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广播影视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职称考试复习资料
1《广播影视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考试大纲前言根据《北京市人事局关于工程技术等系列中、初级职称试行专业技术资格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2005]26号)及北京市人事局《关于北京市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评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2005]34号)文件的要求,从2005年起,我市工程技术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试行考评结合的评价方式。为了做好考试工作,我们编写了本大纲。本大纲既是申报人参加考试的复习备考依据,也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命题的依据。在考试知识体系及知识点的知晓程度上,本大纲从对广播影视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应具备的学识和技能要求出发,提出了“掌握”、“熟悉”和“了解”共3个层次的要求,这3个层次的具体涵义为:掌握系指在理解准确、透彻的基础上,能熟练自如地运用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熟悉系指能说明其要点,并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系指概略知道其原理及应用范畴。在考试内容的安排上,本大纲从对广播影视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的工作需要和综合素质要求出发,主要考核申报人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大纲的第一、三部分所包含的知识内容申报人都需复习。在第二部分专业理论知识中划分了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三种专业类别,申报人只需选择其中一种专业类别进行复习即可。命题内容在本大纲所规定的范围内。考试采取笔试、闭卷的方式。考试题型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对于本大纲第二部分知识的考察,将采取选作的方式,试题与大纲所划分的专业类别一一对应,申报人可选取三种专业类别试题中的一种作答。《广播影视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考试大纲编写组二○○六年三月2第一部分专业基础知识一、广播电视技术概要(一)广播声学基础;人耳主要听觉特性;声音信号强度计量1.熟悉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特性;声音是由物体机械振动或气流扰动引起弹性媒质发生波动产生的。声音必须通过空气或其它的媒质进行传播,形成声波,才能使我们听到。没有空气或其它媒质,我们是听不到声音的,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导。在声波的传播过程中,只是把声波振动的状态传播出去,而空气质点只在其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着声波传播到远处去。2.了解人耳的听觉特性及听觉灵敏度的概念;人耳是声音的接收器官。人耳分为外耳、中耳与内耳三部分人耳能够感知的声音频率范围为:20Hz~20kHz人耳能够感知的声音强度范围为:1:3.掌握声音三要素的含义;声音的特性可由三个要素来描述,即响度、音调和音色。响度:人耳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称为响度。响度和声波振动的幅度有关。一般说来,声波振动幅度越大则响度也越大。音调主要与声波的频率有关。声波的频率高,则音调也高。音色:音色是人们区别具有同样响度、同样音调的两个声音之所以不同的特性,或者说是人耳对各种频率、各种强度的声波的综合反应。音色与声波的振动波形有关,或者说与声音的频谱结构有关。音调:人耳对声音高低的感觉称为音调。4.掌握分贝的概念,掌握电信号和声音信号分贝值的计算方法;输入功率为,输出功率为,将它们的比值取常用对数,就得到这个放大电路功率变化的“贝尔”值。