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数字电视调谐器自动检测系统的研制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数字电视调谐器自动检测系统的研制姓名:蔡宏忱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电子与通信工程指导教师:刘开华;陈韬20070401数字电视调谐器自动检测系统的研制作者:蔡宏忱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相似文献(10条)1.会议论文殷惠清数字电视接收一体机设计2007本文对数字电视接收一体机的设计进行了探讨。文章围绕数字电视一体机在全球的发展及我国数字电视一体机发展概况、高清电视显示器系统、各国数字电视制式标准、单片多标准调谐器芯片的主要功能等进行了阐述。2.学位论文王冠清数模一体电视接收端的研究与实现2008数字电视拥有众多的优点,其发展前景广阔。纵观全球,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数字电视及相关产业,并取得了很大进展。地面广播电视系统近年发展的尤为迅速,世界主流的三大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欧洲的DVB-T,美国的ATSC,日本的ISDB-T,各有优势和不足。我国根据本国的国情,借鉴国外标准的经验,原创性地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方案DTMB,并已于2007年8月1日实施。本文在对DTMB标准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既可接收DTMB数字电视信号,又可接收传统的地面模拟电视信号的数字模拟一体电视接收端的硬件平台。论文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介绍了目前国内外数字电视发展的情况以及标准化的状况,在对比三大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DTMB系统的实现原理和技术标准。2.提出了以信源解码及主控芯片Hi2016、信道解码芯片LGS-8g42为核心的系统硬件平台设计方案,在分析介绍系统工作流程、芯片功能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核心器件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并介绍了相关外围器件如SDRAM、FLASH的设计。3.对系统的软件平台进行了介绍,搭配起调试环境,对整个系统进行了调试。重点进行了调谐器、解调芯片的驱动程序编写。本文的硬件和软件系统已经通过了调试,较好的实现了预期的功能,达到了预定的效果。该方案具有很高的性价比和和很强的扩展性,相信对中国的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本文共有图26幅,表10幅,参考文献20篇。3.会议论文陈宗仕数字电视发展战略谈1999所谓数字电视,就是指从信源开始就将视频信号(分量信号或全电视信号)数字化,即将模拟信号进行A/D转化,再以MPEG-2进行压缩编码(称为信源编码),然后再采用信道编码,使用数字通讯手段进行传送,在电视接收端采用相应的解调、解码、解压以后输出数字视频、音频信号和其它数据信号.整个系统从电视节目的制作、传输、接收全部数字化.这就是当今最为热门的全数字电视,也是电视发展的方向,更是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竞争发展的战略目标.本文介绍,1数字电视发展的国际水平,2我国发展数字电视的战略。4.会议论文王兴军应对数字电视市场推广中国特色数字电视一体机2007本文对中国特色数字电视一体机的发展进行了探讨。文章围绕中国数字电视市场现状、数字电视产业出路、基于机卡分离的数字电视一体机、UTI数字电视机卡分离的技术方案等进行了阐述。5.学位论文代广进数字电视接收卡驱动程序和中间件测试技术研究2006目前,个人接收数字电视节目一般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通过电视机顶盒(STB),另一种方式就是通过数字电视接收卡。电视接收卡作为电脑主机上的一种硬件,上层应用程序以及操作系统要想与它交互一般要通过专门的硬件驱动程序来完成。现在家庭PC多采用Windows2000与XP系统,且微软为了方便在这些系统上的硬件驱动程序的开发提出了WDM驱动开发模型。因此本论文选择以Saa7134为主要采集芯片,以Windows2000系统为目标系统来开发数字电视接收卡的驱动程序。在本论文开发的驱动程序中实现的主要功能包括读设备、对设备状态与功能进行控制、设备发生中断时候的中断处理以及设备的电源管理与PNP处理。数字电视中间件是指位于数字电视机顶盒内部实时操作系统与应用程序之间的软件部分,它以应用程序接口API的形式存在,整个API集合被存储在机顶盒的闪存FLASH中。采用中间件系统,大大增强了基于机顶盒的应用程序的开放性和可移植性。然而不同的中间件系统会提供不同的与下层驱动资源模块接口以及与上层应用编程接口,系统之间不能互通。人们在数字电视业务的不断拓展过程中,认识到了制定统一的应用程序接口的重要性。数字电视领域的两大标准化组织即欧洲的DVB和美国的ATSC在制订数字电视广播标准、数据广播和交互业务标准之后都制定了数字电视中间件标准。我国的数字电视中间件标准主要参考欧洲的MHP,目前正在制定过程中。本论文完成的一部分工作是对我国将定制的数字电视中间件标准中的应用程序管理与控制部分的JavaAPI测试序列的编写,并提供相应的测试报告文档。6.