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新闻事业的诞生和初步发展一名词解释1、《遐迩贯珍》(02)1853年8月1日在香港创刊,创办人是英国传教士麦都思,香港第一份中文报刊,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重点是时事新闻,其次是科学文化知识介绍,宗教宣传所占比例很小,虽然从总体上看是站在英国殖民者立场,但是在报道中国内部消息时,由于不用顾及清政府的干涉,还是能比较公正客观的反映事情的真实面貌。对开阔中国人事业,了解中国和世界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二简答题1、试述《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与《东西洋每月统记传》的异同。(99,01)答:不同点1。内容上,《察世俗》以阐发基督教义为主,同时提供一些天文地理文化方面的知识;《东西洋考》宗教内容退居次席,主要是宣扬西方文化优越,中国文化落后的科学知识宣传,重视言论,主要是宣传中外人士之间的行为准则。2。新闻业务上,《察世俗》刊登的新闻极少,第一篇新闻《日蚀》;《东西洋考》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决大多数译自外报,少数广州,澳门的地方新闻,后期也录一些“京报”的材料。相同点1。创办者都是来中国从事传教工作的传教士2。宗旨都是维护外国人的在华利益,西方侵略者的舆论工具3。客观上对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起了一定积极作用,对国人办报的产生起到一定作用。中国民族报业的兴起与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一、名词解释时务体(97,99,03)维新派创立的一种政论文体,最早由王韬在《循环日报》上运用,没有成气侯,后来梁启超发展了这种文体。由于这种文体以议论时务为主,又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的最好,所以称为“时务体”。这种文体的特点: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夹带口语和外来语。清末和民国初年一、名词解释竖三民(00)1909年,于右任集资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因仗义执言,为民请命,而被查封,该报只办了92天〈民呼日报〉被封二十余天后,于右任又在上海租界办了〈民吁日报〉该报又因揭露日本政府企图控制我国东北的阴谋而触怒日本人,于是日本人串通清政府和租界当局又查封了〈民吁日报〉,该报只存在了48天,〈民吁日报〉被查封一年,1910年10月于右任有在上海租界创办〈民立报〉该报因得到了孙中山的支持而阵容强大,〈民立报〉后来实际上成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机关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都是于右任创办的,由于报名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有互相衔接,故人们称它们为“竖三民”。《大清报律》(《钦定报律》)(02,03,06)1908年清廷为了限制报刊出版、发行,正式颁布《大清报律》,其中规定:报纸在创刊前除了向警察机关注册外,还必须交纳保证金;每期报纸发行前必须将样品送行政或警察机关审查;禁止报刊刊登诋毁宫廷,淆乱政体,扰乱治安的言论,违者永远停刊;禁止发行未经官报、阁抄发布的谕旨和奏章;在国外出版的报刊违反以上规定者,由海关没收销毁。1910年改为《钦定报律》,此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新闻法。《大江报》案(00)《大江报》是武汉地区颇有影响的革命派报刊,是文学社机关报,以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为主要读者。1911年该报刊登的何海鸣写的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以及黄侃的《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引起湖广总督瑞徵震怒,查封《大江报》馆,逮捕詹大悲,河海鸣自动投案。瑞徵原拟对二人判重刑,但慑于民愤,不得不从轻判处。这就是新闻史上著名的“大江报案”《报纸条例》(04)为了使摧残舆论暴行合法化,袁世凯在执政期先后颁布多条法律、条例来限制言论出版自由。1914年4月颁布《报纸条例》,共35条,其中规定:禁止军人、官吏、学生和25岁以下者办报;报纸出版须到警察机关登记并交纳保证金;禁止报纸刊登“淆乱政体”、“妨害治安”和各级官署禁止刊载的一切文字;每天的报纸在发行前呈送报样给警察机关备案.奥斯邦(02,06)美国商人,1923年1月在上海创办“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是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播出内容是《大陆报》提供的新闻,主要播娱乐节目,星期日设有宗教祈祷节目。因未经北洋政府登记批准,同年4月停办。二、简答题1.清末的重要新闻法规(03)答:关于言论出版自由:1908年颁发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它第一次在法律性文件中明确做出赋予国民以言论出版自由权利的规定,具有资产阶级法制的色彩;关于报刊出版管理:1906年7月,清廷颁布了《大清印刷物专律》,对报刊的注册、审批、处罚等都作了严格规定。同年稍后又颁布了《报章应守规则》,作为前一法律的补充。1907年颁布了《报馆暂行条规》;1908年颁行《大清报律》,由批准制改为注册登记制加保证金制。三、论述题梁启超对新闻事业的贡献(05)1.创办和主编维新派报刊维新变法时期,主要是维新派的机关报,1895年,强学会在北京的机关报中外纪闻创刊,梁启超任编辑.1896年,维新派在上海的机关报时务报创刊,梁启超任主笔.