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大型电视纪录片《河之南》解说词
大型电视纪录片《河之南》解说词(1)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闲来整理纪录片解说词,顺着文化脉络,细品历史渊源,受益颇深,今贴出来,愿与大家共分享。第一集大河之源这是黄河中下游交汇处的一段河流,曾经奔腾喧嚣的波涛,在这里变得舒缓而温情。河南岸屹立着我们的先祖炎帝和黄帝,他们用深邃而坚毅的目光凝视着东向的黄河,也凝视着中原大地和他们的后人们。在炎黄二帝的时代,甚至在以后的秦汉时期,流淌在中原大地上的河流,曾经密如蛛网,但是只有黄河被称作河,而其他河流则只能叫做水,那时候的黄河一出崤山群峰,立即沿中条山和太行山东麓折向东北,河道也就是目前河南省地图上西北到北面的省界线,所以说,今天的河南省最初便从这条大河的南岸生长,这便是河南二字的最初含义。就在河南西部的渑池县有一个村庄名叫仰韶村,与中国大多数的乡村一样,今天的仰韶村并没有特别之处,浸润着绿意的麦田,悠闲自在的老人,黄色的土丘,还有躺在泥土里静默的青石板。似乎,仰韶村就是一个普通的村庄,但是,当仰韶的老人摇动辘轳老井的一刹那,时间戛然而止,从大地深处缓缓升起的,却是华夏久远的过去。1921年的一天,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来到了仰韶村,1914年的时候,当时中国的北洋政府聘请他当农商部的矿业顾问。严文明(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他听说河南那边有一些化石,所以派了一个化石标本的采集员,到了渑池的仰韶村采集化石,采集到了一些生物化石,但是那个采集员同时发现有很多石器,他带了几百件石器到北京,安特生一看,哎呦,中国有这么多东西,当时他对考古也有一些基本的知识,他一看,这一定是一个史前的遗址,所以她自己就去调查,调查以后,发现了很多的所谓灰坑,在那个墙壁上都可以看得出来,然后发现一些陶器,陶器里面还有彩陶,画花的图片,它就非常感兴趣,因此就跟中国政府申请,再跟当时中国的地质调查所的一些工作人员共同在仰韶村进行挖掘。这一次的挖掘,安特生给中国人带来了考古这个专业概念。更带来了一处遗址的发现,一个新的文化断代,那就是存在于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间的文化,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以仰韶村命名的仰韶文化。在安特生之前,有些外国学者或传教士,曾经宣扬中国文化西来说,认为中国没有自己的史前文化,没有自己的石器时代。“中国石器时间亦见之,但甚鲜少,中国从来未有石器存积一处,形色具备而能使吾人定论其时无金属之助而专恃石器为生者”-------美国●劳弗尔1951年6月,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带领考古调查团对仰韶村再次进行了调查发掘,在遗址中发掘了出土了大批的器具,由用于农耕的斧、铲、凿、锛等,由用于狩猎的石镞、弹丸、石饼等,还有用于纺织的线坠、纺轮、骨针、骨锥等,这些发现彻底澄清了西方学者当年的一些模糊、混乱认识。有力地佐证了我国存在着非常发达而且富有自己特色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是世界新石器时代文化家族的重要一员。作为新石器时代标志之一的制陶技术,仰韶的彩陶烧制工艺已经很成熟了。在郑州大河村遗址发现的彩陶双连壶,工艺精湛而巧妙,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这些病陶器上各种各样的的饰纹,宽带纹、网纹、花瓣纹、鱼纹、弦纹和几何图形纹,朴素、粗犷,却又和谐统一。它们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工具,而注入了许多精神的内容,先民的审美意识破土了。2002年初,在三门峡灵宝市西坡遗址黄河岸边,考古学家又发现了一座仰韶文化时期的特大房屋。马萧林(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博士):这所房子的面积,居住面呢,它也是半地穴的房子,居住面达到了204平方米,整个结构上,外面还有回廊,加上回廊的占地面积,总共这个遗址达到516平方米,像这样规模的房子,不用说在黄河中游了,在全国来讲,这个新石器的遗址,可以说,目前来讲是最大的一所房子。这是一座具有殿堂性质的建筑,考古学家们在惊叹我们的祖先安居的才华的同时,又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规格如此之高的大房屋,当年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在此居住呢?