期刊论文管金称.唐继勇.杨峰.张清丰.GUANJin-chen.TANGJi-yong.YANGFeng.ZHANGQing-feng基于USB2.0的DVB-S数字电视TS流接收卡设计-电视技术2009,33(6)对3种类型的电视接收卡方案进行了介绍和评价,给出了基于USB2.0接口的DVB-S数字电视TS流接收卡的设计与实现,包括系统总体结构、硬件电路、固件程序和系统调试测试.该接收卡采用了DVB-S电子调谐器DSQ-1AST和增强型USB2.0微控制器CY7C68013A,具有操作简单、升级方便、成本低廉等特点.7.期刊论文蒋兆林.王国中.郑世宝.JIANGZhao-lin.WANGGuo-zhong.ZHENGShi-bao基2015VC-ⅡCardBus接口的数字电视接收卡设计方案-电视技术2005,(8)介绍了采用自行设计的2015VC-Ⅱ型CardBus接口转换芯片构建的数字电视接收卡设计方案,该方案具有性能优越、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等特点.8.学位论文李伟DVB-C数字电视机顶盒的设计与实现2009数字化是一场全世界范围内的产业技术革命,数字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数字技术重要分支的数字电视技术是继黑白电视和彩色电视后的第三代电视技术。由于从模拟电视到数字电视的转换需要一个较长的过渡时期,为了使现有的模拟电视机能够接收数字电视信号,需要一种转换装置,数字电视机顶盒应运而生。数字机顶盒是一种能够接收数字电视信号、完成相应处理并输出模拟的音视频信号,通过模拟电视机播出节目的家用电子产品。本研究选用ST公司的QAMi5516系统解决方案,设计并实现了符合MPEG—2和DVB—C标准的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为完成数字电视机顶盒的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第一,介绍了与数字电视机顶盒相关的两个主要标准——MPEG—2和DVB。分析了MPEG—2标准的系统部分,重点分析MPEG—2中TS流(传输流)的打包格式及双复用过程;分析DVB标准中与电子节目指南(EPG)相关的SI信息。第二,对ST公司生产的视频解码芯片QAMi5516的内部模块资源和外围接口的功能、结构进行了介绍,并以QAMi5516为基础,给出了硬件设计方案。第三,介绍了机顶盒中的软件系统结构,以及各软件在整个系统中发挥的作用和相互间的关系。第四,详细介绍了机顶盒中的EPG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过程,EPG是数字电视的重要标志,它为用户提供一种容易使用、界面友好、快速浏览节目的方式。第五,介绍了条件接收系统的原理和组成,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块划分的方法来移植CA,以达到提高代码复用率,加快开发速度。9.会议论文邓月明.邹亮基于QAMi5516的DVB-C数字电视机顶盒的设计2005本文介绍了基于STMicro公司QAMi5516芯片的DVB—C数字电视机顶盒方案,详尽地讨论了其软硬件设计,完整地实现了数字有线电视接收的功能。这是一款低成本的设计方案,样机已经通过相关测试和认证,具有较大的设计参考价值。10.学位论文张禄良基于STx5105平台的数字电视机顶盒硬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2006数字电视机顶盒(STB)是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过渡的产品,在今后数年内还将是电视产业全面数字化的必要商品。众所周知,数字电视代替模拟电视是广播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我国现有有线电视用户1亿户,模拟电视机4.7亿台,主要大中城市有线广播电视网已基本完成节目采集、制作、播出的数字化,卫星和光缆干线也基本实现了数字信号的传输。但是在接收环节,由于用户电视机还是模拟的,无法接收数字电视节目,已经成为影响广播电视数字化的瓶颈。将接收环节的电视机装上机顶盒,能够接收数字信号,从而使数字电视信号畅通无阻,实现全程数字化。本研究采用了ST公司的以STx5105为主芯片的DVB-C数字电视机顶盒产品解决方案,该方案代表着目前该领域的技术发展方向。其核心是STx5105这块主处理芯片,STx5105内部含有ST2032-bitCPU内核,可通过其TS_InData口接收来自Tuner的串行数据流,再进行解复用,解码等工作,最后将图像、声音、图形的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的音视频输出。其内置的OSD生成器以及图像合成器可以为用户带来全新感觉的电视菜单。文章详细介绍了基于STx5105的DVB-C数字电视机顶盒产品解决方案的设计(系统硬件设计和实施,软件系统的框架的简单介绍)、整机的系统硬件调试情况、整机的调试方法与改进以及嵌入式系统开发的特性和注意事项,并重点介绍了在不同版本的硬件平台下,通过HyperLynx的信号完整性仿真和实际的硬件调试,逐渐完善系统硬件,从而达到产品要求的实现过程。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55d0db6f-5ba8-4762-b2bf-9e0f00db3c68下载时间:2010年10月14日
本文标题:数字电视调谐器自动检测系统的研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791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