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第七章 影视媒介素养
第七章影视媒介素养第七章影视媒介素养•第一节影视媒介语言•第二节影视媒介发展史•第三节影视媒介传播功效•影视媒介传播效果专题第一节影视媒介语言•一、影视语言的多元化•二、影视的传播手段•三、影像媒介传播特征一、影视语言的多元化•画面语言:构图、光效、色彩、影调语言等•声音语言:人声、音乐、音响语言等•造型语言:观念造型、心理造型、象征造型、哲理造型、模糊造型语言等•镜头语言:推、拉、摇、移、跟、俯拍、仰拍•特技语言:定格、慢镜、空镜、快切、闪回、闪念、叠化•编辑语言:声音转换、动作转换、因果转换、引申转换明亮:清白、天真、纯洁、生命精美、喜悦、强有力昏暗:罪恶、死亡、污染、神秘、沟通不畅、不祥预兆二、影视的传播手段5图像看声音听文字读传统三大媒体中是唯一的“视听两用媒介”传播手段主要借助于三大符号图像:由一帧一帧或一个个运动的镜头构成,画面有三个基本要素:•景框:边框,决定了对现实内容的取舍远景(空间)·全景(全貌)·中景(局部)·近景·特写•影像:被表现的对象及诸因子•构图:通过点线面组合创造生动视觉形象•视频画面最关键的不是静态过程,而是影像运动声音:•语言:解说词、同期声、台词、画外音等解说词是针对观众的,帮助理解观众画面内容,更好补充画面信息•音响:与内容有关的现场音响和效果音响•音乐:分为器乐和声乐使节目具有感染力和特色文字:•直接出现在视频上所以文字语言的总称如画面上的台词、歌词、人名、地名、节目预报、新闻内容、滚动字幕、等等•更准确传达信息。避免出现同音、谐音的混淆•近年来滚动字幕播报的流行。既可以第一时间接收及时新闻,也不至打断正在看的内容三、影视媒介传播特征•电视媒介特点:(兼电影、网络等视频媒介)•画面传播一看即懂,声像并茂视听兼容,形象生动。视听兼备特点赋予电视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使电视受众形成专注视听的特点•电视传播的范围广阔,各阶层老少皆宜•电视传播具有一定的互动性,比如一些娱乐节目,可以让观众参加进去•电视传播环境较佳,干扰度低•电视传播的可信度一般较高,如CCTV等机构所播出的信息,大众较易接受和信任•电视传播具有一定的即时性和跨时空性,例如NBA的现场直播•电视传播有一定的指向行,适应分众化趋势,例如CCTV13新闻,CCTV少儿频道等•电视传播越来越呈现出黄金时间效应,受众的收看时间相对集中。•与广播媒介以个人收听为主不同,家庭视听是电视最主要的接收方式,且具有一定的专注性1.影像语言的纪实性•视频影像本身具有很强的纪实性,更贴近真实•电视对现场的表现---直接呈现,得天独厚的感染力•直观的逼真感—现场感(喜感、悲感),用任何文字和语言无法描绘•强化人们接受事物和记忆现实•只能呈现不能说清•即使知道也想再看的“”魅力思考:“媒介再现”理论•新闻报道是对社会事件的真实再现•除了新闻类的视觉传播(如新闻照片、电视新闻),其他视觉内容都可归入对现实“艺术再现”的范畴•媒介现实不可能和客观真实完全一致,由于受众存在个体差异,使得受众现实有别于媒介现实•三种“现实”永远不能重合,应尽量使受众现实接近媒介现实,同时力图使媒介现实接近客观现实•这里,媒介现实是另外两个“现实”之间的中介•对于新闻作品,要尽量客观真实反映新闻事件本原•对于虚构作品,要“假戏真做”,从某种角度艺术地反映生活2.“两个环境”的理论•李普曼在其名著《舆论学》中提出了“身外世界与脑中图景”(theworldoutsideandthepicturesinourheads)这个意味深长的命题•命题的要点即“两个环境”的理论:人是生活在两个环境中,一个是现实环境,一个是虚拟环境。•两个环境建构了三种现实:•客观现实(rawreality),指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现实世界;•媒介现实(mediareality),指媒介所呈现出的事件情景;•受众现实(audiencereality),这里特指受众通过大众传媒获得的对客观现实的认知。