河南襄城县里,一块巨大的砖雕照壁吸引着人们的目光,砖已渐渐腐蚀,但其中的图案尚能分辨。据专家考证,这幅作品描绘的是黄帝采铜。中国自古就有三皇五帝的传说,但是,史料记载的第一个创世纪人物是五帝之首的黄帝。《史记》说,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荆山之阳。首山就是先在的襄城县南屋里,而铸鼎荆山的发生地便在,灵宝市的阳平镇,与西坡仰韶文化遗址比邻。《史记》记载,黄帝铸成的时候,天上飞来一条大龙,垂着胡须来迎接黄帝,黄帝骑上龙背,群臣和后宫七十多人跟着骑了上去,剩下的那些小臣子不能骑上龙背,就都抓住龙的胡须,终于龙的胡须被拔下来了,黄帝的一把弓也掉落下来,百姓们仰望着已经升天的黄帝,就抱着黄帝的弓和龙的胡须号啕大哭。“黄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史记》灵宝铸鼎塬上的黄帝陵,相传为黄帝的衣冠冢,黄帝陵前建有一座黄帝庙,创于汉唐,这里保存的唐贞元十七年《轩辕黄帝铸鼎塬碑》,是国内记录轩辕黄帝年代最早的碑刻。铸鼎塬或是黄帝的衣冠冢,与西坡仰韶遗址咫尺之遥,遥远的时间又是如此的相近,五帝时代究竟是信史还是传说?这,是一个令国人费解的难题。李学勤(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黄帝铸鼎塬这个说法,你看起来不是一个空谷来风,它不是空的,你到登封王城岗也是一样,为什么叫王城岗?当地河南人说话,王城和皇城分不开啊,皇、王分不清的,到底是王还是皇,他们说不清楚。当地人就是说这是王城。皇城或王城真挖出来了,那怎么回事儿?说明虽然是一个民间传说,可是它有史实的宿地,可是这个宿地怎么解释,那是将来我们科学研究的结果,而不是作为前提,所以对于五帝时代,我们要认识到,你要从具体的年代,最近我常常到处去讲,中国的商代和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基本差不多的,中国的夏代和古埃及的中王国时期基本也是差不多的,差不了几十年。而中国的五帝时代就相当于埃及的古王国时期,埃及的古王国时期也是一样,有很多的神话传说,很多的故事,而且很多的听起来好像是很不可信的一些东西,可是它是历史存在,中国的五帝时代也肯定是如此,至于说五帝究竟是应该怎么解释。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令人疑信参半的神奇传说,才使我们民族的文化记忆瑰丽而神奇,丰富而精彩。如果说仰韶文化使中华文明的源头容颜初展,那么,仰韶文化的渊源又在哪里呢?裴李岗村位于新郑县,《帝王世纪》记载,新郑县古有熊国之墟,黄帝之所都也。1951年,在黄帝故里的裴李岗村,农民们在平整土地中常常发现形状奇特的石磨盘、石磨棒、石铲、石斧之类的器物,那时村民们还不知道这些奇特的石器里裹藏着怎样的文化秘密。它们不只为一层神秘的面纱,撩开它便可窥见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的一角,将我们带入七八千年前的文化。裴李岗村村民:“那时候,我们发现了这些石刀、石铲,犁地就犁出来了。那时候挖出来的东西还不知道是啥,不知道啥家伙,就把它扔了。他挖了还往那坑里推,四四方方的还带四条腿,磨的光光的。那个时候的人还不知道穿衣裳,那人的个儿都大,一丈多高,挖出来那个人,骨头节都这么长,腿节子可长,比现代人可高多了。最早最早的根本的根在这。”1977年的4月,裴李岗村的村民将一块搓衣板模样的大石板扛到了县城,交给了县文管局,这块石板终于撬动了对裴李岗村遗址的开掘。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实验室对裴李岗遗址出土的标本进行放射炭同位素测定的年代,为距今7885年±480年。------1978年第二期《考古》裴李岗遗址面积达两万平方米,四次挖掘共揭露面积2700多平方米,遗址中出土的器物包括各种石器和陶器,还有骨器。我们的先人正是用这些石斧、石铲进行耕作,种植粟类植物,用石镰来收割,用石磨盘和石棒加工粟粮,从开垦、播种到收割、加工,用骨针、骨锥等骨器来缝补缀合,用壶、钵、罐、碗、勺和鼎等来盛物,耕作的工具一应俱全。8000年前,地球上绝大部分地方还处在人兽杂处,茹毛饮血的时代,而裴李岗村已进入了原始氏族社会,农业已经在这里产生,一场伟大的革命开始了。就在《考古》杂志公布了裴李岗遗址这一重大发现的八月,考古工作者在南召县云阳镇发现了一颗猿人臼齿化石,经专家考证,其年代与北京猿人化石时代相当,这也就意味着,早在五六十万年前,南召猿人便在这里繁衍生息,手足胝胼,耕耘着黄河中下游这块富饶的土地,而这些同样出土于河南的斫器、大尖状器、石球、砾石、石核及石片等旧石器,其时代与北京周口店第一地点下层相当,属于旧石器时代初期,距今四五十万年,这些看起来还相当粗糙简陋的器具,传递着几十万年前先民们在中原大地上劳作的信息。