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课题
1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课题周营军(河南师范大学,河南新乡453002)摘要:大众媒介影响着大学生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应让媒介素养教育走进大学课堂,利用媒介资源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活动,拓宽教育渠道。关键词:大众媒介;媒介素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创新,特别是网络的普及,大众媒介已成为人们获得信息所依赖的主要渠道,经过媒介加工的讯息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深深影响到到个人、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样,大众媒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大众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为大学生所形成的“拟态环境”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对周围世界的认知,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无疑,也影响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内容和方式的接收效果。因此,如何应对大众媒介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一、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现状(一)媒介素养所谓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媒介素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能够使用媒介、利用媒介了解周围的世界;能够透过表面现象理解媒介;能够利用媒介技术工具创造出媒介产品;对媒特定内容、媒介影响进行批评性思考。[1]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旨在发展批判理解和主动参与大众媒介的能力,“教育学生了解熟悉大众传播资源的内容,理解大众传媒的本质,掌握运用传媒的基本技能,学会管理自己的传媒事务和传媒生活,建立与传媒合理互动的关系。”[2]它以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为核心,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地利用媒介的能力,并形成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能够理解其意义以及独立判断其价值的认知结构。此外,媒介教育还力图使未来信息社会的人具备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2(二)媒介素养教育现状一般认为,媒介素养教育最早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英国学者E·利维斯(E·Leavis)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森(DenysThompson)于1933年出版了《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CultureandEnvironment:TheTrainingofCriticalAware-ness)一书。该书首次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作了专门的阐述并提出了系统的教学建议。他们认为,新兴的大众传媒在商业动机的刺激下所普及的流行文化,往往推销一种“低水平的满足”,这种低水平的满足将误导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尤其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各种负面的影响。因此,教育界应以系统化的课程或训练,培养青少年的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之后,媒介素质教育先后在美国、日本、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迅速发展起来。例如英国,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传媒素养教育的发展非常迅速,先后在各中等、高等院校增设“电影研究”、“媒介研究”课程。70年代以录像和电视为主要的教学材料,80年代重视“大众文化探析”的功能。1989年,传媒素养教育首次成为小学和中学的国家英语课程教学内容的一部分。1990年后,英国中等院校的大部分英语部都将信息技术和传媒素养教育纳入他们的正常教学活动中。近几年,英国从事传媒素养教育的教师们还创造出许多具有想象力和积极性的传媒素养教育方法和途径。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媒介素养研究于上个世纪末才开始渐渐受关注,近几年虽然形成了理论热点,但真正使媒介素养教育进入课堂的学校还为之甚少。具体实践也是依托高校的新闻与传播专业展开。其中,2004年,上海交通大学首开“媒介素养”专业课,中国传媒大学设立了国内首个传媒教育的硕士点,其中含有媒介素养的研究方向。总体而言,中国媒介素质教育的实践工作还没有真正开展起来。二、媒介素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一)大众媒介负功能弱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1.“把关人”功能缺失促使大学生价值观的偏离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对经济利益的单纯追求造成媒介“把关人”功能缺失或弱化。其结果就是满足人们“最广泛兴趣”的诸如暴力、性、冲突、猎奇等讯息未经过滤直接面向受众。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期,知识欲求旺盛、好奇3心强烈、模仿性极强,是典型的讯息“易感人群”,易受到不健康讯息的影响和侵染,造成大学生道德感、价值观的偏失,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2.拟态环境隔断了大学生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所谓拟态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3]拟态环境的存在,使人们并没有把握真实的社会。大众传媒介以技术上的似真性取代了人们对真实性的理解,通过影像化导致了当今社会真实感的丧失。由于大众媒介的高效复制性,大众传媒时代已经成了影像的时代。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现代媒介让人们足不出户而尽知天下事,但同时却割断了大学生与真实世界的直接联系,大学生以为看到了世界,认清了自己的生活环境,但得到的却是大众媒介制造的一系列影像。大众媒介通过影像隔断了大学生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也阻塞了其理性思考的源泉,导致价值自觉的失范,具体表现为价值主体的自我化、价值取向的感性化、价值目标的功利化。3.媒介依赖症对大学生心理造成冲击传播学理论认为,媒介不仅通过其内容影响人的认识、价值观和行为,大众媒介使用环境本身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心理、性格和人格。根据2005年3月“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上海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达2.4小时,看电视1.22小时,听广播达50分钟,每天接触媒介时间达4个小时以上。[4]这就意味着,大学生一天之内,除了学习,就是和媒介接触。长时间处于媒介使用环境中,会使大学生容易患上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赖症。其表现为:过度沉迷于大众媒介的接触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互动而回避与社会、亲人、朋友的人际交流,形成个体孤独、自闭、焦虑等心理问题。4.消费文化霸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价值理想的消解成熟于商品经济发达社会的大众传媒禀承了来自社会深层的物役性,消解了揭露现实生活本质虚伪的动力,在市场与效益的胁迫之下,“不断通过极为便捷的信息通道操纵大众的生活并掩饰生活境界低俗化的真相,从而将电脑化的思维方式和现代消费的价值标准强加给所有社会阶层的人,以金钱神话的意识权力话语方式控制大众的思想,使钱成为意义匮乏时代金光闪闪的现代神话。”