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应用多媒体教学於高职身心障碍学生学习国文科之历程研...
應用多媒體教學於高職身心障礙學生學習國文科之歷程研究賴倍玉*1,研究生,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孫伶伶2,研究生,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劉正雄3,研究生,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劉威德4,副教授,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摘要身心障礙學生安置計畫在公私立高中職推動近六年,這些身心障礙學生在普通班的學習課程和教材內容與一般學生相同,但在各科目的學習成效並未因此而提升,反而有學習停滯的現象發生,為了使身心障礙學生有更佳的學習成果展現,參考特殊教育之相關文獻,配合95暫綱中明訂之「資訊融入教學」,以實施國文多媒體教學來當作研究媒介,針對個案的需求設計教學與輔導策略,藉由個案的回饋來探討多媒體教學的可行性。本研究之對象為安置在斗六家商高三幼保科的學習障礙學生,研究方法採參與觀察和深入晤談;本文先就研究動機中陳述提升身心障礙學生學習成效的必要性,次就文獻探討分析高職之身心障礙學生的國文學習現況與國文多媒體教學之意涵,接著就輔導個案的觀察、晤談,以及研究者的教學輔導策略的運用議中,提出實施國文多媒體教學的方式和相關建議,並建構高職學生的學習歷程圖,俾利教育當局、學校、老師、後續研究專家與學者參考。關鍵字:多媒體教學、身心障礙學生、特殊教育、資訊融入教學、國文科壹、前言1998年7月至2004年6月教育部發展與改進特殊教育六年計劃基本目標為發揮特殊教育行政功能實施零拒絕理念、提昇特殊教育締造無障礙的教育環境、擴大特殊教育服務的範圍與數量朝向融合教育理念、加強人力資源的開發延伸特殊教育服務年限、整合特殊教育家長參予、加強實施個別化教育計劃服務的品質。而教育部中部辦公室在2005年推動「台灣省暨金馬地區身心障礙學生12年就學安置」,旨在讓身心障礙學生被安置在普通班級中,和一般學生不分類別及及輕重共同學習,以融合合併普通及特教系統在生活、學習、社會及職業等各方面有良好適應,可全時融入普通班的教育情境內,與普通學生產生最大的互動及平等接受教育。身心障礙學生在國中小階段的學習乃屬義務教育,就算基本能力不足還是能順利畢業,為了保障身心障礙學生的受教權,與適應未來的生活、職業,身心障礙學生不必參加國中基本能力測驗直接向地方教育局提出安置申請,而高中職學校則不能拒絕其安置申請。在國中小的資源班中實施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相關的研究與探討的文獻非常多,其實施的領域多半集中在國語文、數學、英文等教學,也有少數討論藝能科多媒體教學,根據嘉大初教系鐘樹椽教授(1996)所言,電腦多媒體在特殊教育中可以是教學的輔助工具,也可以是教學者。電腦多媒體教學提供身心障礙學生多重感官刺激,藉著多彩的畫面,加入文字與聲音,吸引特教學生的注意力,進而增強其理解與記憶。另外台中教育大學特教系朱經明教授(1999)也指出電腦多媒體教學具備令人印象深刻的聲光效果,可以刺激大腦的學習,增進學生的記憶能力,維持較長的注意力,適用於有閱讀障礙、寫作障礙的學生,也適用於聽障生。而電腦多媒體的虛擬實境能力特殊學生在經驗的學習,這種學習能將抽象文字轉換為具體經驗,使學生的記憶維持更長時間。身心障礙學生受制於先天殘疾,在學習的方法和態度上本就消極被動、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差、理解能力差、不擅找重點、不做筆記、不擅紙筆測驗,自信心也不足。安置在斗六家商高三幼保科的身心障礙學生,於國中時被鑑定為數學學習障礙,但在其他科目的學習上也略顯障礙,在高三下學期為了使其能順利參加身障生的升學考試,為了提升其國文學習成效,於是開始思索如何提升其學習動機,激發其主動學習的意願,因而實施國文多媒體教學。一般學校的國文老師教學方式還是以講演法為主,普通的高職學生都興趣缺缺,在國文的學習成效上每下愈況,更何況是身心障礙學生。本研究作者之一賴倍玉老師,目前服務於國立斗六家商擔任幼保科導師,負責國文教學,基於全班受惠原則,也顧及身心障礙學生的需求,實施國文多媒體教學提升學生學習成效,因此發現該班身心障礙學生在國文的學習與記憶有明顯提升。