南召猿人、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这些遗落在河洛之间黄土地下的文明碎片,守望千万年的沧海桑田,向我们发出神秘的召唤。最神秘的是文字的出现,中原大地上的先民从远古走来的漫漫长途中,文字的出现使他们从传说进入信史,被尊为字圣和斯文鼻祖的仓颉,就是今天的南乐县人。作为黄帝的史官,仓颉在家乡人的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直到今天不管是谁,发生了什么事,大家都要请仓颉神评判一番。(当地群众唱:可是那山可得对那庙,那一家大神给我清明,我虽然只把老爷叫,叫一声仓颉老爷。)关于仓颉有很多神话,相传仓颉相貌古怪,有四只眼睛,有书写绘画的天才。仓颉仰观天文、俯察万物,天上的星斗、龟背的甲纹、鸟的羽翼、山川的形势,都通过仓颉那怪异的眼睛收摄摹仿,变幻成一个个闪闪发光的文字。昔者仓颉作书,耠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本经》)几千年来,中原人一直将“天雨粟,鬼夜哭”作为一个重要的事件纪念着,在人类文明史上,文字的创造是划时代的大事。当然,仓颉造字的说法,并不能作为文字起源的依据。汉字的发明,绝非一人一时之功,那是时间和智慧的造化。当我们的先人在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上刻画符号的时候,他们没有想到这些简练而醒目的符号,竟然萌生出了伟大的文字。从与制陶有关的记事符号到日臻成熟的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那是三千多年前的创造,但是发现它只是107年前的事情。1899年的秋天,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身患疟疾,屡治无效,一位深谙药性的老中医给他开了一剂药方,其中一味叫龙骨的中药引起了这位金石学家的好奇,入夜,他在灯下仔细琢磨这些龙骨,发现上面有许多刻划的小道道,他把大大小小的龙骨对到一起,竟然拼成了两三块龟板,他小心翼翼地擦去龟板上的泥土,刻划的道道更加清晰了,突然,他从那些刻划的道痕中看出了雨字,接着又辨认出了日、月、山、水等字。1909年,学者们得知甲骨文出于河南安阳小屯村,从而研究判定这里是古代殷商王朝的首都。追溯中华文明的眼光又一次被吸引到中州大地,聚焦于往日毫不起眼的安阳小屯村。甲骨文的面世,直接以一种成熟的姿态出现,这令考古学家们猝不及防。在他们看来,一个成熟的文字,其发展过程大约需要2000年,然而在殷商甲骨文之前,夏代甚至更遥远的过去,文字一直藏匿在历史的深处,让探寻者一筹莫展。1984年,在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处裴李岗时期的遗址,距今有八千年。遗址中的甲骨带来了十分重要的信息。李学勤(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舞阳贾湖这个遗址,裴李岗文化,还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类型,舞阳贾湖它有甲骨文,在甲骨上面它刻着符号很像文字,应该说舞阳贾湖的刻划符号是全世界人工刻划符号里面最早的,它这个时代,应该在全世界说起来属于最早的之一,至少是这个发现意义非常重大。你们看见它用禽类的腿骨做的笛子,还可以吹响,说明这也是一个文化的一种表现,所以呢,在河南广阔的中原大地上这个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我们说有天书,我们说考古就是地书,过去有学者说是无字地书,现在不但无字,有的时候还有字,所以这部地书还值得我们进一步很好地探索。文字是一个民族文明的载体,在世界著名的四大古文字中,古埃及纸草文字,巴比伦楔形文字和美洲印第安人的玛雅文字早已被历史湮灭。唯有古中国的甲骨文凭借着强大的生命力一直延续,演变至今。严文明(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实际上在周代的文献里面就讲,维殷先人,有册有典,就是说在殷代也就是商代,他们已经有册,就是一册一册书的册,有典籍。这个册和典籍绝对不是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但是现在我们没有发现,也许没有保留下来。那么在《尚书》里面有商书,比如说盘庚迁殷的盘庚三篇,这个市商代比较大篇的文字。我们想啊,商代应该是有更多的文献,但是毕竟我们现在发现的大量是甲骨,初步统计有十五万片左右的甲骨,这些甲骨上当
本文标题:大型电视纪录片《河之南》解说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742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