通常取其十分之一作计算单位,这就是分贝(二)信号数字化原理,数字调制的三种基本方式(调幅、调相、调频)1.熟悉模数转换的基本原理,掌握取样、量化和编码的基本含义,掌握数据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早先的信号处理都采用模拟方式,称为模拟信号处理。模拟信号处理有很多弊端,如难以做到高精度、受环境影响较大、可靠性差、不够灵活等。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及数字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加之数字信号处理理论和技术的成熟和完善,用数字方法来处理信号,即数字信号处理,已逐渐取代了模拟信号处理。目前,声音广播系统和电视广播系统已广泛3采用了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精度高、灵活性高、可靠性强、易于大规模集成、可实现时分复用、可实现二维与多维信号处理。取样:将时间轴上连续的信号每隔一定的时间间隔抽取出一个信号的幅度样本,使其成为时间上离散的脉冲序列。其中,样本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为取样周期(Ts),其倒数称为取样频率(fs)。量化:在幅度轴上将连续变化的幅度值用有限位的数字表示,也即将幅度离散化。编码:将已量化的信号幅值用二进制数码表示。编码之后,每一组二进制数码代表一个取样值的量化等级。二进制数码中的每一位为一个比特(bit)2.了解数字调幅、数字调相和数字调频的基本概念;数字调制方式:调制信号为数字信号。主要有幅度键控、频移键控和相移键控三种方式。在数字广播电视系统中广泛使用了数字调制技术,如数字卫星广播中使用了相移键控技术,数字有线电视中使用了幅度键控技术等。幅度键控:载波的幅度随数字调制信号而变化频移键控:载波的频率随数字调制信号而变化相移键控:载波的相位随数字调制信号而变化(三)无线电广播技术基础知识(模拟调制与解调技术、无线电波的传输特性)调制:在发送端,将要传送的信息(称为调制信号)运载到高频率的交变电流(称为载波)上的过程即为调制。解调:在接收端,从已调波上将它运载的信息检取出来的过程称为解调。解调是调制的逆过程。1.掌握模拟调幅、模拟调频和模拟调相的概念,掌握调幅信号带宽的计算方法;模拟调制方式:调制信号为模拟信号。主要有调幅、调频和调相三种方式。调制后的信号分别称为调幅波、调频波和调相波。在模拟方式的广播电视系统中用得比较多的是调幅和调频,如中短波广播采用了调幅方式,立体声广播采用了调频方式,电视的图像信号采用了调幅方式,而伴音信号则采用了调频方式。调幅:使载波的幅度按调制信号的规律变化调频:使载波的频率按调制信号的规律变化调相:使载波的相位按调制信号的规律变化2.了解模拟调幅、模拟调频和模拟调相的解调方法;3.熟悉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熟悉天波传播、空间波传播和地波传播的特点;电波的传播途径主要分为以下三种:天波传播——经过电离层反射后到达接收点;4空间波传播—经过对流层在自由空间传播;地波传播——沿地球表面传播。4.掌握无线电波频率和波长的计算方法;5.了解广播电视的波段划分情况;掌握中波、短波、超短波和微波的传播特点;中波(中频)——526.5kHz(570m)至1605.5kHz(187m),用于国内的声音广播。白天,中波的天波受电离层D层的强烈吸收,衰减很大,主要由地波传播。晚间D层消失,天波由E层反射可传到较远距离。因此,在晚间可收听到更多的中波电台的广播。地波的传播要受到地面的吸收,所以中波电台的功率越大,传播的距离越远。通常,中波电台所用发射天线为一直立铁塔的塔身。铁塔高度通常为四分之一波长,即几十米至一百多米,所辐射的地波约可传播200公里。短波(高频)——2.3MHz(130m)至26.1MHz(11.5m),主要用于对国外的声音广播。由于短波的频率较高,地面对它的吸收更强烈,因此短波在地波传播方式下只能传播几十公里。但它的天波在电离层的损耗却较小,因而短波主要由天波传播。由于电离层的电离程度和位置高度随昼夜、季节和纬度等变化,因而传播不稳定,收听的信号忽强忽弱,称为衰落现象。短波广播的发射天线尺寸比中波要短小得多,发射机的功率也可以小得多。靠天波传播的距离很远,可达上万公里。超短波——包括米波(甚高频)和分米波(特高频)。超短波的频率高,地波衰减大,天波又会穿入电离层很深,以至穿出电离层而不被反射,因而只能靠空间波传播。即在收、发两点间直线的方向传播,也称为视距(视线距离)传播,传播距离一般只有几十公里,发射天线架得越高传播效果越好。因此,在一些大城市建有四、五百米的电视塔,以扩大覆盖范围。