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2017年教师资格证笔试教育能力主观题考前必备
辨析题(必):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答:正确。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教育的本质属性。由此可知,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动物界是没有教育的,所以本题说法正确。2.教育对社会的发展必然是促进作用。(教育的发展必然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答:错误。教育的发展未必会直接促进社会的发展。因为教育的功能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即教育大多时候是积极地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但是有时也会对社会的进步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当社会发展了,而旧的教育思想不能适应新的政治发展要求时,教育对社会进步就起着消极作用。因此本题说法错误。3.生产力对教育的发展具有制约作用,所以生产力水平低则意味着教育发展水平低。答:错误。生产力水平低并不意味这教育发展水平也低。因为虽然生产力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等,但特定的教育形态不一定与其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而存在教育超前或滞后的现象,这就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因此,本题说法错误。4.生产力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受教育者权利。)答:错误。生产力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决定着教育的结构、内容和手段,但是决定教育的性质和目的的要素是政治经济制度。因为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其教育的目的和性质也是不同的,除此之外,政治经济制度还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者的权利等。因此本题说法错误。5.教育方针就是教育目的。答:错误。教育方针概念范围是大于教育目的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教育方针的结构应当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教育性质和教育方向;教育目的,即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要求;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根本原则。因此,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本题说法错误。6.基础教育就是指九年义务教育。答:错误。九年义务教育属于基础教育。所谓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修接受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主要包括小学和初中,而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从范围来看,义务教育小于基础教育,属于基础教育中的一部分。因此本题说法错误。7.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答:错误。教材虽然是主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的核心是指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然而课程资源非常广泛,既包括校内的课程资源,也包括校外的课程资源;既包括物质性课程资源,也包括精神性性课程资源,可见教材只是课程资源的一种而不是唯一。因此本题说法错误。8.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环节。答:正确。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活动。狭义的教学是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它是进行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同时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本题说法正确。9.备课就是钻研教材,写教案。答:错误。备考不仅仅是钻研教材,写教案。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它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法,具体来讲就是要研读课程大纲以及教科书等,还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学习兴趣等;同时备课还要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学年计划、单元加护、课时计划(教案),所以本题说法是错误的。10.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答:正确。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规律。教师受过专业教育的培养和训练,懂得如何组织教学,因此在教学中能够发挥主导作用。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越主动、积极,就越具有求知欲、自信心,学习效果也越好。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因此本题说法正确。11.所有教学活动中都渗透着德育。答:正确。各学科的教学活动是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的思想也是指教学不仅教授知识而且渗透着德育。教学传授的知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而学生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所以不能脱离教学谈德育,教学和德育应该是水乳交融的。因此本题说法正确。12.教学评价本身也是一种教学活动。答:正确。教学评价的教学功能就是指教学本身也是一种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如教师可以在估计学生水平的前提下,将有关的学习内容形成测试题,让学生自己探索、领悟,以获得知识的过程就是教学评价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学的过程。因此本题说法正确。13.注意的分配就是注意的转移。答:错误。注意的分配与注意的转移是不同的概念。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注意的分配强调同时进行,而注意的转移强调先后顺序,因此注意的分配不是注意的转移。本题说法错误。14.注意的动摇就是注意的分散。答:错误。注意的分散与注意的动摇是不同的概念。注意的动摇指的是当注意某一对象时,人的注意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在间歇地加强或减弱,这种周期性变化称为注意的动摇。而注意的分散就是指的“分心”,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所以两者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因此本题错误。15.负强化就是惩罚。答:错误。负强化和惩罚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负强化是通过消除厌恶刺激来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惩罚则是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制止某类反应的过程。两者一个是为了增加积极行为发生概率,一个是降低消极行为发生概率,两者并不相同。所以本题说法错误。16.