本研究針對國文多媒體教學應用於身心障礙學生的學習成效提出討論,希冀藉由本研究的學術探討與分析,幫助教師在面對身心障礙學生的學習困境時有另一條可循之路。貳、文獻探討根據憲法第二十一條及第一五九條,說明「人民有受國民教育的權利及義務與機會一律平等」。1997年「特殊教育法」第三條及第七條「身心障礙致需特殊教育和相關特殊教育服務措施實施,分下列三階段:一、學前教育階段;二、國民教育階段;三、國民教育階段完成後,安排特殊教育學校教學需求,應保持彈性。」1998年7月至2004年6月教育部發展與改進特殊教育六年計劃,推動高中職身心障礙學生安置計畫內容:「以增修特殊教育法、健全規特殊教育和相關特殊教育服務措施與特殊教育行政體系、擴大特殊教育服務範圍、多元安置設施、補助各縣市增設特殊班及資源班與辦理社區化小型特殊教育學校、加強特殊教師陣容、提昇特教人力素質、加強鑑定安置、輔導與相關專業服務、研發特教課程,強化個別化教育計畫、加強職業與生涯輔導,促進潛能發展、落實家長參與,加強親職教育、善用支援系統,提供無障礙環境、整建輔導網路,加強研究發展。」一、認識「身心障礙學生」依據「高級中等學校就讀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安置原則及輔導辦法」(教育部,2002,2004)第三條:本辦法就讀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一、經直轄市及縣(市)鑑定為身心障礙者。二、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者。三、公、私立教學醫院鑑定為身心障礙之證明者。依據「身心障礙與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特殊教育學生可分:身心障礙學生和資賦優異學生。所謂「身心障礙學生」如以下11種類型:1.智能障礙;2.視覺障礙;3.聽覺障礙;4.語言障礙;5.肢體障礙;6.身體病弱;7.嚴重情緒障礙;8.學習障礙;9.多重障礙;10.自閉症;11.發展遲緩。二、高職身心障礙學生國文學習成效現況分析2005年,由余光中教授、李家同校長、中研院士許倬雲、音樂家李泰祥等學界菁英共同發起的「搶救國文教育聯盟」,發表了「搶救國文教育行動宣言」,提出「語文是人際溝通最重要的工具,也是族群文化最具體的表徵與傳承的憑藉。而教育國之本,國文教育更是國本之本。…當前國語文教育所面臨的核心問題有兩個:一是課程時數的緊縮,導致教師們每天疲於趕課,無力兼顧情境的營造與興趣的啟發,而造成學生缺乏沉潛涵泳的功夫;一是中文能力檢測的機制沒有建立,分級標準沒有常模依據,以致國語文能力的衰退情況,缺乏可信的檢測數據,造成教師、家長、學生都感到憂心忡忡,但是教育官僚卻可以視若無睹,因循苟且。」「今年5月4日是五四運動88周年,搶救國文教育聯盟舉行記者會,強烈反對教育部在九八課綱中,把高中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改為選修,並將文言文授課比例,從過去的65%調降為45%,希望教育部能夠重修九八課綱,提高文言文比例…出席記者會的作家張曉風就拿出過去高中的國文課本,強調其中許多文章到現在都看不到,而現在的學生國文程度低落,不只出現成語、典故等文言文方面,有時候連白話文也都不太看得懂,不過她認為,這些學生不是笨,而是吸收太少。」(2007/5/6,中央廣播電台)「日昨『搶救國文教育聯盟』指出,即將上路的高中九八課綱,降低國文授課時數及文化基本教材列為選修,會使得學生的國文程度更低落。」(2008/05/06,中國時報)「民間團體自辦民間國中學生基本能力測驗成績今年出爐,主辦單位指出,考生國文科成績偏弱,尤其是作文。…這次受測學生的國文科頂標53分、均標36分、底標17分,是所有科目中最弱的,有待加強。」(2009/3/15,中央社)上述三篇媒體報導對國內高中職學生國文程度的低落深感憂心,對高職生來說,國文教科書編排生硬,古文選文既長又難懂,要背要記的東西太多,花時間學習不一定能得到好成績,因此高職學生對國文的學習態度日趨消極。一般學生對國文的學習態度已是如此,更不用說學習動機與意願更低落的身心障礙學生。