微波——用于传输节目和进行卫星广播。可分为特高频(分米波)、超高频(厘米波)、极高频(毫米波)。卫星广播通常使用C波段(3.9~6.2GHz)和Ku波段(11.7~12.2GHz)。它可象光线一样聚成一条细束来传播,也是按视距传播。微波可用来在两个地点之间传送节目。由于微波的传播距离只有几十公里,而且会受到传播路径中高大物体的阻挡,因此需要每隔一定距离设一微波站,形成微波链路,将信号一站一站接力传向远方,这种方式也称为微波中继传输。(四)与彩色电视有关的人眼视觉特性1.掌握人眼视觉惰性和闪烁感觉的含义,熟悉这两种视觉特性在电视广播中的运用机理;人的视觉对外界光刺激的响应有一定的延时。当一定强度的光突然作用于人眼时,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主观亮度感觉;当光消失以后,亮度感觉也不是瞬间消失,而是要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才能消失。也就是说,视觉的建立和消失都有一定的惰性,我5们称之为视觉惰性。视觉惰性包含两个方面,即建立惰性和消失惰性。消失惰性又称为视觉暂留特性。相对而言,视觉暂留时间比建立时间要长,它与光脉冲的强度有关,一般在0.05~0.2秒之间。视觉惰性,特别是视觉暂留特性是现代电影和电视的基础。电影和电视都是将一幅幅静止的画面以一定的频率在银幕或屏幕上轮流显现出来,这时人眼观看的虽然是一连串的静止画面,但是由于视觉暂留特性,前一幅画面的印象尚未消失,后一幅画面的印象又开始建立,前后画面在视觉上融合衔接在一起,因此人眼感觉到画面不是断续出现而是连续出现的。不过,视觉产生连续感的前提条件是静止画面在显现时每两幅之间的时间间隔应小于视觉暂留时间,即画面的换幅频率必须大于视觉暂留时间的倒数,否则,人眼就会觉察出画面是断续出现的。例如,如果取视觉暂留时间为0.05秒,则画面的换幅频率必须要大于20Hz才能产生连续感。电影在拍摄和放映时都是按每秒24格进行的,因此其换幅频率为24Hz,满足人眼产生连续感的需要。电视的换幅(帧)频率为25(30)Hz,同样也满足连续感的需要。通常将活动画面出现连续感的重复频率称为融合频率,它在16~20Hz之间。当脉冲光源的重复频率不太高时,人眼会跟随光源的变化产生一明一暗的感觉,即闪烁感觉。脉冲光源的重复频率提高时,这种闪烁感觉会随之减轻。当重复频率提高到一定值后,闪烁感觉可完全消失,这时人眼感觉到的不是一闪一闪的脉冲光源,而是亮度恒定的不闪烁光源。不引起视觉闪烁感的光源最低重复频率通常称为临界闪烁频率,一般用fc表示。临界闪烁频率与很多因素有关,如脉冲光源本身的亮度、环境亮度(背景亮度)、明亮时间占空比(明亮时间与脉冲光源重复周期之比)以及明亮面的大小和颜色等。其中,脉冲光源亮度、环境亮度和明亮时间占空比三者对fc的影响较明显。电视机屏幕在显示画面以及电影银幕在放映时都相当于脉冲光源,因此其重复频率必须大于临界闪烁频率才能使观众不产生闪烁感。电视机屏幕的最高亮度通常为100,根据经验公式可计算出其临界闪烁频率fc为45.8Hz,即屏幕的重复(闪烁)频率必须大于45.8Hz时才能使人眼不产生闪烁感。不过,电视系统的换帧(幅)频率只有25(30)Hz,为了克服闪烁感,电视系统采用了隔行扫描的方式,将一帧(幅)画面分成两场。这样一来,在不改变换帧频率的情况下,屏幕上画面的呈现频率提高了一倍,即屏幕的闪烁频率变为50(60)Hz,大于45.8Hz的临界闪烁频率,基本上可满足人眼对闪烁感的要求。不过,当屏幕最高亮度大于100时,临界闪烁频率也相应提高,50(60)Hz的屏幕闪烁频率有时也难以满足人眼对闪烁感的要求。现代电视技术通常在电视机中采用特殊技术,如场频加倍技术等,将屏幕闪烁频率提高到100Hz,这时基本上可完全克服闪烁感。在克服人眼闪烁感方面,电影采用的方式是在放映时每一格胶片在银幕上投光两次或三次,这样一来,在不改变胶片放映速度的情况下,银幕的重复闪烁频率可提高到48Hz或72Hz。2.熟悉人眼的彩色视觉特性及人眼的辨色能力;人眼在感知景物亮暗层次的同时,还能感知景物的颜色,这就是彩色视觉。人眼的彩色视觉有以下两个特点:6a)、特定的光谱功率分布会产生特定的颜色感觉。对于谱色光来说,就是特定波长的光对人眼产生特定的颜色感觉。b)、不同的光谱功率分布可以在视觉上产生同一种颜色感觉,这就是同色异谱的概念。例如一束白光可以由标准光源照射而得,也可以由红、绿、蓝三色光以一定比例混合而得。再例如,一束波长为580nm的光可使视觉产生黄色的感觉,
本文标题:广播影视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职称考试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778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