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新闻表达与写作基础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吴生华教授2013年10月推荐新闻写作六本书1、[美]威廉·梅茨《怎样写新闻――从导语到结尾》,新华出版社1983年5月版2、[美]威廉·E﹒布隆代尔《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华夏出版社2006年1月版3、艾丰《新闻写作方法论》(最新修订版),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8月版4、欧阳霞《新闻发现与表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5、吴锦才《怎样当新闻记者》,新华出版社2003年1月版(新华网传媒在线传媒论著)6、张立伟《传媒竞争:法则与工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新闻表达与写作基础第一节值得借鉴的新闻写作经验之谈1、张立伟谈记者从“入流”到“一流”的成长2、吴锦才谈找新闻的三个层次3、刘韧的新闻采写经验之谈第二节新闻表达的文本框架1、消息的外在和内在结构2、导语——新闻表达的核心3、主体——新闻的展开表达4、华尔街日报体的采写技巧新闻表达与写作基础第三节新闻表达的基本要求1、基本原则:用事实说话2、表达载体:新闻语言的特点和禁忌第四节新闻标题新写的技巧1、新闻标题的基本要求2、新闻标题新写和旧写的区别第五节如何让你的新闻写得令人“眼睛一亮”?——关于新闻写作思维第一节值得借鉴的新闻写作经验之谈1、张立伟谈记者从“入流”到“一流”的成长是否还记得,当你踏上新闻业的第一步?面试时的答问?“合格记者”和“优秀记者”。张立伟:同一批进来的记者,起步差不多,几年后大不一样。有的硕果累累,有的平平庸庸……记者是非常透明的职业,发现新闻没有,作品反响如何?很快就一清二楚。如何从“入流”向“一流”冲刺?张立伟谈记者从“入流”到“一流”的成长张立伟何许人也?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善于逆向思维和概括。2010年《华西都市报》请张立伟作一个讲座,他的演讲标题叫做《从温饱都市报到小康都市报》;他在《传媒竞争:法则与工具》明确提出“帮闲”理论:帮受众提高休闲质量,在传媒“帮忙”之外开一片竞争蓝海。他说:闲暇时间占了人们生活的1/3,帮闲即提高百姓这1/3时间的生活质量。它有四条途径:提供休闲信息,进行休闲引导,提供休闲体验,推动休闲革命。张立伟谈记者从“入流”到“一流”的成长记者的自我管理,用一句概括:让长处发挥!记者经常挨批评:这个不行,那个没达到目标……都比较清楚自己的弱点。记者的努力应该不是尽力改进弱点,而是发挥长处。范长江曾经为上夜班而苦恼,你的长处是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调查能力?张立伟的三点建议:一是顺应个性习惯;二是激活以往积累。哲学家波兰尼认为创造思维是“集中意识”与“支援意识”的相互激荡。集中意识明显而自知;支援意识隐蔽而无法明说,但是,支援意识中可以意会而不能言传的知识是头脑的基本力量,所谓“灵机一动”、“创意火花”通常由此而来。记忆和积累,作为思维的材料,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张立伟谈记者从“入流”到“一流”的成长三是打上独家烙印。光线电视要求记者大胆张扬个性,要每个人深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1)我的选题角度:“刁”吗?(2)我的提问:到位吗?(3)我的文字:“酷”吗?(4)我的标题:“抓人”吗?(5)我的导语:“媚人”吗?(6)我的片子:“别样”吗?吴锦才谈找新闻的三个层次新华社总编辑室副总编辑吴锦才1982年从南京大学毕业到新华社工作,1986年就以《水水水》一稿获得了“全国新闻奖”一等奖。1995年出版了只有12万字的《怎样当新闻记者》,但都是独到的经验之谈。在一次新华社的记者读书班上,他谈了自己找新闻的三个层次。吴锦才谈找新闻的三个层次初入门:不知从何落笔。