时务报也是维新时期影响较大的报刊,梁启超在该报上发表的变法通议一文详细介绍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辛亥革命时期,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到日本,继续创办鼓吹保皇立宪的报刊,有清议报和新民从报等,并且在新民从报上与革命派的民报展开关于革命还是立宪的论战.2.关于报刊的一些思想关于报刊的功能:报馆有益于国事,去塞求通关于报刊的性质和任务:报刊性质多样;两大天职说,梁启超认为报刊的两大天职,一是监督政府,二是国民向导办好报纸的条件:4点,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速而确关于舆论:提出健全舆论的主张宣传的方法:浸润法和煽动法3.发展了一种新的政论文体,时务体,这种文体首先出现在王韬的循环日报上,梁启超在时务报把它发扬光大,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新闻史-民国初年到中共成立之初一名词解释“四大副刊”(97)五四时期,不少副刊进行了改组,大力宣扬民主和科学,是传播新思想,提倡新文学的新天地,其中影响较大的4家,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副刊,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北京《晨报》的《晨报副镌》和北京《京报》的《京报》副刊被称为“四大副刊”。热血日报(03)中共第一份日报,1925年6月4日在上海创办,主编瞿秋白,为指导五卅运动创办,具有通俗化群众化的特色,同月27日停刊。劳动界(03)1920年8月15日在上海创刊,陈独秀,李汉俊负责编辑,中共上海发起组创办的工人周刊,用浅显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向工人介绍劳动创造价值和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1921年初停刊。《每周评论》(04)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是李大钊,陈独秀等《新青年》同人创办的一份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以“输入新思想”“提倡新文学”为己任,但是《新青年》“重在阐明学理”,《每周评论》“重在批评事实”,把思想文化和政治斗争结合起来。陈独秀在发刊词中笼统的提出以“主张公理”,“反对强权”为宗旨。《中国报学史》(05)著名记者和新文学家戈公振在1927年出版,第一次全面系统论述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史,公认的中国新闻史奠基之作。黄远生的“四能”黄远生是民国初年的著名记者,“四能”学说是他提出的记者应该具备的四种素质,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三论述题论述《新青年》从民主主义刊物发展为社会主义刊物的过程(97)试述五四时期《新青年》的发展历程(99,03)答:一。创刊背景:袁世凯窃取政权,军阀混战,中国仍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以陈独秀,李大钊为首的部分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必须从思想启蒙入手,开展一个广泛的“改造国民性”运动的政治主张,《新青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创办起来的。二。创刊过程: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刊,第一期名为《青年杂志》,第二期开始改名为《新青年》。《新青年》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发起的标志。三。发展的三个阶段:1。1915-1918,旧民主主义时期。这个时期,《新青年》高举科学民主大旗,主要宣传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提倡民主,反对封建旧思想和旧道德;二是提倡科学,反对迷信;三是发起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评价:这个时期的《新青年》对民主和科学的宣传,虽然没有超出旧民主主义的范畴,但是它唤醒青年一代冲破封建主义牢笼,为五四运动爆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2。1918-1920,开始向社会主义刊物过渡。标志:十月革命胜利以后,李大钊接连发表了两篇歌颂十月革命的文章:《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克的胜利》,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李大钊把他轮值主编的第6卷第5号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的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接着1920年初,陈独秀把第7卷第6号变成《劳动节纪念号》,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这些,都为《新青年》以后成为社会主义刊物打下了基础。3。1920-1922,社会主义刊物和党领导的理论刊物。1920年9月第8卷第1号起改组为中共上海发起组领导的社会主义刊物。改组标志:三个方面,领导人,中共发起组负责人陈独秀等,印刷上,独立印刷,宣传内容,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
本文标题:新闻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795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