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电视新闻摄影的美学观念
1第十二章电视新闻摄影的美学观念【本章节教学内容】第一节、思维观念第二节、视觉观念第三节、记录观念第四节、表现观念2第一节、思维观念1、新闻以传播真实信息为根本目的。具有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的事实本身往往就包含着能够引起受众极大兴趣,具有感染力,能够刺激人的感官知觉或想像力的个性特征,也就是包含着美感因素在里面。•如:“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事件本身不是喜悦的,但从知情权获得尊重这方面来说,受众内心是平衡和满足的。一.真实为美3第一节、思维观念2、对新闻而言,人们期待看到生活中本来的、朴实的、自然存在的事实,而对形象是否具有一般意义上的美学特征,比如优雅、秀丽等等,是忽略不计的。•如:美国辛普森案的新闻报道,电视直播了警车追逐辛普森直到捕获辛的全过程,虽然紧张激烈,但肯定比不过美国警匪片的追逐戏的更紧张、更精彩,视觉的调度也没有故事片中的快速多变、形式感强。——但它的收视效果、影响的深度广度远超过一般的警匪片。一.真实为美4第一节、思维观念3、新闻事实的美感因素,观众的审美期待要求:传播的内容只有是真实的,才是美的。——新闻传播者必须以此指导自己的新闻实践•如:80年代前,我国的电视新闻创作中流行:为了不给社会主义“抹黑”,一般找漂亮的人在漂亮的背景前表演一番,或是对拍摄对象的言谈举止、生活环境改造一番,使之符合拍摄人员的审美眼光。结果,画面中的形象漂亮了,画面造型好看了,但观众却感觉到不真实、不可靠,观看时不能进入对画面的审美感知状态,甚至产生反感情绪。一.真实为美5第一节、思维观念1、用形象说话包含两层意思:①摄取到典型的具有一定逻辑叙述能力的画面;②把创作者的观点处理于形象的背后选择与组合之中。•典型形象:就是能代表新闻事实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形象重点形象,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形象;在新闻报道中具有强大的实证力量,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如:《焦点访谈》——《仓储粮是怎样损失的》,反映官僚主义导致的一粮库51天没开门、没检查,导致176万斤的储备粮遭受巨大损失,拍摄者抓住了打开仓库门时粮食堆上的情景:老鼠奔逃、群蛾乱飞,并把镜头及时地推成了粮食表面的特写。整个报道因此更具有可信性、说服力。二.用形象说话6第一节、思维观念2、要重视画面形象的全面性。•典型画面必须放置在一定空间或时间中才能显示出典型性,可由一个或若干个画面来完成,是画面形象自我实证的一种手段。•如:1988年全国优秀电视新闻奖特等奖新闻《振兴开封座谈会开成了催眠会》,曾引起了很大争议:从画面上看不出到底有多少人在睡觉,睡觉的人占与会者人数的比例如何;镜头反复对准了几个人拍,才造成整个会场似乎都在睡大觉的视觉效果。二.用形象说话7第一节、思维观念3、将报道者的观点处理于画面形象的选择与组合中。•面对任何新闻事件,创作者都会有自己的判断、认识,必然有主观的成分;——但如果把主观认识通过画面形象表现出来,而不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一般能收到真实客观的效果,容易为观众所接受。•如:1995年中国电视奖一等奖新闻《检查团来了!走了!》报道是哈尔滨市在全国城市卫生检查团到来前后截然不同的市容市貌,揭露有关部门及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作风。报道者的批评意图明显,但在这条新闻中文字报道部分没有一句话表达这种观点。二.用形象说话8第一节、思维观念第一组画面:检查团来之前有关部门的人员忙着清理街道,遣散闲杂人员,关闭有碍观瞻的小饭店,查封不合格单位的情景;第二组画面:检查团来的时候,市面几处有代表性地段清洁的面貌;第三组画面:检查团走后,以同样的造型手段拍摄的同样几个地段,又呈现出脏、乱、差的面貌。