他说,刚到新华社,眼看着一位位声震全国的名记者,写出的新鲜作品,就成了新闻史上的名篇,看着这激动人心的过程,眼睛望望,离我很近;心中想想,离我很远。编辑部指派去采访的第一条消息,是1983年4月的一个全国钛应用推广展销会。吴锦才谈找新闻的三个层次苦恼的不是没有东西写,而是东西太多。会前在冶金部有个记者座谈会介绍这次展销,每位记者发了整整半尺高的材料,包括几十个使用了钛的行业写的应用情况报告,他读了整整一天,只知道钛是个好东西,但是怎么从这么多的好评中概括出钛的特点、概括出这些行业在钛应用上的进展?而且篇幅只能是短短的几百个字?会议的程序、展销的实况怎么写进去?吴锦才谈找新闻的三个层次最后,几乎是在老编辑一字一句顺思路和材料的帮助下,写了一篇导语为“全国钛应用推广展销会今天上午在北京展览馆开幕”的200多字的消息。从这个消息,明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新闻有许多事可以一笔带过的章法。说钛的特性,说它比铝重但比钢轻、强度不逊于钢、耐腐蚀程度可与白金相比,这么短短的几句话,是从介绍钛的特性的几篇长文章当中拈出来的。——从这条短消息的采写中,学会了浓缩之法,学会了写动态性的现成消息。吴锦才谈找新闻的三个层次后来,老记者们教他:应该学会写那种看不出由头的新闻。所谓看不出由头,就是新闻掩藏在材料中、生活景象中,要记者自己去比较各种事情,把新闻的线头从中拽出来。过了好几个月,他写出了一条消息《湖南农村踊跃订阅报刊,农村订户超过城市》,获得了编辑部评定好稿。——邮电部一个会议材料简单地提了一下这事。后来他就注意从日常生活中去寻找报道主题,写下《兰州沿黄河筑成一条“十里长街”》、《兰州多美景,城市色调由黄变绿》、《兰州灯火堪称西北一绝》……(“街头新闻”—“扫街记者”)吴锦才谈找新闻的三个层次写了几十条这样的街头新闻之后,又觉得这样的新闻“活泼有余、深度不足”,开始进入第二个层次:如何扣准时代的脉搏?他认为,扣准时代脉搏,应该符合三个条件:一是时代出的题目,时代背景;二是现代社会必须的繁密信息量;三是站在时代高度应有的气度,不应再是简单横或纵向的简单结构,而是那种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吴锦才谈找新闻的三个层次从1985年末开始,写了一系列调查性报道:《水水水》,《洗澡问题调查》、《匿名现象》、《出门在外》、《上海的挑战》……这此稿件都有3000字到6000字的篇幅,从新旧交替是出现的问题写到应取的对策,容量很大,堪称一些现实问题的“面面观”。如《洗澡问题调查》,从物价改革后洗澡堂的水、煤等涨价、但洗澡票价却规定不能提高的矛盾说起,调查全面、深入,对解决中国人的洗澡问题分析得比较透彻。吴锦才谈找新闻的三个层次——后来这一类深度报道结集为《爱与恨:一个时代的倒影》出版,他说:之所以还能印成书卖,因为说的都是人们关心的时代生活热点问题的现成话题,称之为“时文”。——但是,题材上的现成饭,与纳凉时七嘴八舌的议论情况近似,“时文”当时有趣,也容易“速朽”。于是他又给自己立了一个新的目标,给自己立了两条标准:(一)题材上的热门饭,还可以吃,但是主要应该接触那些错综复杂的题材,能提点创见,说出些给人启发的话来;(二)语言不太激烈,而要用冲淡的、平静的一套语言来叙述事情。吴锦才谈找新闻的三个层次第三个层次:稿件的思考性和启发性。对眼见的一些现象作综合、揉和、贯通,走一条“边缘题材”的选题路子,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人家讲什么我“抽取”什么来报道的水平上。对自己认识事物的过程作抽象的分析,并不等于在新闻中直通通在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而是认识越深刻、越理智,越需要用最生动、最富感性的事实和文字来表达出它。吴锦才谈找新闻的三个层次譬如他曾经采访工商企业一线经营人员比较多,也积累了他们的一些成功和失败案例,他就写出了一组“生意眼漫话”的经济报道,发表后新闻同行认为有“新闻眼”,工商企业界人士也认为他比较懂经营之道,颇有一些“经营哲学”的意味,这些文章不长,也不复杂,而且还有故事,可读性比较强,但写成一组之后,有故事、有思考,确实已经达到了“深入浅出”的境界。刘韧的新闻采写经验之谈刘韧:1991年毕业于安徽大学,曾服务于《中国计算机报》、《计算机世界》、《知识经济》、天极网等媒体。1993年进入IT业,长期致力信息产业深度报道。2008年10月份因为敲诈被捕,轰动北京IT和互联网界。