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章广播电视传播观念与传播功能的新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变革和发展的主要动力:一是市场推动;二是技术推动;•第一节广播电视的信息观与时效观•第二节现代社会的分群化及广播电视“窄播化”趋势•第三节广播电视传播功能的拓展——服务与娱乐第一节广播电视的信息观与时效观•一、广播电视传播中的信息与时效•1、广播电视新闻与信息的关系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认为:“信息是能够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在《控制论》一书中,指出:“信息就是信息,既非物质,也非能量。”“信息是指事物发出的消息、指令、数据、符号等所包含的内容。”====《汉语大辞典》新闻的本质是信息。新闻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信息量的多少。•2、广播电视信息传播的特点(1)广播电视传播时效性强(2)传播覆盖面广(3)受众层次分布丰富、面广(4)传播接收方便(5)传播的“搭车”效果好(6)传播的容量大二、广播电视传播信息观与时效观的具体体现•1、新闻直播节目“直接播出”的简称,指不经过预告录音或录像将事件现场情况、演播室播讲或表演同步播出的广播电视传播形式。(汶川地震1034小时直播)发展过程•二战,1940年8月8日,美国著名节目主持人爱德华·默罗开始了著名的现场直播《这里是伦敦》(现场报道的鼻祖)•1997年起,中央电视台开始不断扩展各项直播报道的领域,直播节目渐渐从专业报道、特别报道向常态报道转变,组织水平也逐步提高。•全球电视新闻直播:1980年6月1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开播,标志着全球电视直播热的兴起。作为全世界第一家以电视直播为主要手段,以全球新闻为主要内容的新闻频道,CNN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出尽风头。•全球电视新闻直播的热潮由此开始蔓延。最突出的表现是全天候的新闻频道在世界各地出现。•“CNN效应”指国际媒体通过对重大国际新闻事件的电视报道,尤其是面向全球的电视新闻直播报道,让信息的全球传播与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同步,从而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由此导致对公众舆论、社会政局、国际关系等各方面的影响,甚至影响到决策者的政策制定,以及新闻事件的进程和结果全球电视新闻直播•三个特征:•覆盖面广,信息传播跨越国界;•传播主体多为实力雄厚的国际电视媒体;•传播内容多是具有高度国际关注度和重大国际影响力的国际新闻事件新闻直播节目发展条件•社会发展•受众需要•科学技术的进步•TNT模式(Today’sNewsToday)——NNN模式(NowNewsNow)电视直播的功能•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在事件发生的同时将信息同步传达给观众•缩短观众与新闻事件间的时空距离新闻直播节目的特点•新闻时效性——快速反应第一快——快速反应准——生逢其时(抓的点要准)适——适时前瞻现场感:直播、互动•视窗•目击式报道•现场答复观众问题系列化•报道多点化•报道多头化人情味•故事化•细节化•体裁多样化•充分调动电视元素•新闻传播渠道多样化电视新闻直播一般特性、规律•提高新闻时效,使受众产生与事件进展的同步感•展现事件全貌,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场感•面对面直接传播,使观众产生亲信感•调动有意注意,使观众产生参与感•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对前方记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各种新闻报道形式的快速穿插组合能力吸引观众收视信息的高效语言导航能力与异地同行协同作战的团队合作能力确保直播节目正点完成的时间掌控能力过硬的电视采访能力电视直播方式•现场直播(现场实况或实况转播)电视台在新闻事件或其它公众活动发生、进行的同时,把现场的声音、图像以及记者或播音员的口头报道或解说等直接同步播出的一种传播方式。•演播室直播新闻背景和专家评论演播室直播•播音员在演播室主持新闻与电视台播出、观众收看在时间上是同步的,而新闻节目中的每一条新闻实际上都是在播出前拍摄、编辑、配音合成好的,作为个体的新闻报道和播出并不同步,这就是演播室直播和现场新闻直播的最大区别。•新闻背景和专家评论直播选题•Identifyaudience:让观众有认同感的报道,英雄、犯罪、受害者等等。