自己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因此,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正在发生变化,即“教师在培养积极的或消极的学习态度上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们应激发好奇心,培养自主能力,激励思考的严谨性,并为正规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成功创造必要的条件”,在师生关系处理上更应本着“尊重学生自主性的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可见,重视学生的主动发展已成为教育的公理。(三)、教育心理学理论基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教学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学心理学中教学影响因素的研究明确指出,学习者自身的因素会对学习产生重大的作用。这些因素是:认知结构变量、在发展上的准备、智慧水平、动机、态度与人格因素等。学习者本身必须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必须有适当的认知结构与积极主动地把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结构结合起来等,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强调了自主发展的作用。这对学生主动发展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四)、教育教学实践基础纵观世界教育历史,大凡成功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自主发展的积极性,这是不争的事实。孔子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就十分重视调动学生主动发展的能量,特别赞赏颜渊能够做到自主发展,称道:“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反对冉求半途而废,指责:“力不足者,半途而废,今女画。”孟子则发展为自求自得的教学原则,认为:“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新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养成‘自主’、‘自立’和‘自动’的共和国民”,而且在教学实践中亲身体履,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20世纪西方大教育家杜威也曾特别指出:“学习是主动的,它包含心理的积极开展。它包含着从心理内部开始的有机体的同化作用。”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所取得的大量研究成果和经验,都十分重视强调自主发展,重视自主的价值与功用,这些对学生主动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五)、需要满足理论基础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重要场所。学生来到学校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就是自尊和归属。按照选择理论,不爱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不是“脑子笨”(硬件问题),而是“不愿学习”(软件问题)。只有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自尊感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正是因为在课堂上得不到认可、接纳和表现出对别人的影响力,才转向课外活动、校外小团体等寻求自己需要的机会。可以说,“只有愿意学,才能学得好”就是需要满足理论最为通俗的一种表述。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必然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六)、集体动力理论基础我国教育学者认为,所谓“集体动力”就是来自集体内部的一种“能源”。首先表现在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认知风格的成员之间可以互补。其次表现在不同学生可以互相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实现思维和智慧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维。从集体动力的角度来看,“当所有的人聚集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工作时,靠的就是相互团结的力量。相互依靠为个人提供了动力,使他们互勉(互相勉励,互相鼓励,互相激励,愿意做任何促进成功的事)、互助(互相帮助,互相协助,共同获得成功)、互爱(互相关注,互相爱护)。集体中的每一个人都喜欢别人帮助自己达到目标,解决一个个难题,产生新的火花,这是一种动力资源,对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本实验除了有上述理论基础作为指导以外,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杜威的“儿童中心论”理论同样作为我们实验的理论基础。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一)、主体性原则:人的本质是主体的,能动的。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最高层次,最高表现,是人的身心素质的“核心”。是学生得以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根基”。是实施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灵魂”,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在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主体地位,主体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着学生能否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学生是活生生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装填知识的“容器”。在学生主动发展中,要以人育为本,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主体的主动发展。(二)、全员性原则:根据“木桶“原理和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教师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面向全体学生的实质是面向有个体差异的学生。教师只有承认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能施教,才能使面向全体学生落在实处。教师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教师在学生主动发展中,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唤起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去体验,去尝试,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三)、合作性原则:合作性是学生主动发展的又一重要特征。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要在学习中培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活动的氛围,建立“对话式”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搭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发展协作能力的舞台。在学生主动发展中,教师要允许并激励学生探索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交流讨论问题、汇报分析问题、合作解决问题。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广泛交流提供共同切磋的机会,创设相互协作、共同参与的环境。(四)、能动性原则:学生主动发展是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从事学习的一种自动学习方式,而不是在外界的各种压力和要求下被动地从事学习活动。这种自觉从事学习活动的最基本要求是主体能动性。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从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的观点出发,一旦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充分发挥了,课堂效益提高了,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本课题研究除遵循上述原则外,还应遵循渐进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愉悦性原则和民主性原则等。四、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实践、总结在小学学科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通过课题研究,为学生营造真实可感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升华学生的思想认识,提升学生的生命境界,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通过课题研究,为教师提供科研活动的平台,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丰富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培养教师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大胆实践的能力,增强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意识,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形成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为培养新时代的有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研究目的既能体现课改三维教学目标的理念,又能体现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更能体现当今教育信息化时代特色。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在小学语文、数学、英语、音乐和美术等学科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五、课题研究的环境方法课题研究基于信息技术支撑,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研究,尤其是多媒体充分有效地使用,创设教学情境,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地整合。课题研究的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模式研究法。六、课题研究的阶段过程本课题自2009年3月1日开始研究,至2010年12月31日完成,共分三个阶段:(一)、第一阶段即准备阶段:2009年3月1日——2009年3月31日1、主要工作:(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研究人员。(2)、研究确定课题,并申请立项。(3)、制定科研课题方案。2、阶段成果:《关于在小学学科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的实验研究》科研课题研究方案(二)、第二阶段即实施阶段:2009年4月1日——2010年7月31日1、主要工作:(1)、培训学习: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培训,学习情境理论和设境方法。(2)、实践探索:设计教学、说课分析、听课评课、总结反思、撰写论文。2、阶段成果: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反思、说课文稿、听课记录、评课反馈、工作总结、研究论文、电脑课件。(三)、第三阶段即总结阶段:2010年8月1日——2010年12月31日1、主要工作:(1)、整编研究成果。(2)、撰写研究报告。(3)、撰写工作报告。(4)、完成结题工作。2、阶
本文标题:关于在小学学科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的实验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721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