通过三组电视画面,把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表现和危害,鲜明有力地表现了出来。报道者的观点虽然不着一字,但观众十分容易从画面的展示和组合中发现并接受这一主题。《检查团来了!走了!》9第一节、思维观念4、在我国,曾经忽略电视新闻用形象说话的特点。•“主题先行”:先有明确的宣传意图、观点、思想,并写好“文学脚本”和完整的解说词,甚至规定好画面形象,然后再到生活中去寻找或组织拍摄。•“主题先行”的实质是用画面来图解主题,形象的捕捉、组合势必有许多不符合生活本来面目,不合生活逻辑的地方。•结果:画面形象不真实,没有信息量,没有说服力,显得虚假做作;只能用大段的主观性议论来阐述主题。二.用形象说话10第二节、视觉观念1、视点:是指摄影机的拍摄点,体现的是拍摄者与所记录的形象之间的空间关系,其视觉效果让观众得以认识新闻事实。2、新闻节目的视点反映的是拍摄者在新闻现场的观察点,不是机械的视点。3、观众通过新闻画面可以感受到摄像记者在新闻现场的记录方式、记录行为、记录心态,并以此来判断所见形象的真实与否、是否合理。一.视点——建立画面真实感的基础11第二节、视觉观念如:拍摄先进人物的模式:主人公忙于工作,深夜才回家,一脸疲倦地开门走进室内,脱下外衣走到镜头前,旁若无人地看着已经入睡的孩子,悄悄地吃饭,可是仍放不下工作,于是又坐在书桌前苦思冥想,等等。•由画面的记录视点,观众从一开始就能够推测出拍摄者的位置——摄像机在被拍摄对象的家里。•深更半夜摄像记者先人而入,“躲”在别人家里是否合理?•被摄对象进入家门后没有对摄像机镜头和拍摄者在场而做出反应看,显然是拍摄者与拍摄对象之间事先已有默契。•画面视点表示这是拍摄者与被拍摄者之间的一次合作,画面表现的内容是他们事先设计和安排的。观众对画面所“记录的事实”能有多少信任感和真实感呢?一.视点——建立画面真实感的基础12第二节、视觉观念如:•一个男青年正在演播室门口打扫卫生,他在擦门框时门是关闭的。如图A。•如果为拍到他擦门框时的面部表情,摄像机将我们的视点瞬间带到门内向外看,如图B。•第二个视点的出现在新闻片中显得不合情理,有摄像人员对被摄人物导演摆布的痕迹。•在影视剧中,由于视点的假定性,是可行的。一.视点——建立画面真实感的基础13第二节、视觉观念14第二节、视觉观念如:摄像机在对采访者与被采访者记录表现时,瞬间出现带有被采访者过肩的采访者的反打镜头。这个视点从何而来?从门后?如果不用带有被采访者过肩的采访者反打镜头,效果会好一点。一.视点——建立画面真实感的基础15第二节、视觉观念16第二节、视觉观念17第二节、视觉观念如:摄像机在对采访者与被采访者记录表现时,瞬间出现带有被采访者过肩的采访者的反打镜头。这个视点从何而来?从门后?如果不用带有被采访者过肩的采访者反打镜头,效果会好一点。一.视点——建立画面真实感的基础18第二节、视觉观念19第二节、视觉观念20第二节、视觉观念4、近二十年来,观众积累起的收视经验已足够识别大多数拍摄手段反映的是何种拍摄行为。创作者应十分慎重地对待拍摄观点的问题。如:医生下班后去病人家与患者及患者家属交流之后,告别回家;在医生家里,医生的爱人在准备晚饭,医生开门进来,与老伴聊刚才在患者家里的所见所闻。•这两个画面段落,前一个是跟在医生后面,后一段是先于医生进了家门;虽然多机拍摄已不罕见,但观众并不知道创作者是如何获取画面的,看到的是创作者记录视点的跳跃和前后不一致,给人一种创作者对拍摄对象的行为进行了干涉、摆布的感觉。一.视点——建立画面真实感的基础21第二节、视觉观念5、视点的合理性还表现在同一场景中镜头与镜头的瞬间转换的合理上。如:某台拍摄的一个访谈节目中,采访者与被采访者面对面坐着,从记者的过肩镜头去观察被采访者,我们发现被采访者的背后紧挨着书橱,可是当记者提问时,画面插入的却是被采访者的过肩镜头,这样的镜头用作插画面在节目中出现了四次,有足够的时间让观众发现其中存在的视点问题。即:被采访者身后是书橱,拍摄者怎么可能透过书橱拍到被采访者的过肩镜头呢?毫无疑问,这些镜头是经过二次拍摄完成的。影响对整个节目的接受和认同。一.视点——建立画面真实感的基础22第二节、视觉观念藏好“无形的手”不做“掩耳盗铃”慎重“隐藏的摄像机”一.视点——建立画面真实感的基础23第二节、视觉观念1、纪实显示了对客观事实本来面貌的尊重,展示了视觉形象内部的逻辑性和可信性。