[5]金钱4神话取代政治和文化神话,这种从政治意识形态向消费意识形态的转型的实质在于,以消费至上和金钱拜物教取代人的理想,以享乐和追乐取代人的精神价值追求。这一切则必然导致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泯灭以及乌托邦追求的失落。大众传媒凭借其先验的地位和能力不断地塑造和强化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实现了新的消费文化霸权。它意味着在后现代主义张扬多元主义的旗号下人们却导致了新的一元,这种消费主义的一元性排斥其它所有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消费主义文化霸权是享乐主义的沃土。在享乐主义支撑的金钱观的主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价值理想消解为单纯的金钱一元。大众媒介将整个世界迅速、精致地展现在大学生眼前的同时,不可避免地给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媒介的媒介批判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媒介判别力,提高大学生健康利用大众媒介,主动抵御大众媒介的负面影响,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面对和承担的课题。(二)媒介素养教育应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1.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内在要求信息社会对思想政治工作有着新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思想政治教育的恒久生命力就在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针对高校作风和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着的现实问题,开展行之有效的疏导和教育。要求我们必须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看待事物应提倡新眼光、新思维,解决问题大胆尝试新手段、新办法。媒介素养教育这一崭新的传媒教育理念,对于认识和解决高校现实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的一些客观存在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言,不啻为一个极有意义的尝试和创新。2.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必然要求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与休闲娱乐功能已成为当代人日常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置身校园的大学生接触和感知外界社会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很大程度上成为大学生建构自身思想素质和政治理想的重要影响源。大众媒介日益深入和普遍地渗透到人们的社会生活,当然也包括校园生活。然而,在市场环境下,大众媒介产播的大众文化与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冲突与矛盾,大众传媒所构建5的多元价值与浪漫自由、个性张扬、五彩缤纷的虚拟现实,与校园日常生活以及现实社会之间存在一定的反差。从而影响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知、态度和有效解读。因此,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和教育广大大学生正确解读传媒信息,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实课题。3.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04年10月11日闭幕的中国首届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专家们呼吁,中国的媒介环境日益变得丰富,公民面对的信息越来越多,使得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工作势在必行。媒介素养是当代社会整体文化修养的重要体现,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有利于提高全体国民的综合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要培养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对媒体信息不盲从[6]在信息社会,大众媒介如此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置身于信息的海洋中。大众传媒重新塑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同时,大众媒介是人们与社会、他人沟通的主要途径,是人们学习、工作,谋求自身发展的工具。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正确的接触、利用媒介的动机、态度,提高使用媒介资源的能力和有效程度以能建设性地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媒介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们今后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将媒介素养教育列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已迫在眉睫。三、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对策(一)让媒介素养教育走入大学课堂与其它教育途径相比,学校通过制定教学大纲、开设课程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比较正规的系统化教育途径。这种教育途径更多的是从理论上来加强学生对媒介的认知、批判与使用,是一种比较基础、全面的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快在国内建立一些媒介素养的学科点,结合中国实际研究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问题,编写一批高水平的教材,并开设一批高质量的课程,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应跳出新闻类专业的局限,开设独立的媒介素养课程和传播学的专业课程,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或公选课。同时,应当逐步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等课程中,在不改变原有课程设6置的基础上增加传媒素养的内容。同时,高校还要重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学内容上尤其注意针对性、现实性,教会大学生对媒介社会功能的认识、对媒介信息本质的认识、对新闻的特性和新闻的偏见的认识,建立起自己对广告信息的解构能力、影视内容的接受力、网络的使用能力等关键问题,以提升大学生认识、分析媒介现象的基本能力。(二)内外结合,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活动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是其根本目标之一。在课堂教学之外,高校应内外结合,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两种资源,使学生在充分利用、使用、接触媒介的实践活动中提高媒介素养。首先,充分利用校内的媒介资源,利用校内以面向学生为主的校报、校刊、广播、电视、网络、电影等媒介对学生进行宣传和培训,不仅让大学生广泛接触到媒介知识,还让他们广泛参与办报办刊办台,参与校内这些主流媒体组织的各项活动,以获得关于媒介的切身体会。学校可邀请新闻媒体、名编辑名记者名主持人、新闻人物等走进校园与大学生见面,或交流聊天,或制作节目,或共同
本文标题: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课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742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