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深远意义:印刷媒介基础上的文化权威相对削弱了,不再是文化符号的唯一生产者,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大众把握世界的方式有了一个根本的转折:从依赖于亲身经历和语言文字的叙述,向依赖视觉符号转变。•形象的视觉符号可以轻易地说服无数双原本怀疑的眼睛•本来放在起居室里的电视被集成到了汽车内、广场上乃至手机上,这些屏幕成为大众观察社会生活的窗口。•传统意义,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对某人某事的任何语言文字描述,都不及让人亲眼看到的效果好•这个说法并没有错,•传统的“看”,是把实物呈现在观者的眼前•现在呈现在眼前的,只是实物的影像•影像谎言是对现实的错误再现视觉时代不在“眼见为实”•科幻影片中的外星人不是真实的,古装戏中的帝王将相不是真实的;一张照片可能经过了效果处理,一个演员可把某个角色从青年演到老年•甚至在电视新闻中,即使每一个镜头都是真实的,组合在一起却可能表达一个虚假的意思•所有这一切都在说,看见的不一定是真的(Seeingisnotbelieving)•影像也会“说谎”2.影像谎言与错误再现•新闻领域的影像谎言就是新闻对现实的错误再现。这种错误再现即虚假新闻•电视新闻需要用图像和镜头说话,一般不允许使用特技效果电视新闻中最常见的“说谎”方式是“导演”、“摆拍”和“补拍”•“导演”和“摆拍”指电视新闻记者干预新闻事件进程,按照自己的意图对被摄对象进行某种安排和布置,从而完成拍摄•“补拍”指新闻事件发生后,电视记者按照自己的意图要求被摄对象“重演”新闻事件,从而完成拍摄•我国某电视台记者在街头采访市民事先写好一个纸条请市民照本宣科•这是一种典型的“导演”和“摆拍”虚构作品中的影像谎言•影视剧等视觉文化作品本身就是虚构的,并没错•问题在于,有很多作品不是虚构而是胡编乱造•普遍存在,文化就是一张复杂的互文网所组成的,其中的文本最终是相互指向,而不是指向现实。•互文性也会带来媒介内容的模式化:电视新闻中的劳动模范一定是一身病痛明星大多是绯闻不断广告中的妇女基本上都是家庭主妇•这些形象在不同程度上抹煞了人物形象的个性,给人并不完全真实的感觉表现推向了文化舞台的中心•斯图尔特·霍尔指出,20世纪的图像复制和流通手段的大发展把表现推向了文化舞台的中心•由于真实已经隐退到我们文化中咄咄逼人的、不间断的图像背后,19世纪经验主义对再现真实的关注也随之消退•相比之下,图像比它们所代表的现实更清楚、更有影响力•但它们是支离破碎的、矛盾的,而且五花八门,对经验世界的统一性提出了质疑。真实也被解释为一种图像•图像的制作和对图像的解读,都和其他图像有关•电视广告不是“关于”产品的图像,而是大大超过了产品的欲望和快乐的图像•电视新闻是精英人物的图像、可怕的自然图像以及人类暴力图像的大拼盘•电视体育节目是肌肉图像、技能图像和痛苦图像的万花筒•图像才是重要的,它们存在于自己那不断闪烁的领域,从来不在现实中永久地停留•后现代主义断言图像是最终没有所指的符号,•从而否定了意义;图像存在于一个无限的互文链中。*影像错误再现的原因分析•从形式上看,影像谎言可以发生在影像制作的每一个阶段:•从镜头前的摆拍、拍摄角度的安排,到画面的修饰和不同画面的组接•乃至影像的文字说明或解说词的做假•是什么在推动影像做出种种错误的再现呢?影像“说谎”•主要是纪实作品对现实的错误再现和虚构作品在艺术再现生活时不够真实•从技术层面看,影像谎言来自于影像制作者对现实把握的不当,即制作者的业务水平不高、没有把握现实事物的规律•从观念层面看,制作者往往会故意(商诱)或者下意识地(文化意义)错误再现现实。•相机不会说谎,说谎的只能是使用相机的人•除技术原因和利益诱惑,很多情况,影像对现实的错误再现来源意识形态意识形态•阿尔都塞1971年在《列宁与哲学及其他论文》中提出的比较宽泛的定义:意识形态是“个体与其实际生存条件的想像性关系的再现”。•意识形态并不是再现本身,而是决定事物如何被他人和媒介再现的机制•“不只是我们头脑中的一套信念,也不只是经典中的教义,也不只是政府的大喇叭每天呼喊的东西,它还是操控我们每天实践活动的中枢”•霍克海默认为:“任何一种掩盖社会真实本性的人类行为方式,即使是建立在相互争执的基础之上,皆为意识形态的东西。