很多高職學生認為國文不重要,因為它不像英文、會計、電腦可當專業技能考證照,來當作求職的依據;其實國文是一切科目學習的基礎,國文不好,說話辭不達意,閱讀理解能力有限,數學、會計的題目看不懂,英翻中不流暢,社會、自然怎麼也看不明白,結果什麼都學不好,自我放棄的結果只能淪為社會邊緣人,而抱持同樣想法的身心障礙學生,在謀生困難的情況下,也就泯沒於社會了。三、國文多媒體教學的意涵由於九年一貫課程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所獲成效斐然,使得多媒體教材的開發如雨後春筍般蓬勃興盛,它不單是教科書的配套教材,也是老師輔助教學的利器。多媒體教學多元化的功能與特性突破以往傳統教學的許多限制,已經成為現今教學的主要趨勢。茲就多媒體教學的定義、發展、目的、優點、實施方式,分述如后。(一)、多媒體教學的定義多媒體(Multimedia)是由多種(multi)及媒體(media)兩個字組合而成,它是一種結合多種媒體(如文字、圖片、聲音、影像、動畫等)的應用方式。多媒體教學是指在教學上應用的任何形式資料、資源和設備,以傳遞教學內容,而達到教學效果(張霄亭,1991)。有人認為多媒體就是文字(可以是印刷或講述)結合圖像(可以是圖表、插圖、動畫、模擬或影片;這些可以是靜態的、動態的或是互動的)的呈現(Mayer,2006)。根據畢納及沙維(PinaandSavenye,1992)的說法,它就是「電腦文字、影像、聲音、圖畫、以及動畫等科技的結合體。」綜合上述學者的說法,多媒體教學(Multimediaassistededucation)就是運用多媒體電腦科技,結合文字、聲音、影像來傳達認知方面的教學活動。(二)、多媒體教學的理論基礎1.訊息處理理論認知心理學中的訊息處理理論,說明人類在環境中,如何經由感官覺察、注意、辨識、轉換與記憶等內在的心理活動,吸收知識並靈活運用的歷程。訊息處理理論認為,外來的訊息刺激進入人類的感官系統後,會引發個體的注意、編碼、詮釋、組織、儲存、以及提取等一連串複雜的處理程序(Lindsay&Norman,1977),在這個運作過程中,個體對外來刺激的吸收,覺得重要的訊息會被接納、組織並儲存在長期記憶中,成為知識的一部份,其它覺得不重要的訊息則被丟棄,不作處理。2.Maslow的需求層次論Maslow認為人類為了滿足需要,而有了動機的產生,此動機是由多種不同性質的需求所組成,而各種需求間,又有先後順序和高低層次之分(張春興,2001),所以被稱為需求層次論(hierarchyofneeds)。在個人想要滿足較高層次的需求前,至少必須部分地滿足較低層次之需求(王明傑、陳玉玲譯,2003、朱敬先,2000)。Maslow的需求層次論對於學習和教學有兩點主張:第一,學習不是外鑠的,而是內發的,學生本身生而具有內發的成長潛力。第二,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教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為學生設置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自行學習(張春興,2001)。3.戴爾(EdagarDale)的經驗金字塔(TheConeofExpericence):視聽教育學家戴爾(EdagarDale)於1946年提出,人類知識的獲得,來自直接與間接的經驗。直接經驗是指經由每個人透過感官及親身參與所獲得。而間接經驗可透過電影、電視、廣播及觀看圖片、語言、文字、符號、思維而獲得。戴爾教授(EdagarDale)於1952年提出了經驗金字塔(TheConeofExpericence),將人們從教學過程中所獲得的經驗分成十一個層次三階段;第一階段是直接具體的經驗,經由感官學習而獲得,如做中學。第二階段是間接獲得具象或替代性的經驗,由示範、參觀或展覽中學習經驗,即經由電視、電影、靜畫、錄音、廣播的觀察中獲得。第三階段是抽象經驗的獲得,是經由視覺與口述符號中去思考、學習,從而獲得想像和理解能力,形成抽象概念。(三)、國文多媒體教材的設計原則多媒體教材的設計可將教學內容中抽象的概念做具體的呈現,使教學的內容化繁為簡,運用活潑的方式展現,學生受多媒體的聲光效果吸引,注意力集中,學習的興致提高,更因經由視、聽、觸覺等感官的同時參與,可增進學生的長期記憶能
本文标题:应用多媒体教学於高职身心障碍学生学习国文科之历程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780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