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教学目标:1、识记特定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下媒介控制的三个方面;2、分析理解资本主义传播制度的几种理论;3、分析理解大众传播工具内部控制的两种理论。大众传播是一个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社会信息系统,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都会把它纳入社会制度的轨道,因此大众传播也是一种制度化的传播。认识传播者1、传播者处于信息传播链条的第一环节,是传播活动的发起人,也是传播内容的发出者。2、传播者不仅决定着传播活动的存在与发展,而且决定着信息内容的质量与数量、流量与流向,还着对人类社会的作用与影响。3、可从小、中、大三个分析层次分析传播者:个人的分析(个体传播者);组织的分析(传播媒介);社会的分析(传播制度)。一、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三个方面: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P130)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P131)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P132)二、媒介组织1、媒介组织的独特地位媒介组织就其本质而言是双元的、混合的,具有双重性、兼容性的特点和特殊的地位。首先,媒介组织是一种公共事业单位。是人民事业的一部分。它必须忠诚而负责地为公众利益去尽力,同时还必须发挥政治功能。其次,媒介组织是一种信息产业机构。媒介组织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听众市场呼唤,讲究经济效益,重视产品质量、受众需求和经营管理。第三,媒介组织是一种社会机构。传播是社会的粘合剂,也是社会产物和社会现象。媒介服务于社会,对社会稳定和进步具有重要作用。总之,媒介组织既是事业单位,又是产业机构;既自成媒介系统,又难逃社会制约;既受惠于社会系统,又反哺于社会系统。2、大众传播工具内部控制的理论(1)新闻工具客观报道的理论起源于19世纪,在美国和英国广泛地被誉为20世纪前25年中对于新闻学的独特贡献。报纸记者认为他们的工作需要一种超然的态度。他们成为当代急诊的旁观者而不是参加者。新闻是单纯的纪事,意见必须与新闻明确地分开,意见仅在社论版表示。美国一向标榜客观报道的原则。1896年《纽约时报》宣布办报方针:“报道新闻,报道一切新闻,必须公正地近道,无所畏惧,无所偏私,不顾政党的利益,使《纽约时报》成为公众利益的论坛。本报的唯一新闻方针就是客观性。我们除了客观性以外,另无新闻方针。美国2日自开战以来首次承认在阿富汗战场损失一架直升机。根据美国国防部发表的一项声明,大约在格林尼治时间18点30分,美国特种部队的一架直升机“因恶劣的天气”在阿富汗境内坠毁,4名机组人员受轻伤。同去执行任务的另一架直升机将4名机组人员安全救出。一架从“罗斯福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F-14雄猫战斗机奉命摧毁了坠毁的直升机,以防机上的高技术设备被敌方所用。塔利班驻巴基斯坦大使扎伊夫今天表示,自美国及其盟国展开对阿富汗的武装行动以来,至少有95名美军士兵被击毙。他指出,美国“隐瞒了本国士兵和外交官的伤亡数字”,塔利班总共击落了7架美军直升机和飞机。在上周五击落的一架空军直升机上至少有数十名士兵。伊拉克外交部长纳吉·萨布里今天将英国外交大臣杰克·斯特劳为骗子,并坚称萨达姆总统就大规模毁灭性武器一事说出了事实。萨布里对官方的伊拉克通讯社说:“他们非但不承认事实或保持沉默,反而按‘说谎,说谎,直到别人相信你’的理论行事。”英国外交杰克·斯特劳大臣今天说,萨达姆不论拥有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显然是说谎”,他向联合国提交的武器报告远没有达到联合国的要求。斯特劳在一份声明中说:“这骗不了任何人。如果萨达姆执意撒谎,那就表明他拒绝接受联合国1441号决议所指出的和平之路。”(2)守门人理论在新闻等信息传播的运作过程中,大众媒介是社会上的信息流通过程中的主要把关人。其中包括记者,他们确定空间哪些事实应该加以报道;包括编辑,他们确定哪些应该刊登,哪些应该抛弃。守门人在决定选择或拒绝新闻内容时是有一定的标准的,而且并非完全主观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依据和系统性的。如时间性,重要性,明晰性,文化接近性,一致性,新奇性,连续性,构成平衡性,社会文化价值观念。我们分析时,更应注意政府、所有者等因素,这些往往是问题的实质。曾做过许多年记者的美国学者曼肯(H·L·Mencken)直言不讳地说“我可以告诉你:没有哪位有点价值观的记者曾经写过一篇纯客观的新闻报道。”墨里尔(J·Merrill)在《新闻的客观性是个神话》(1984)一文中写道:“记者不是无心,无灵魂的机械装置,完全没有成见及像白纸一般地客观报道,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三、传播制度1、施拉姆的报刊四种理论(1)集权主义理论(2)自由主义理论(3)社会责任理论(4)苏维埃理论2、报刊自由理论3、报刊社会责任理论4、民主参与理论5、评析四、个人层面的传播者1、传播者的角色传播者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位置上,或者说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社会特定位置上的传播者必然会产生某种要求即社会期望,而传播者依照社会期望去履行其义务、行使其权力时,实际上就是在扮演着一定的社会角色。–所谓传播角色,就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传播者依据社会对他的要求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角色反映了客观要求与主观努力的统一,社会期望与个体能力的统一;同时还对传播者的个体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对其潜在能力具有激励作用,对其奋斗目标具有导向作用。–传播者可分为普通角色和职业角色。–所谓的“屁股决定脑袋”。2、传播者的权利*一般权利:宪法规定的言论、出版、著述、集会、通信、游行等。*新闻传播者的权利:采访权、报道权、批评权、专业保密权、安全保护权。3、责任契约性责任;社会性责任;法规性责任;国际性责任。4、传播者的赢效因素*权威性权威性是指传播者具有使受众相信、听从的力量、威望和地位的特质。表现在四个方面:权力地位;资历威望;专业特长;能力和才华。*可信性可信性是指传播者具有使受众承认和信赖的一系列特质。包括:诚实;信誉;骨气;公正无私。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可以呢。”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讲信用呢?”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做人言行要谨慎讲信用。”子夏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接近性接近性是说传播者在信仰、民族、籍贯、专业、个性、情趣、距离上与受众愈接近、愈相似、就愈容易产生好的传播效果。这种接近性或相似性会使受众产生一种“同体观”倾向,把传播者看作“自己人”,从而在传播中也易造成传播者同受众意见一致的情境。*熟知性一般来说,无论对人还是对事,总是接触机会越多,怀有好感的程度就越高。在传播活动中,只要传播者多露面,增加与受众接触的次数和信息互动的频率,就会使受众产生“熟人”印象,形成亲近的倾向。但是,有些传播要注意度。有时会产生厌烦心理。*悦目性一般认为,传播者容貌漂亮、风度翩翩,对受众具有悦目性,那么他本人及其所传信息则易为受众所接受和喜爱。
本文标题: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834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