认为信仰、科学理论、法规、文化体制这些哲学的、道德的、宗教的活动皆具有意识形态功能的说法,并不是攻击那些发明这些行当的个人,而仅仅陈述了这些实在在社会中所起的客观作用。”•意识形态起着维护社会主流价值体系、分配话语资源等作用,影像谎言的背后可找到意识形态的影子•通过“常识化”、“主体化”、“神话化”等机制起作用,建构生活“常识”、建构主体欲求、建构美丽动人的神话,使人们自觉参与意识形态运作•意识形态在影像再现中起的作用,既体现了影像生产者和传播者的意图,也决定了影像接受者对图像的认知和解读。•分析影像再现中的意识形态,对于把握传播者的传播意图推测受众的传播效果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将意识形态比喻成摄影“暗箱”,人们通过意识形态所看到的现实是颠倒的,这里的意识形态就是一种扭曲的、骗人的东西3.影像对刻板印象的塑造•影像对错误再现直接表现为媒介对刻板印象的塑造•刻板印象这一术语最早是李普曼在其《舆论学》中提出的,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英文中与刻板印象对应的单词是stereotype和stereotyping,前者指人们对某类事物形成的印象,后者指形成这些印象的过程。例如,在中国人的印象中,美国人大都比较聪明、幽默、有进取心和个人主义精神,法国人浪漫、开放,以色列人精明、能干、会做生意•在广告中,年轻女性风情万种,中年女性都是贤妻良母……都属于刻板印象。4.劝服性传播与逼真诱惑•1992年4月末,帮助比尔·克林顿竞选总统的专家发现,40%以上的选民并不喜欢这位候选人。•人们认为克林顿浅薄,虽是快人快语,却不坦诚,而他的妻子更是热衷于追逐权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克林顿的民意问题专家、策划人和媒介顾问一致认为,必须为克林顿夫妇量身定做新形象。虽说总统候选人走到哪都是新闻,但克林顿“做秀”事件更带有强烈的宣传意图。•在当年7月克氏的竞选旅行中,《纽约时报》刊登了大幅照片:克林顿夫妇、戈尔夫妇穿着便装,坐在干草捆上,与俄亥俄州的农民聊家常,背景是一片玉米地,一间农机棚和一些穿着套装的助手,照片的标题是“只是普通人”。“操控符号”(manipulatesymbols)•媒体必须“操控符号”,对原始的传播素材进行编码•这种“操控”,可能是告知受众新闻事件,让受众接近事实的本真•也可能是对受众的某种引导,劝服其改变固有的态度和行为电视上的政治宣传与广告•传播战争图像,突出某国军事实力•过滤新闻事实、淡化不利消息•报道虚假新闻,争取舆论支持•电视广告的形象性、实证性•电视广告的情节性•电视广告独特的视觉形式•电视广告对受众的心理作用新闻与广告中的形象运用异同:•新闻形象必须真实,广告形象可虚构•新闻形象的建构主要来自于选择和剪接,广告形象的建构主要来自于创意和设计。•新闻形象的修辞立论度低,广告形象的修辞立论度高。广告的劝服手段——视觉说服•电视传播无孔不入的广告现象(植入)•虚构的广告为受众建构“虚拟的现实”•弥漫的广告导致人们消费主义心态的加剧广告中的视觉形象都是精心安排的,选择得当的视觉形象能够充分反映广告主的推销意图,顺利地把广告的内容传播到受众的心中。新闻与广告中的形象运用相同:•二者都追求将形象置于典型环境之中•新闻形象可以成为广告素材,广告形象有时也有新闻性,同时广告形象会模仿新闻形象的表现手法•因为它以容易误导受众,所以新闻管理部门要求电视台在播出这类广告时在屏幕的一角明确标明“广告”字样。新闻传播者媒介接受的三重境界•阅读(观看、收听)内容,获知信息•分析内容、框架、结构,检视内容的构建,对内容进行质疑•反推媒体在内容背后的组织安排、制度安排等*影视媒介传播特征•镜头可以直接呈现现场•影像也会“说谎”•媒体“操控符号”第二节影视媒介历史与发展•一、电视的由来•
本文标题:第七章 影视媒介素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831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