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3课纸构成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需要关注学生设计思维的启发,设计制作技巧的掌握和灵活应用。纸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就是纸的发明,纸又延伸了各种“纸造型”形式的作品,如剪纸、折纸、纸雕、纸塑等。纸构成是以纸为主要表现材料,并通过切割、折叠、弯曲等方法,按照立体构成形式美的法则完成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充分展现了纸特有的材质美—柔韧性和可塑性。本课以纸构成为切入点,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千姿百态的纸艺世界。通过学习和欣赏,让学生了解纸构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法,并能合理运用切割、折叠、弯曲、插接、粘贴等立体构成手法。其次,了解纸构成的基本形式原理,并能结合这些原理创作纸构成作品。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纸构成课程具有三个特点:1.选材方便。白纸、报纸、瓦楞纸、卡纸、彩纸、挂历纸等,不论新旧,都是良好的创作材料。2.应用广泛。教室、居室、贺卡、面具、海报、壁纸,不分场合,都可作为精美的装饰物品。3.题材多样。人物、动物、植物等,都可以作为纸构成的母题进行联想创作。二、学情分析从七年级上册到本册的“设计·应用”课业的设置可以看出有一个明显的阶梯,就是从平面设计到立体设计。这一编排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一是经过前面平面设计思维、数学几何等抽象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更加理性,对面与体块已有良好的认知。其次,学生的脑与手随着成长更加协调。因此学生有完成本课学习的良好基础。三、教学目标1.了解纸构成的设计知识和设计特色,掌握纸构成的基本技法和形式原理。2.通过切割、折叠、弯曲等方式,结合形式原理创作出具有美感与设计感的纸构成作品。3.感受艺术对生活的影响,提高设计意识,进而美化生活、热爱生活。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纸构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法,掌握纸构成的基本形式原理,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难点:运用纸构成的形式原理创作一件富有美感的纸构成作品。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准备1.教具:教学课件、示范作品。2.学具:各色卡纸、废旧包装盒、铅笔、橡皮、直尺、圆规、剪刀、美工刀、双面胶、胶水等。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预计用时2分钟)1.教师活动:给学生提供一张普通的小纸片,提出挑战活动指令:用普通的一张白纸,尝试如何让你手中的平面性质的纸张具有立体效果。2.学生活动:尝试将纸张做成立体的效果,并归纳使用了什么方法。3.教师活动:挑选几个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找出作品所使用的方法,肯定学生的作品及其方法。再归纳小结并点题:只要简单的揉捏、折等手段便改变了平面形态,这就是设计的开始。设计师一开始要做大量的诸如此类的练习,我们叫立体构成,是指用各种基本材料将造型要素按照形式美的原则组成立体形态过程。接下来两节课,我们将以纸张为材料学习这一课题,怎么让一张平面的纸张立体而且美,做一做纸构成。教师解释纸构成,并板书课题:《纸构成》。【设计意图】这一课业相对来说比较专业,抽象思维程度较强。学生揉、搓、折、叠、捏等自发实践,形成自己初步的元认知,学生易于参与。对学生作品的肯定,让他们更有信心和兴趣参与本课题的学习。总之,起点低,不让学生畏难而退。(二)从生活中认知(预计用时3分钟)1.教师活动:解释立体构成与纸构成的概念。出示图片,生活中这类构成的应用。2.学生活动:了解生活中的利用立体构成的作品,分析生活中构成作品的特点。3.教师活动:提出思考,用纸张怎么制造出这种褶皱效果?【设计意图】构成这一内容相对学生来说比较生疏,是一个相当概念化的东西,先讲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学以致用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再提出任务指令。(三)制作技巧探究(预计用时7分钟)1.教师活动:播放课件,提出问题,产生这样的视觉效果须要运用哪些处理手法?2.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3.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回答,并介绍制作过程。抛出探究性问题:切与折的技法你会怎么安排?除此,你还能想到什么其他办法?为了让作品呈现出美感,需要注意到什么?在学生回答后进行总结归纳,提出形式美的原则: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4.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设计意图】通过技法学习,了解处理的方法,为下一环节的实践创作奠定基础。(四)创作实践(预计用时18分钟)1.教师活动:布置实践任务。根据本节所学内容,以卡纸制作半立体构成的抽象形态作品一张。要求:(1)设计新颖、手法多样,能充分体现半立体构成形式。(2)规格为10cm×10cm。发放材料。卡纸事先裁剪好大小,色彩多样。鼓励就近协同制作,但要注意纪律,同时作品不能太简单。2.