•Service:让观众能获得有用信息的报道,医疗、保健等社会问题。•Irritateaudience:“激怒观众”——并不是真的要惹恼观众,而是把观众也拉进报道来,使之参与报道的全过程•重大突发事件演播室直播•直播是演播室新闻节目发展方向•演播室新闻节目的优越性时效性;增加了节目的厚度、丰富了内容;新闻主题更加鲜明电视新闻直播的发展趋势•直播节目越来越多、形式更加多样•直播的发展依赖于技术的进步•与多媒体的联合与竞争•2、滚动播出指广播电视新闻首播之后,以正点为单位增加新闻播出次数,在后续播出时视新闻的重要程度增减删改,并随着事件的发展变化,每次播出都增加新信息、淘汰旧内容,而非简单的重播。•内容:突发性新闻的后续报道、重大新闻的相关背景和深度补充、独家新闻的必要重复等。•3、“大新闻”架构以新闻为骨架,包括整点、半点新闻、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专栏、大板块中的新闻话题、交通信息、经济信息,以及有关新闻和社会事务的谈话节目及其他服务性新闻,互相补充,共同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的广播电视节目结构形式。•传播优势:1、可以满足整点半点新闻量多面广而深度不够的弱点2、可以满足各群体受众的不同新闻需求3、可以进一步形成和发展新闻在广播电视节目链中的骨架作用。•4、增强新闻视听性和报道深度视听性报道深度四、树立正确的信息观与时效观第二节现代社会的分群化及广播电视“窄播化”趋势•受传者是传播的接收者,即在传播过程中接收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的一方。•在大众传播中,受传者现在更多地称为受众,即受众是印刷媒介的读者和电子媒介的听众、观众的集合和总称。受众的特征受众大致具有下述七个特征:•人数众多,不计其数•差异显著,层次丰富•没有组织,没有纪律(乌合之众)•分布散乱,个别接收•接收自愿,选择自由•目的多样,动机复杂•时空分离,无缘见面一、自主性、分群化社会的形成•自主性、分群化社会中受众的特征(1)受众兴趣趋于多元化(2)受众更关注自身的利益(3)受众权利意识增强二、广播电视应积极满足自主性、分群化社会中的受众需要•1、广播电视要提高满足受众需要的自觉性(1)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是确定传播内容、选择和取舍材料的主要依据。(2)适应受众的接受能力(3)适应受众的接受习惯•2、满足受众的主要需要内容(1)党和政府的各类方针、政策信息(2)国内外重大事件(3)具有时代精神的各种典型人物、事件、经济发展报道(4)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新创造等信息(5)涉及社会难点、疑点和热点的深度报道和系列报道•3、正确把握受众需要的个性、共性特征•国内外传媒业专家在研究当今受众市场变化中,发现了受众媒介接触的两种趋向:•受众聚集:指大量观众同时关注少数几个节目。尽管受众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兴趣爱好有所不同,但都不约而同地被少数几个电影、电视节目,少数书籍或音乐制品吸引。•受众分散:指越来越多的兴趣爱好相近的人士形成众多相对固定的受众群,一起分享他们共同感兴趣的东西。三、系列台与专业频道——广播电视的“窄播化”趋势为适应受众的“非群体化”需要,广播电视也出现由“广播”向“窄播”的转变,对传播内容进行细分。非群体化传播针对受众的不同群落和不同需求层面,分别实施特定的传播策略。•长尾理论。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当商品储存流通展示的场地和渠道足够宽广,商品生产成本急剧下降以至于个人都可以进行生产,并且商品的销售成本急剧降低时,几乎任何以前看似需求极低的产品,只要有卖,都会有人买。这些需求和销量不高的产品所占据的共同市场份额,可以和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相比,甚至更大。(大锅饭与开小灶)•1、系列广播电台系列台是指广播电台从所有频率都播出综合性广播节目向不同频率播出不同的专门性节目转化形成的新型的广播格局,即一个电台下的不同频率传播节目各有侧重,内容取向上各有分工。•2、专业电视频道与广播电视系列台一样,电视专业频道的出现和发展,也是为了满足分群化社会受众的多样化需求。有线电视和卫星直播电视所提供的丰富的频道资源,为此奠定国技术性基础。第三节广播电视传播功能的拓展—服务与娱乐•广播电视的服务功能和娱乐功能
本文标题:广播电视概论第二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779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