正强化能增加以后反应发生的概率,而负强化则会减少以后反应发生的概率。答:错误。正强化和负强化都是增加积极行为概率的过程,只是二者的区别在于,正强化对于期望出现的积极行为给予一种正向刺激。负强化是对于期望出现的积极行为去掉一个负向刺激,但它们本质上都是为了促进积极行为的发生。所以本题说法错误。17.外部奖励可以削弱内部动机。答:正确。根据行为主义动机观,外部奖励确实会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激励作用,但是如果过多地使用或者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著名的德西效应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也就是说,外部奖励使用过多或不当时很可能削弱甚至损伤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因此本题说法正确。18.正迁移即顺向迁移。答:错误。正迁移与顺向迁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正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顺向指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正向迁移侧重迁移的性质作用,顺向迁移侧重迁移的时间方向,顺向迁移可能会有促进作用,也可能存在阻碍作用。因此本题说法错误。19.远迁移即负迁移。答:错误。远迁移与负迁移是根据两种不同标准划分的。远迁移指已习得的知识或技能在新的不相似的情境中的运用。负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由此可知,远迁移不一定产生消极的作用,因此本题说法错误。20.近迁移即正迁移。答:错误。近迁移与正迁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近迁移指已习得的知识或技能在与原先学习相似的情境中加以运用,正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近迁移侧重迁移两情境间的的相似度,正向迁移侧重迁移的性质作用。近迁移可能存在促进作用,也可能存在阻碍作用,因此本题说法错误。21.操作技能经过练习一般不容易遗忘,而且练习的越多,效果越好。答:错误。操作技能一旦形成,就不易遗忘,比知识的保持更牢固,但不是练习的越多,效果就越好。因为练习到一定时期会出现高原现象,即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练习成绩到了动作发展的最后阶段,会出现练习成绩相对稳定,不再继续提高的现象。因此本题说法错误。22.道德结构的核心要素是德道行为。答:错误。道德心理结构的核心是道德认知。道德认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是整个道德心理结构的核心。而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准。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道德认识影响道德行为。因此本题说法错误。23.德育过程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德育过程即学生个体品德的自我发展过程。)答:错误。德育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因为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因此德育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题干是对德育过程的片面理解,因而是错误的。24.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内部心理矛盾向积极方向转化的过程。答:正确。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思想矛盾和斗争。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教育者要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质。因此本题说法正确。25.学生个体品德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答:错误。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一个人良好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和矫正训练的的过程。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学生的个人品德形成后还是有可能出现反复。26.个别教育是对后进生的辅导教育。(做好个别教育工作是指做好优秀生的教育工作和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工作。)答:错误。个别教育不仅仅是对后进生的辅导教育,它是教师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需要,面向的是全班每一位同学的教育。既包括先进生教育工作,也包括后进生的教育,同时中间学生也要辅导教育。题干是对个别教育概念的片面理解,因此本题说法错误。材料分析题:教育学材料(2个):1.教学原则类模板:(1)启发性原则:该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教学方法。本案例中……(2)直观性原则:该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本案例中……(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该原则是指教学要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本案例中……(4)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该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本案例中……(5)因材施教原则:该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本案例中……2.德育原则类模板:(1)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该原则是指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本案例中……(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该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本案例中……(3)疏导原则:该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坚持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从而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案例中……(4)灵活施教原则:该原则是指德育要因人、因时、因境不同,而有的放矢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本案例中……(5)教育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该原则是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本案例中……心理学材料(9个):1.抑郁症问:说明本案例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的主要表现、产生的原因和调适方法。答(1)本案例中这个学生所表现出来是一种不良情绪即抑郁症。抑郁表现为少言寡语、郁郁寡欢、对一切事物都缺乏兴趣和参与的动力,对未来感到迷惘,失去信心。材料中这位学生不愿意和同学说话,觉着别人都看不起她,遇到错事总认为是自己的错,从而整体处于苦闷状态,心情也总是处于压抑、郁闷当中,这种消极的认识倾向,低自尊、无能感表现都是抑郁所致。(2)中学生抑郁的成因有如下几个方面:①家庭环境的影响,如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方式等。②学校
本文标题:2017年教师资格证笔试教育能力主观题考前必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919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