刘韧的新闻采写经验之谈关于新闻主题一篇文章如果没有主题,就没有必要写。但80%记者不明白文章一定要有主题。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主题,而不能有多个主题(采访提纲里可以预定几个主题)。半小时采访结束后,就应确定主题,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时候,就应知道哪些故事需要加强、哪些故事不必再问。长篇故事有7个故事就足矣,但究竟写几个,由主题决定,而主题须在采访时就确定。刘韧的新闻采写经验之谈关于录音采访要全程使用录音。不用录音机的记者是傻记者。采访过程中不能记笔记。语言只能传递有限的信息,所以一直看着对方的神情,而不能记笔记。记笔记会把耽误获取最重要的信息。刘韧的新闻采写经验之谈整理录音整理录音会帮助你熟悉采访过程,能帮助你熟悉材料和细节,使你的脑子里充满材料。语言只能给受众40%信息,所以录音多听几遍,就会听出很多弦外之音。直到今天,重要的文章我都一定要亲自整理录音。如果录音没录上,那就像世界末日。采访之后,要花一天的时间把所有录音整理成文字,每句话都整理出来。刘韧的新闻采写经验之谈思考主题如果整理录音得到的材料指向不明确,说明采访失败;如果70%指向一个方向,就指向一个模糊的主题。可以用20个字、10个字写实标题,再慢慢压缩,得到一个短标题。如果出现多个主题怎么办?这正是考验记者的概括能力的时候。需要把几个好主题的共性找出来,在上面再提练一个主题。知识分子要具备两个重要能力:一个是拆细能力,把复杂的事情拆成小的事情,从小事情做起;一个是概括能力,在几个不同的事情中看到其共性。刘韧的新闻采写经验之谈然后,每500字作一个小标题,明确这500字讲什么内容。这时,需要作大规模删除,删除那些与主题无关的内容。有时候会误删,可将其复制到另一个文档中。30%要删除,它只会耽误你考虑材料的时间。刘韧的新闻采写经验之谈关于新闻写作把对话体变成故事体把对话体变成故事体,90%记者作不到。作到有主题,把对话体变成故事体,都是不容易的。但是对话体可阅读性很差,一点都不精彩,必须改写成故事体。罗列是不行的,一篇消息不能几件事。要把每个故事写成特写,特写首先需要场景,场景则需要很多细节。特写无非是一个场景,加上人物的动作,动作产生结果。场景的累加就是故事,就像拍电影一样。作为记者,要制造场景,然后把场景迭加。写好故事的前提是写特写。不会写大故事,先写小故事。刘韧的新闻采写经验之谈只有一个技巧:开头是一个切入点,找一个高潮、矛盾的中心、激化的转折,把场景推出,让人物打斗一番,后面就可按时间顺序推出故事,其实就是简历的扩大版。完成这些工作,故事就写成了。故事不太丰满时,可以场景之间加上事实。场景要清晰,像照片、像电影镜头。“场景+事实”可将读者带到现场,让读者感受主人公的人生。刘韧的新闻采写经验之谈细节是关键细节是对话体变成故事体的关键。没有细节的故事就显得很假,有细节的故事就显得真实,这非常重要。为细节花精力是头疼的,但必须为了得到细节到处寻找。可以用别人的材料来丰富你的细节。这不是抄袭,只是用补充不足的细节、事实。对于名人来说,采访者很多,得到的细节和事实很多。你丰富到你的句子成分中,丰富你的故事。最不重要的是观点,观点没有价值。刘韧的新闻采写经验之谈几个不要作者千万不要跳出来,不要发任何议论,实在忍不住就让人物来说。引语不要太多。只有强烈表达其个性时才用引语。引语要变成细节或事实。不要把采访经过写到故事里,采访如果精彩可写采访手记,如果有评论可另写一篇文章,三篇文章不可混同。刘韧的新闻采写经验之谈修改文字只有当大局已定时,才开始遣词造句。一定要用短句子,首先要把长句子变成短句子,长句子很累,像论文。句子不要头重脚轻,要匀称。短句子天生就是匀称的。不要用被动句,只要有主语的就用主动句。消灭形容词,形容词是没用的,会让人觉得作者很轻浮,要用细节将形容词替换掉。要把句子作到精减。每个字都是成本,成本很重要。字越多读者付出的成本就越多,他索取的就越多。可删可不删的一定要删掉。这是很痛苦的,不舍得是不行的,实在下不了手请编辑帮助。刘韧的新闻采写经验之谈标题和第一段标题很重要,第一段很重要,必须花
本文标题:新闻表达与写作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799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