学生活动:运用所学进行纸构成的练习。【设计意图】通过实践练习巩固此前学习的知识,将构想变成现实。鼓励学生与座位近旁的同学一起协同学习,培养合作意识,也让学生在交流中创作出更加精彩的作品。(五)展示、欣赏交流(预计用时8分钟)1.教师活动:组织学生整理并展示作品。你觉得自己的作品创意、制作如何?观看其他同学的作品对你有启发吗?如果你再调整你会怎么做?2.学生活动:展示、介绍、评价自己或者同学的作品。【设计意图】通过作品展示、评价反思自己作品。(六)课堂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1.教师活动:提出思考问题。今天所学的半立体构成在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运用到?2.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考虑作品在设计后的应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设计。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预计用时3分钟)1.教师活动: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每组搜集各种不同形体包装纸盒若干(课前进行)。课件展示纸构成作品,比较分析两件作品在空间形态上有何不同。2.学生活动:比较分析并回答教师提问。3.教师活动:小结块立体构成,以块材为主要造型手段的立体形态构成叫块立体构成。板书:纸构成—块立体构成。【设计意图】比较分析导入教学,让学生直观了解本节课将学习的立体构成作品与上节课的内容不同之处。(二)块体制作探究(预计用时5分钟)1.教师活动:出示课件图片,块体的平面设计图到复杂块体的组合。复杂的块体形象是如何创造出来的?你们收集的块体盒子适合直接创作吗?你们打算如何改动?2.学生活动:谈论并回答问题。3.教师活动: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小结,帮助学生整理思路。我们可以利用身边的这些物品展开创作,但是注意大小比例、材质、色彩等方面的协调搭配。【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可以用简单的块体组合制作复杂的块体。创作时可以用身边现成的各种块体物品,节省时间,同时废物利用。(三)块体组合形式及创意探究(预计用时5分钟)1.教师活动:播放课件,展示悉尼歌剧院图片。建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就是块体的组合,这一组合为何会让我们觉得美,其间蕴含很多美学的规律,你来尝试分析一下。分解它的组合块体,为何尖角不都朝向一边做到完全一致?2.学生活动:分析悉尼歌剧院的体块组合遵循的美学原理,回答教师问题。3.教师活动:播放课件,雕塑《五月的风》图片。提出问题:请你为这件作品取一个名字,并分析它的创意灵感。4.学生活动:分析并回答问题。5.教师活动:启发学生,观察你们收集的这些物品外形,打算创意制作什么作品?刚才这些作品对你有何启示?【设计意图】通过两件作品的分析探究,使学生了解组合的时候如何更有美感,通过问题启发学生如何去考虑创意,为学生创作做铺垫。(四)时间创作(预计用时20分钟)1.教师活动:布置实践任务。结合两节纸构成课学习的知识,4人一组创作一件立体构成的作品。合作注意纪律,完成好立体构成作品标签。巡视走动,针对各个小组的作品个别交流,提供参考意见。2.学生活动:以合作的方式进行作品创作。【设计意图】通过实践练习把学习的知识内化。合作学习的方式分解学习工作量,保证学生能在课堂内及时完成。(五)展示、欣赏交流与延伸(预计用时7分钟)1.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展示、评价作品。2.学生活动:评价作品,反思本组作品。3.教师活动:课业延伸。课件图片展示,在我们日常的衣食住行都能看到设计师作品中的块立体构成的影子,你们的设计作品可以做什么?【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师的作品欣赏,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设计可以在生活中应用,激发学生对设计的兴趣。八、菜单式教学建议(一)导入环节1.从生活中的视觉形象导入。拍摄本城市建筑、雕塑、公交站台等形象,让学生观察分析,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提炼出立体构成的相关概念。有具体形象在思维中推移,学生也更加容易理解。2.游戏导入。儿童益智玩具拼插积木片和积木是很多学生小时候玩过的,以此为教具导入,唤醒学生童年的快乐记忆,激发学习热情,也复习提炼立体构成制作的技巧。(二)实施环节1.考虑到学生作业任务量和时间,可以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为避免合作中有人偷懒、不参与,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些立体块面构成的平面图纸,先每个人独立完成一个,再小组成员碰头进行组合。2.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课前收集一些生活中的不同块体的物品,利用这些物品直接改造制作作品,节省时间,也废物利用。(三)作业环节1.学生作业可以定一个主题,比如利用学习的块体构造知识对公交站台进行改造设计,与生活结合紧密一些,使学生认识到设计是创新和改造,使生活更加美好。设计的思维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2.学生作业难度进行分层,可以仿照课本上的制作,可以自己进行创作,但要设置难度系数和评分等级并使之挂钩。适当鼓励学生自己原创。(李强宋述龙)九、学生作业
本文标题:第3课纸构成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92217 .html