①表象:同期声、长镜头、记录生活原生态、时空的连续、叙事的完整②实质:是对现实生活的尊重,对观众读解作品权利、能力的尊重。二.纪实——建立画面真实感的呈现方式③大量细节可以增强画面的真实感。④使用纪实手法反而暴露出不真实的新闻性节目,肯定违反了新闻报道事实的基本原则。比如:让被摄对象背记者为其准备好的稿子等。24第二节、视觉观念•现代纪实指导下创作的电视节目注重不加伪饰地直接地展示生活原生态如:《山洞里的村庄》讲的是云南一个十分偏远的山村集资拉电的事情,其中的矛盾纠葛集中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传统的地域、家族观念,以及改革开放的冲击对农村建设、基层组织发挥作用方式的影响,对人们的思维、行为方式的影响等深刻的内容。二.纪实——建立画面真实感的呈现方式25第二节、视觉观念•记录了老实本分、保守、精明的李朝臣老人的日常言行。•在村里,他是最老的小辈,公共场合他总是充当为众人提供笑料的角色;在家里,他是长辈,大权在握,治家有方,很有尊长气派;在大城市里来的文化人面前,他一脸沧桑地感叹:“累啊,难得为人哪!”•他最开始对集资拉电抱观望态度,一直不肯交钱,哭穷,拉电的人要撤离村子的时候,他不失时机地交钱拉上了电,而且当晚就搬出了众人皆不知,但显然是储备已久的全村第一台切草机,充分地利用起了电的功能。•解说词讲道:“老人更明白电的好处,只不过以自己的方式表明对村里工作的看法罢了。”《山洞里的村庄》26第二节、视觉观念2、组织视觉形象的纪实方式,就像看生活本身一样,更容易具有真实感。①营造可经历的情境:•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具体的行为过程是营造情境的基础。•是一种营造真实感的有效手段。如:《望长城》中在农民杨大爷家过中秋一个段落。二.纪实——建立画面真实感的呈现方式27第二节、视觉观念•摄制组拍摄当地过中秋的习俗,来到杨大爷家。•画面交代做中秋月饼的过程,人们忙碌、专注同时又有些兴奋的动作、神态,热气腾腾做月饼的场面把观众带入节日的氛围中。•月饼做好了,一家老老少少坐在一起吃月饼。一开始人们都不说话,迫不及待地吃饼、吃梨,然后,这家的老人开始与主持人焦建成聊天,似乎很偶然,杨大爷讲他1958年曾到北京打过鼓,于是,主持人就鼓动杨大爷去找鼓。•然后,顺理成章的记录了找鼓以及主持人向杨大爷学打鼓的过程,最后是杨大爷村里的人组成打鼓队在表演、娱乐。《望长城》中在农民杨大爷家过中秋28第二节、视觉观念•情境是由一系列时空连续、互相参照的视听觉形象细节构成,其积累营造的真实感有坚实的基础。•可经历的情境往往引发观众心理上情感上的参与和认同。如:《望长城》中,杨大爷在凉房中找到鼓,可由于这鼓经久未用,上面落满灰尘,鼓槌一敲,尘土纷落,这样的视觉形象就给人一种被摄物没有经过事先的摆布,情节没有事先演练,一切都是生活中的第一次碰撞的感受。这样的细节无疑增强了整个段落的真实感。《望长城》中在农民杨大爷家过中秋29第二节、视觉观念2、组织视觉形象的纪实方式,更容易具有真实感。①营造可经历的情境:二.纪实——建立画面真实感的呈现方式②取材方式的连续开放性和呈现取材方式的叙事策略,使纪实具有强烈的真实感。•从拍摄对象现在的状态开始记录,伴随式、随机式不断向未来、未知取材。探索的过程表现为镜头记录的过程,让人感到身临其境,得到对事物的第一感觉。•在叙事策略的运用上,比较注重保持素材的相对完整性。30第二节、视觉观念二.纪实——建立画面真实感的呈现方式现代纪实取材以及叙事的过程往往也是创作主体以不同方式表明“我在场”,时时“暴露”取材方式的过程。主体出镜的参与、交流已成为重要的叙事策略。如:《望长城》中“寻找王向荣”一段,代表拍摄者出场的主持人焦建成的言行直接导致的“寻找”的全过程;其中主持人不断与被摄对象的交流也被一一记录在案。31第二节、视觉观念视觉观念=建立画面真实感32第三节、记录观念1、“现场感”:指画面所呈现的现场情景生动逼真、具体可感,带给观众的是置
本文标题:电视新闻摄影的美学观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821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